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大佬的雷區蹦迪[快穿]、重生飛揚年代、給反派當情感助理、花滑大佬穿書成炮灰美人、重生七零嫁大佬、我夫郎是二嫁[穿書]、我的系統是咸魚、情敵他愛慘我了[快穿]、替婚后和偏執大佬假戲真做了、八十年代雜貨鋪
而前院,管家云程正帶著一群小廝布置院子,屋檐上換上紅燈籠,景觀樹上纏上紅布條,院子里還牽了許多彩帶,倒吊許多油紙傘。 貼門簾,還有秦叔寶和尉遲恭的畫像。 一派祥和喜慶的氛圍讓所有人的心情都莫名其妙的舒暢起來,包括陳堪。 府中的下人婢女看見陳堪也沒停下手中的活計,只是隨意和陳堪打了個招呼便繼續忙碌。 陳堪就這樣背著手在侯府里繞了一圈。 就連朱月瀾都在帶著從公主府過的管事嬤嬤和小宮女繡一些喜慶的刺繡。 很好,每個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元正做準備,只有陳堪自己是一副無所事事的狀態。 ...... 此時,奉天殿內,朱棣正在接見匆匆趕回京師的鄭和。 兩人已經在偏殿內坐了好一會兒,臉上都是一副震驚的模樣。 “你確定這是出自陳堪之手?” 朱棣手中拿著一封信件,翻來覆去的看了好幾遍。 陳堪的字跡他很熟悉,但他還是有些不敢相信這封信件是出自陳堪之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挑動南洋的戰爭,為大明一統治半島創造有利條件,太陰毒了。 陳堪給朱棣的印象,一直都是狡猾如狐,有點小心機,但有更多的時候還是為國為民的忠臣形象。 就算偶爾肚子里冒出壞水,那也是為了大明好。 但現在陳堪寫給鄭和這封信,卻是完全打破了他對陳堪的看法。 此刻,朱棣忽然有些慶幸,還好這封信是落在了他手上。 但凡這信上的內容流傳出去一點,大明很有可能會被群起而攻之。 鄭和沒有絲毫猶豫,點頭應道:“萬歲,臣與靖海侯接觸不多,但靖海侯的親衛和字跡臣還是能認出來的,這封信確實是靖海侯手下的親衛親自交給微臣的,而信上的謀劃,也確實是出自靖海侯之手?!?/br> 朱棣眉頭皺起:“陳堪這是要將我大明逼向絕路啊?!?/br> 天下誰不知道太祖爺在位時曾定下十五個不征之國。 朱棣更是沒想到,陳堪竟然會將主意打到這些國家身上。 沉吟片刻后,朱棣屏蔽了大殿之中所有侍候的宮女太監,隨后一臉正色的看著鄭和問道:“鄭和,你覺得陳小子的謀劃如何?” 鄭和看著朱棣,臉上略微有些遲疑。 朱棣道:“無妨,你直言就是?!?/br> 鄭和一時間有些搞不懂朱棣的想法,要說朱棣同意吧,他又在批判陳堪的謀劃陰毒,不同意吧,又在這里問自己的意見。 沉默片刻,鄭和決定實話實說。 在腦海里組織了一下詞匯,鄭和緩緩的說道:“萬歲爺,臣以為,靖海侯的謀劃固然陰毒,但對我大明卻有切實的好處。 自前宋開海以來,我中原王朝商稅稅收的大頭便是海貿,若是能將南洋,乃至半島都納入我大明的領土,我大明的財富將會呈幾何倍數的增長?!?/br> 鄭和選的切入點成功引得朱棣點頭附和。 而鄭和看見朱棣的樣子,心中便有底了。 頓了頓便繼續說道:“且臣以為,這些地方本身就是我中原故土,我大明承認前元為中原正統,那便有收復故土之責,從大義上來說,我大明不缺道義?!?/br> 朱棣繼續點頭,內心深處,他便是傾向于陳堪的謀劃的,否則也不會問鄭和的想法了。 他本來就得位不正,更需要文治武功來證明自己。 而世界上沒什么事情是比開疆拓土更能體現文治武功的了。 不然他也不會要朱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平定安南之亂。 而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大明周邊的國家大多數都被太祖爺列為不征之國,所以大明沒辦法直接對他們出手。 但這個問題,在陳堪的謀劃下也迎刃而解,讓其他國家動手,大明再打著復仇的旗號將這些土地納入大明版圖。 聽完鄭和的想法,朱棣沉思片刻,忽然問道:“以你手中現在的船只,能組建一支多大規模的船隊?” 鄭和拱手道:“回萬歲爺,目前臣手中的寶船福船護衛艦一共有一百三十多艘,組建一支萬人規模的艦隊不成問題?!?/br> “一萬人嗎?” 朱棣扶著眉心,作沉思之態。 隨后拍板道:“一萬人,作為先遣部隊倒是足夠了,過萬元正,你便領著船隊先出海一次,正好制作寶船的材料也見底了,銀行的銀庫也快到了捉襟見肘之時?!?/br> 鄭和一愣,問道:“萬歲爺可是需要臣下先去一趟倭國?” 朱棣搖搖頭:“不必,陳堪那小子在北京,連南洋都在他的謀劃之中,沒道理遼東和倭國能逃得過他的謀劃,朕要你先走一趟南洋,將南洋的局勢打探清楚,順便將航道開辟出來?!?/br> 朱棣說完這些,整個人忽然長呼一口氣,隨后眼中閃過一絲厲色:“海貿被人把持得太久了,沒道理他們吃rou,朕只能喝湯?!?/br> 聞言,鄭和忍不住一陣沉默,他當然知道朱棣說的是哪些人,但朝廷有太祖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 所以這幾年來,朝廷只能看著那些人吃得滿嘴流油卻沒有任何辦法。 “臣必不負陛下所望?!?/br> 鄭和朝朱棣拱拱手,心里面有些沉重。 他常年領兵,自然知道要去開辟一個新領域有多難,但他沒有選擇。 朱棣將信件還給鄭和,淡淡的說道:“既然陳堪選擇你作為執行對象,朕能做的,便是給你一道便宜行事的旨意,大明,不能卷入其中?!?/br> “臣明白輕重,還請萬歲爺放心?!?/br> 說完,鄭和施施然退出大殿,獨留朱棣一個人在大殿里沉思。 忽然,朱棣像是想起了什么,連忙在一筐奏折里翻找起來。 找了半天,朱棣皺眉道:“楊士奇,人呢?” 聽見朱棣的召喚,楊士奇趕忙小跑進殿:“陛下有何吩咐?” 朱棣問道:“北京來的奏折可有留檔?” “回陛下,自然是有的,陛下可是要看靖海侯的折子?” 楊士奇有些懵,但很快就反應過來,北京那邊能讓陛下上心的唯有靖海侯一人。 第三百五十二章 遼東變故 陳堪這些日子送到北京的奏折不算多,楊士奇很快便將幾本奏折遞到了朱棣面前。 這些奏折,朱棣早就批閱過了。 楊士奇有些好奇,朱棣干嘛要再看一遍已經批閱過的奏折,還指名道姓要看陳堪的。 可惜朱棣并沒有要給他解釋的意思,而是開始仔仔細細的翻閱著這些早就處理完畢的奏折。 很快,朱棣就在奏折里看見了想看的東西。 那是一封兩個月前的奏折,奏折的內容也很簡單,要求兵部撥到北京一千具鎧甲,一千柄戰刀。 當時朱棣沒有在意,見陳堪要的數量也不多,便直接同意了。 但現在看來,這一千具戰甲和一千柄戰刀,很有可能在遼東掀起腥風血雨啊。 是的,陳堪能想到的東西朱棣也能想到。 以前之所以沒想到是因為大明內部的事情都還沒有理順,況且大明身為天朝上國,自然沒必要去打那些小國家那三瓜倆棗的主意。 但現在這條口子被陳堪撕破,朱棣敏銳的發現或許大明的投入或許將會得到難以想象的回報。 所以,朱棣動心了。 放下奏折,朱棣取出大明地圖,死死地盯著遼東那一大片土地。 遼東那邊的土地肥沃,朱棣在北京戍邊多年自然是清楚的。 只是奈何以往的遼東處于四戰之地,所以土地便荒廢了下來。 但現在,若是陳堪借刀殺人的毒計能夠成功,那他就要開始考慮移民去遼東墾荒的事情了。 然后,朱棣也開始拿起筆在地圖上圈地。 若是陳堪在這里,一定會發現朱棣圈出來的地盤,與他在地圖上畫出來的,幾乎一模一樣。 看著地圖上勾勒出來的紅線,朱棣取過地球儀對照了一下,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弧線。 現在看來,將陳堪丟去北京這件事情是做對了。 要是把他留在南京,陳堪的精力只會放在各方的爭斗上,為名為利。 而這才去了北京半年,陳堪便能給他這么大一個驚喜。 兩相對比之下,朱棣似乎發現了陳堪的正確用法。 收好地圖和地球儀,朱棣朝著門外喊道:“來人,傳旨下去,賞賜靖海侯陳堪西直門宅子一棟,黃金千兩,絹千匹......對了,再去告訴兵部,軍器監這些日子生產出來的火銃全都安排人給陳堪送去?!?/br> 朱棣嘴里吐出一大堆的東西,聽得小太監一陣心驚膽戰。 這些東西,已經遠遠超過賞賜侯爵的規格了。 下午時分,朱棣賞賜陳堪的消息便已經傳遍了京師。 這半年以來,京師沒了陳堪,少了許多樂子事兒。 而這還是陳堪消失半年后,京師再一次聽見他的名字。 聽到這個消息,許多官員與勛貴忍不住愕然。 他們還以為陳堪遠竄北京,在朝堂上的痕跡會逐漸淡化。 卻是沒想到陛下對陳堪竟然恩寵到如此地步。 而得到這個消息之后,最先有所動作的是漢王府。 在拿到朱棣賞賜給陳堪的禮單之后,朱高煦在第一時間鉆進了王府寶庫,親自挑選了無數奇珍異寶,然后以漢王府的名義賞賜給靖海侯府。 其次是東宮,朱高熾倒是沒什么動作,但新任太子妃張氏卻是親自到庫房挑出一馬車珍寶送到了朱棣賞賜陳堪的隊伍里,只是不像漢王府那樣對外宣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