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軍閥 第574節
新模范軍算是當時英國第一支“職業化”軍隊。由6600名騎兵加上1000名龍騎兵(騎馬步兵),以及14400名步兵組成,合計2.2萬人。 劉衍估計,此時英國所謂的新模范軍,其實就是大明國防軍的另一個版本,荷蘭人的軍隊其實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東西方的軍隊在具體的作戰細節上,會有不小的出入,本質上還是火銃、長槍、騎兵三者之間配合作戰。 劉衍等人在演武臺上坐了下來,伊凡手下的四個百總也已經回到了軍陣之中,伊凡過來請示道:“啟稟閣老,眾將士已經準備完畢,是否可以開始cao練?” “嗯,開始吧?!?/br> “是?!?/br> 隨后伊凡便站在演武臺上發號施令,而校場內的一千三百多名將士,也開始結陣、變陣,并且進行了鳥銃齊射的演練。 不得不說,伊凡的確是有些手段的,眼前的明軍將士的確是完全按照歐洲軍陣進行演練的,歐式軍鼓打著鼓點,各排將士的進退,以及長槍手、火銃手的配合,也完全是按照所謂荷蘭方陣搭配的,一個月的時間訓練成這樣,也算是不錯了。 不過劉衍、田輝敘、荀景云、陳新甲幾人看完之后,心里卻并沒有什么波瀾,畢竟大明國防軍的火器戰陣完全不比這些歐人的戰法差,而且兵力更多、火器更多,眾人都是見過大場面的,自然不會輕易的被打動。 演練結束后,劉衍召集伊凡和幾個部下稱贊了一番,并且命眾人先從北直隸開始,從本月末就輪流前往各地進行演示,具體流程和調派,由國防部負責。 伊凡得到了劉衍的稱贊后心中激動,當即再次向劉衍表示了自己效忠大明帝國的決心。 劉衍笑了笑,隨后便想起一件事來,那就是此時歐洲除了所謂的荷蘭方陣之外,還有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西班牙大方陣。 這種在西班牙軍中廣泛使用的方陣,可是被后世網絡上的那些所謂“軍迷”推崇備至,甚至說成是16、17世紀威力最大的軍陣。 當然,對于這點,劉衍還是持保留態度的,因為在劉衍看來,最重要的還是士兵的質量、兵器的質量,所謂軍陣也不過是各個兵種的相互配合而已。在這個時代,歐洲的所謂軍陣和大明軍陣相比,其實并沒有明顯的優勢,甚至可以說本質上是差不多的。 于是劉衍向伊凡詢問了一下關于西班牙大方陣的情況,伊凡雖然是荷蘭人,但先是在荷蘭軍中服役,然后又在荷蘭海軍中服役,也算是見多識廣了,對于西班牙大方陣的情況也知道不少。 西班牙將領貢薩羅·德·科爾多瓦在1505年那不勒斯作戰取得的經驗基礎上,經西班牙東北部的阿拉貢王國國王斐迪南二世批準,將他的軍隊編成20支部隊,稱之為縱隊。每個縱隊有 1000至1250人(混合編有長矛兵、戟兵、火繩槍手和劍盾兵),這些人又編為5個連。這就是自從古羅馬步兵中隊這種編隊形式淘汰后,根據兵器使用的有關理論在西歐建立起來的第一種正規的戰術編隊。 這種縱隊從它的實際作戰任務來看,相當于現代軍隊中的營和團,它由縱隊司令或上校負責指揮。 在后來的20年里,西班牙人逐步采用了一種稱為步兵團的編隊體制,來代替中世紀老式的"戰斗大隊"。最初,每個步兵團由數量不等的幾個縱隊組成,最后標準化為3個縱隊,這樣每個步兵團總兵力為3000多人。當步兵團成了西班牙軍隊的標準編隊時,劍盾兵和戟兵便消失了。代之以長矛兵和火繩槍手組成的步兵團或稱"西班牙方陣"。 這些都是劉衍還沒忘記的一些資料,也是自己在后世的時候從網上看到的,不過具體的細節就不知道了,此時還是從伊凡的講解中得知的: “西班牙人的步兵方陣是此時西班牙軍隊的基本單位,由一批永久編制人員和一些人數可變的戰斗連隊組成,步兵方陣既是戰略單位也是行政單位?!?/br> “步兵方陣的永久編制人員是隨著步兵方陣的出現而產生的一項革新,西班牙軍隊中原本是沒有永久編制人員的,都是戰時臨時征召的?!?/br> “方陣中設有方陣長:他統帥步兵方陣并擁有8人規格的私人護衛。方陣長也是第一連隊的隊長,通常步兵方陣會以他為名,如門多薩、祖尼加、維拉斯科、孟德拉岡等,” “此外還有有軍士長:步兵方陣的第二級指揮官。他負責步兵方陣戰術上的組織以及并擔任第二連隊的隊長。軍需官:負責步兵方陣的財務工作,有3個助手。憲兵長:負責維持軍紀,有6名助手。首席隨軍教士:手下有兩名普通隨軍教士。首席監督官負責監督。首席醫師]:負責醫療事務。首席鼓手:掌管步兵方陣中的所有樂師并負責傳遞軍令??傆嬘杏谰镁幹迫藛T29人?!?/br> “此外西班牙步兵方陣有兩種不同的連隊:長矛手連隊和火槍手連隊。一個西班牙方陣擁有8個長矛手連隊和兩個火槍手連隊、每連300人的步兵。到了后來,一個西班牙方陣在理論上擁有10個長矛手連隊和2個火槍手連隊,每連250人。另外一些派往意大利的方陣,則擁有10個每連300人的連隊?!?/br> “到了現在,西班牙人為了適應此時的戰爭規模、戰術變化和火器的進一步發展,對西班牙方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稱之為改良西班牙方陣?!?/br> “其具體的變化就是大幅度減少了長槍兵的份額而增加了火槍兵,大體上長槍兵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五,而火槍兵則達到了總人數的百分之七十五?!?/br> 聽著伊凡的講解,劉衍微微點頭,在歷史上的16世紀下半葉,也就是1550年以后的時代里,西班牙軍隊曾經威震一時。其原因正是它采用了西班牙方陣這種軍隊體制的緣故。 西班牙人的軍隊戰場上以長矛兵排成密集的三個橫隊,每個橫隊正面為50至60人,縱深為20列。在四個邊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隊的火繩槍士兵。這種堅固而具有機動能力的密集隊形其寬度約為150米,縱深100米。在方陣的四邊外側各排列著一列火繩槍士兵,還派出一獨立的分遣隊從事小規模出擊。 由于西班牙縱隊作戰思想的成功,不久法國也模仿組成了地區性的常備部隊。它起初稱為軍團,后又改為團,每個軍團由6個大隊組成,每大隊1000人,其中包括600名長矛兵,300名火繩槍士兵,100名戟兵。 可以說西班牙方陣非常具有意義,它運用火器的強大威力和長槍兵左刺戰術將傳統冷兵器時代軍隊送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而其強調的絕對的紀律性也為近代軍隊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甚至劉衍都認為,正是西班牙大方陣正式開啟了西方軍隊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序幕。 當然,這種意義也僅僅是對于歐洲人來說的,因為即便是在歷史上的大明末期,明軍也已經開始自主的從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甚至在明初的時候,明軍已經組建了神機營,開始用熱武器與冷兵器組合作戰了。 “看來后世的那些網上噴子,果然還是太抬舉這些歐洲人的軍陣了,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只是火器更多、威力大些而已,其實光從戰力或者軍力來看,其實并不比皇太極時期的滿清強!” 此時劉衍心中有了計較,又對伊凡吩咐了一些事情后,便率眾離開這里,返回內閣官署。 第八百二十六章 臺灣方略 在內閣官署內,劉衍站在《皇明寰宇輿圖》前,正大聲對內閣眾人陳述著: “臺灣各地現在主要分布著名為高山族的部落,原本就與我漢家頗為密切,自我大明嘉靖朝之后便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臺灣,最終形成以漢民為主體的社會……” “臺灣在南宋時屬福建路;自蒙元開始,便在澎湖設巡檢司,分管臺灣事務;如今臺灣已經被荷蘭人侵占……” “臺灣一名源于居于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并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直到萬歷年間,朝廷才正式啟用“臺灣”一詞?!?/br> “臺灣的名稱幾經變換,春秋之時稱臺灣為“島夷”;秦朝稱“瀛洲”;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至蒙元稱“流求”。而國朝立國以后民間對臺灣的稱呼也很多,如“雞籠”(指臺灣北部)、“北港”(臺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臺員”、“臺窩灣”(指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 說到這里,劉衍的語氣中開始夾雜著怒火:“而現在,葡萄牙人稱臺灣為“福爾摩沙”,意為“美麗之島”。不錯,臺灣的確是美麗的島嶼,但卻不是西夷的,而是我華夏的!” 劉衍的手重重的拍打在輿圖上臺灣島的位置,對眾人說道:“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所謂的東印度公司為建立與國朝、日本貿易的據點,開始大舉侵入臺灣島南部。天啟六年(1626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西班牙人也曾出兵侵占北臺灣,不過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發生沖突,后被荷蘭人驅逐?!?/br> “算算時間,到現在荷蘭人已經盤踞臺灣整整三十八年,并且在臺灣南部修筑了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其勢力的中心。荷蘭人實行強制統治,把臺灣南部的土地據為已有,強迫百姓繳納各種租稅,掠奪臺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此時劉衍所說的,有些是軍情部和鄭芝龍提供的情報,有些則是自己結合后世所知敘述出來的,眾人聞言都是怒不可遏,甚至就連民政部尚書趙民這等溫和性子,都大聲怒吼著要立即出兵臺灣。 而鄭芝龍和吳國金則是在心中暗暗感嘆:“閣老的手段層出不窮,竟然還知曉我所不知的情報!” 劉衍的目光掃過眾人,說道:“諸位所言在理,對于臺灣,國朝不能坐等荷蘭人以及其余歐人的艦隊趕到再去理會,而是要先發制人,這便是國朝的對臺方略!” 劉衍說完,便對著陳新甲點了點頭,早在半月之前,劉衍便已經命陳新甲制定對臺的作戰方略。只是當時在劉衍的考量中,并沒有確定何時對臺動手,制定作戰方略也只是準備不時之需罷了。 此時陳新甲率領參謀部制定的方略終于派上用場,只見陳新甲起身走到輿圖旁邊,先是對劉衍行禮,然后才對眾人說道:“閣老、諸位!在閣老的指導下,經過參謀部的謀劃,準備以東南都督府都督鄭成功為主帥,指揮東南都督府所部兵馬,以及東洋艦隊,發動收復臺灣島的戰事!” 當然,陳新甲所說的只是總體的方略,參謀部還制定了詳細的兵力調動、補給運輸、民夫招募等各種細則,此時已經有參謀部的侍郎上前,為眾人遞上詳細的作戰方略。 國防部尚書田輝敘說道:“東南都督府的兵力應該是足夠了,有國防軍第十五軍,以及駐防軍數個營的兵力,再加上已經大部完成改革的東洋艦隊助陣,收復臺灣不成問題?!?/br> “目前的問題,就是駐守在臺灣島的荷蘭人軍力如何,我軍收復臺灣要付出多少傷亡?!?/br> 吳國金說道:“目前軍情部在臺灣島的情報網絡很薄弱,通過各方渠道,也只能大概的探查到荷蘭人在臺灣駐守兩千到四千人的軍隊,另外還有一萬多從臺灣各處征召的仆從軍?!?/br> “就這么點人?” 田輝敘笑著說道:“如果只有這么點兵力,那此戰可以說是我軍打過最輕松的戰事了?!?/br> 這時,鄭芝龍站出來說道:“田尚書可不要掉以輕心,此戰是我軍第一次直面歐人作戰。荷蘭人的兵力雖然不多,但是基本上是全員使用火器,還裝備了大量的火炮,還有一定數量的歐式戰船。荷蘭人的兵力又基本上駐守在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兩處歐式城堡內,可謂是易守難攻,所以在本部堂看來,此戰必定會打得很艱苦?!?/br> 田輝敘的臉上也露出了一絲持重之色,其余幾人也是小聲議論了起來。 劉衍說道:“鄭尚書說的沒錯,此戰我軍必勝,但是也要重視敵人,絕不可輕敵?!?/br> 隨后劉衍又提醒道:“國防部已經派伊凡率部南下福州城了,待到東南都督府的將士們熟悉了歐人戰法,便立即發動收復臺灣的戰事?!?/br> “所以,從現在開始,朝廷各部便要開始進行戰事準備,錢糧、軍備、民夫等各種后勤事務,都要抓緊時間完成調集和部署?!?/br> 劉衍最后說道:“本公決定:兩個月后,大軍開始對臺灣出兵!” “是!” 崇禎二十五年七月十九日,福州城內,東南都督府。 “啟稟都督,各部將士已經集結完畢,目前國防軍第十五軍、駐防軍第一營到第五營將士已經按照朝廷參謀部的方略,全部集結到福州城外駐扎。另外,東洋艦隊各支艦隊也已經集結到城外港口待命?!?/br> 此時在都督府正堂內,鄭成功一身戎裝坐在上首,副都督鄭芝虎正在大聲稟報著軍務。 隨后鄭成功問道:“千總伊凡率部離開了嗎?” “啟稟都督,四天前已經率部北上回京了?!?/br> “那就好,這個荷蘭人雖然已經投誠,但是他在這里,我總覺得不妥?!?/br> 鄭成功說道:“另外告訴各部將士,真要與荷蘭人陣戰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敵軍的所謂散兵,我軍不光要派出投擲手,也要派出小股鳥銃手迎敵,這是重點,可千萬不要松懈?!?/br> “是,各部將領已經悉知,請都督放心?!?/br> 此時在大堂中除了二人,還有東洋艦隊總兵官楊耿、國防軍第十五軍總兵官鄭芝豹、副總兵甘輝,三人目光緊盯著鄭成功,心中戰意高昂。 鄭成功對眾人說道:“此番閣老點將,命本督都率軍收復臺灣,這是千古奇功,還望諸位與本都督一道,收復臺灣、驅逐荷蘭賊寇!” 幾人紛紛起身抱拳,大聲說道:“愿隨都督收復臺灣、驅逐荷蘭賊寇!” 當日,鄭成功便策馬出城,直接住到了福州城外的軍營之中,其余幾人也是一樣,都在進行著出兵之前的最后準備。 次日一早,東洋艦隊總兵官楊耿在港口內忙碌著,此時不斷有朝廷雇傭的民間船隊抵達,將大批的物資運到港口中,楊耿要指揮民夫立即轉運,將這些物資按照分類裝載到東洋艦隊的運輸船上。 “總鎮,再有七天時間,大軍的出征準備就完成了?!?/br> “七天時間太慢了,三天!三天之內必須完成?!?/br> “三、三天?” 負責調配民夫人力的游擊將軍面露苦澀,說道:“總鎮,各類物資的數量太多,時間上真的來不及啊?!?/br> “那就立即知會福州府的知府,就地增募民夫,日夜不停的轉運裝貨?!?/br> 楊耿嚴聲說道:“這是軍令,不得推諉!” “是!” 與此同時,鄭成功也在國防軍第十五軍的中軍大帳內召集部將議事。 “目前大軍的物資補給正在抓緊時間匯集,大軍預定要在三天后出征臺灣,各部將士要在三天之內完成出征前的最后準備?!?/br> “是?!?/br> “東洋艦隊總兵官楊耿為何還沒到?” 副都督鄭芝虎說道:“啟稟都督,楊總兵正在港口督促物資轉運事宜,屬下已經派人通知楊總兵了,想必楊總兵會盡快趕來的?!?/br> “嗯?!?/br> 正說話間,楊耿便急匆匆的趕到:“末將東洋艦隊總兵官楊耿,拜見都督!” 鄭成功笑著讓楊耿入座,然后問道:“大軍物資能否在三天內完成裝船?” 楊耿如實說道:“末將已經嚴令各部在三天內完成裝船,只是大軍物資數量太多,時間上恐怕有些吃緊?!?/br> 鄭成功思索了一番,然后說道:“那就先緊著軍備裝船,錢糧能裝多少就裝多少?!?/br> “是?!?/br> 隨后鄭成功命人取來臺灣輿圖,召集眾人圍過來,說道:“三天后,東洋艦隊率先出擊,巡視于澎湖一帶,先掩護駐防軍第一營將士登陸澎湖,先將這處臺灣之屏障拿下?!?/br> “隨后東洋艦隊便要主動出擊,先剪除荷蘭人的海上力量,為大軍在臺灣登陸做好準備?!?/br> “最后,便是陸軍各部在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兩處同時登陸?!?/br> 鄭成功指著輿圖對幾人說道:“登陸作戰,以駐防軍第二營為佯攻,在熱蘭遮城方向登陸。同時以國防軍第十五軍為主力,在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一帶登陸,務必不惜代價拿下普羅民遮城!” “只要我軍拿下普羅民遮城,駐防軍其余各營便從這里陸續登陸,從陸路合圍熱蘭遮城,并且向臺灣內陸推進?!?/br> 說到這里,鄭成功沉痛的說道:“我鄭家原本在臺灣北部還是有些勢力的,只是自從國朝發動對日本國的攻勢后,荷蘭人便開始向臺灣北部進擊,到現在我鄭家在臺灣北部的勢力已經被徹底清除,死難了不少忠效國朝的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