第490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大佬的雷區蹦迪[快穿]、重生飛揚年代、給反派當情感助理、花滑大佬穿書成炮灰美人、重生七零嫁大佬、我夫郎是二嫁[穿書]、我的系統是咸魚、情敵他愛慘我了[快穿]、替婚后和偏執大佬假戲真做了、八十年代雜貨鋪
也正是因為冼夫人的存在,才讓中原王朝真正的重視起來嶺南這塊土地。 而到了宋明,嶺南已是中原王朝溝通世界的橋頭堡。 而廣州,便是橋頭堡上最閃耀的那顆明珠。 陳堪站在寶船的船頭,靜靜的看著珠江出??跂|側的那座大城,心里說不上來是個什么感覺。 廣州是座大城,從古至今都是。 唐宋時期,廣州就已經是一座超過二十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到了大明,廣州的人口更是一度超過了五十萬大關。 這個時代,五十萬人,已經是很多國家的人口總數,整個大明,也就南京,北京,杭州,揚州,成都,泉州,明州等寥寥幾座城市能與廣州比肩。 這里聚集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商人。 還有大海以南所有國度的使節,也都會選擇從廣州登陸,再走陸路到達中原本土。 陳堪本以為回到大明,回到大明的城池里,他會很高興。 但事實上,他現在很難形容自己是個什么心情。 只因那些遙遠到讓他已經開始模糊的記憶,隨著艦隊逐漸靠近碼頭,又開始清晰起來。 是的,那些本來已經快要遺忘的記憶,又清晰起來了。 陳堪是江南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他曾在廣州生活過很長,很長,很長一段時間。 盡管那座廣州城與大明的完全不是一座,但熟悉的名字,熟悉的海岸,熟悉的珠江三角洲,似乎讓兩個時空逐漸重疊了。 艦隊逐漸靠岸,陳堪的心情也越加復雜。 早在三天前,陳堪便已經派出使節告知了廣州知府黃端,艦隊要在廣州???。 所以此時的廣州碼頭已經被廣州府衙役清空,在陳堪的艦隊未曾離開之前,這座碼頭將不會再允許任何民用船只???。 好在廣州最不缺的就是碼頭,所以陳堪征用廣州碼頭倒也沒有激起民怨。 寶船逐漸靠岸,廣州知府黃端已經帶著一干屬官等在碼頭邊上,陳堪只帶了宋青等幾個高級將領和阿拉的使節團下船。 廣州與瓊州臨南縣不同,廣州當地是有自己的駐軍的,陳堪的大軍只能留在船上。 就算要下船放松一下,也只能是少數人輪換著下船,否則就會被當地駐軍視為挑釁。 陳堪遇到山東水師的時候要求他們至少在離自己三里開外的地方駐扎,便是因為這個道理。 而帶上阿拉的使節團,則是因為他們的目的地到了。 到了廣州,地方官府自然會派人一路護送使節團進京,阿拉也就沒必要跟陳堪一起走了。 一開始,陳堪本來沒想在廣州停駐,主要是怕見了云娘尷尬。 但他迫切的需要知道大明最近的局勢,又不得不來。 收拾好心情,陳堪迅速下了甲板。 “哈哈哈哈哈,侯爺駕至廣州,我這小小的廣州城蓬蓽生輝啊?!?/br> 黃端一陣哈哈大笑之后,迅速領著一群屬官快步迎了上來。 “哈哈哈,黃大人,久違了啊?!?/br> 陳堪見到了老相識,面上也是不由得浮現出一抹笑容。 黃端是永樂四年在福建治水有功遷任的廣州知府,走的是方孝孺的路子。 黃端本人與陳堪也是舊識。 這一次,陳堪麾下的恒豐號能順利的從廣州官倉拉走糧食,少不了黃端的大力相助。 都是老熟人,說話也就隨意了許多。 兩撥人馬互相問好之后,陳堪又給黃端引薦了一番蘇門答臘的使節。 蘇門答臘的使節團雖然驚嘆于大明的城池之堅固浩大,但在船上這些日子已經做好了心理建設,給黃端行禮時也是有模有樣的。 黃端給阿拉回了一禮,轉頭看向一個身著緋袍的官員,笑道:“寧大人,還請寧大人帶蘇門答臘的諸位使節至衙門小憩,本官晚點回到衙門再招待諸位來使?!?/br> 被黃端點名之人皺了皺眉,但也沒有多說什么,徑直上前朝阿拉行禮。 阿拉有些遲疑的看了一眼陳堪,直至陳堪點頭,才對著那位寧大人行禮,口稱:“有勞寧大人?!?/br> 目送寧大人帶著使節團離去,黃端這才朝陳堪笑道:“侯爺,本官已在白云樓略備薄酒,侯爺遠來,不妨先嘗嘗我嶺南風味再另作他事?” 陳堪微微頷首:“有勞黃大人?!?/br> 一行人進了廣州城,坐上黃端準備的馬車,徑直朝白云樓而去。 白云樓,顧名思義,處于白云山中,與白云寺遙遙相望。 唐朝時期,白云山乃是佛家圣地,到了大明,白云山又成了道家的圣地,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并稱道家四大名山。 白云山也是道家四大名山之中唯一一座處在城池之中的山,并且,廣州城中的山還不止白云山,越秀山同樣處在城池正中。 到了白云山下,一行人便下馬車開始步行。 故地重游,陳堪難免諸多感慨。 什么白云山上白猿仙之類的典故張口就來,宋青,譚叢,竇興等將領聽得目瞪口呆。 侯爺不是第一次來廣州嗎,為何對廣州竟然如此熟悉? 黃端更是忍不住疑惑道:“侯爺以前來過廣州?” 陳堪一愣,忽然發覺自己好像說露餡了。 于是,陳堪果斷露出了一個高深莫測的微笑。 一般遇到無法解答的問題的時候,裝高深莫測是最有效果的辦法。 佛家和道家更是深諳此道。 至于你看不懂,那是你悟性不夠。 高人都是這么這么做的,陳堪自以為在大明他也算是個高人了,裝一下高深莫測實在是合理得很。 果然,見陳堪笑而不語,一群人頓時住嘴,轉而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他們從陳堪的笑容之中,分析出了許多事情,他們有理由相信,陳堪與廣州之間,一定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既然是不為人知的故事,那繼續追問下去就不禮貌了。 所以,黃端果斷轉移了話題,一臉神秘的笑道:“侯爺,本官今日還邀請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前來赴宴,還請侯爺不要見怪才是?!?/br> 陳堪也很上道,當即笑問道:“特殊,有多特殊?” “侯爺稍后便知?!?/br> 黃端微微搖頭,邁步上了階梯,伸手道:“侯爺,請!” 陳堪也沒有多問。 黃端會壞了官場的規矩邀請外人來做客,只有兩種可能。 要么那位客人要么官職地位都在陳堪和黃端之上,黃端不得不請。 要么那位客人不是官場中人,不會影響到官場之上的迎來往送。 整個大明,身份地位比陳堪都高的人雖然不少,但嶺南地界上絕對沒有。 那就只能是第二種情況,來者并非官場中人。 再結合黃端特意將宴請的地方放在白云山這么個遠離府衙,宗教意味濃厚的地方。 那特殊客人的身份就很好猜了。 方外之人! 甚至陳堪都能猜到那方外之人姓甚名誰。 永樂年間,白云山上,值得一州知府宴請的方外之人,只有自洪武年間便待在白云山上開鑿洞窟的道人。 第四百七十二章 人瑞張三豐 陳堪與黃端一行人至白云樓下駐足,迎面走來一位白眉白發白須的邋遢老道。 老道鶴發童顏,仙風道骨,慈眉善目,就是一身道袍破破爛爛的,讓人瞧著不太爽利。 看清來人的長相那一剎那,陳堪竟不好界定他的年紀。 說他只有三四十歲也有人信,但說他一百多歲,似乎也說得過去。 “諸位善信,貧道張三豐,有禮了?!?/br> 老道上前,朝著一群人行了一個道家的拱手禮。 盡管陳堪早有猜測,但此時真正看見真人,還是忍不住心頭一震。 張三豐啊,傳說中活了兩百多歲隱仙。 武當派,太極拳,武林神話,東方不敗,張無忌他師公...... 張三豐的諸多頭銜自陳堪腦海之中浮現,陳堪一個激靈,急忙拱手回禮:“小子陳堪,見過張真人?!?/br> 陳堪對于張三豐的了解,僅限于后世諸多武俠小說之中的武力天花板,至于朝廷給他的封誥,頭銜太長了,陳堪記不住,干脆便直接以真人相稱。 一群人相互見過禮之后,陳堪的目光始終沒有從張三豐身上移開。 他也知道這樣一直盯著別人看是一件很失禮的事情。 但是實在忍不住啊。 這可是活著的傳奇,不是后世那些小說能比的。 諸多資料記載,張三豐生于宋理宗淳佑七年,(也有資料張三豐于元世祖中統元年,本書取前者),卒于明英宗天順二年。 如果記載沒有出錯的話,那現在是永樂六年年終,也就是說張三豐現在已經快到一百七十歲了。 這可是活了一百七十歲的老人啊。 前世今生兩世為人陳堪還是第一次親眼看見,這不得多看幾眼,好沾沾喜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