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77節
后面兩道策問也相對簡單,一道是軍事問題,問土司全面改土歸流之后當如何治理,一道是民生問題,問如何增強地方備災、抗災能力。 于謙沒有猶豫,將目光投向了第一道策問,提筆潤墨,略一思索,便落筆作答:“商非熊掌,農非魚,兩者可兼得……” 錢塘知縣盧廉看向趙術文,陰沉著臉:“你知不知道,我還盼著他能在三年之后殺入府學,名震兩浙?!?/br> 趙術文擺了擺手:“名聲對他來說并不重要,他不需要天才之名,需要的是更多的機會,更好的教育,錢塘縣學教不了他?!?/br> “我說趙術文,你說這話我就不樂意聽了?!卞X塘縣學教喻郭子白板著臉,敲了敲桌子:“你們社學教不了,縣學還教導不了?于謙不過是個十三歲的娃娃,又能有多難教導?” 趙術文呵呵笑了笑,拱手道:“郭教喻見諒,是我言過。不過于謙此子觸類旁通,為人機敏,在社學六年,他只用了三年時間便修習完了全部社學主要課業,又用了一年時間,完成了縣學主要課業,剩下兩年時間,他專攻雜學,我能教的,胡可為能教的,其他先生能教的,全都教了?!?/br> “縱是做到這一步,依舊無法滿足其渴求。一旦進入縣學修習三年,若縣學不能將府學內容給他,那他將會在這里荒廢三年!對于這樣的弟子,誰舍得讓他浪費三年大好時光?” 郭子白臉色好看一些:“于謙之名,縣學早有耳聞。這樣吧,若是他能在此番考試之中拔得頭籌,我便放他。至于盧知縣這里,則需要你再想辦法說服?!?/br> 盧廉無奈地搖了搖頭:“你們這一唱一和,擺明了聯手將我的軍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我還能說什么。我們同為朝廷選拔人才,只要是人才,就應該開個特例。早年間皇上不也說過,不拘一格降人才。于謙若真能去北平,也能早點進入國子監,那里,才是真正適合他的地方啊?!?/br> 趙術文、郭子白見知縣答應,起身行禮。 趙術文直言:“盧知縣高義,他日于謙有所成時,定會銘記于心。作為他的先生,我代他感謝盧知縣?!?/br> 盧廉起身,看向教室方向,沉聲道:“只要他未來能為朝廷所用,有一番作為,也不負我們今日一場對論?!?/br> 趙術文自信地說:“他日,于謙定是國之棟梁?!?/br> 儒學考試結束之后,盧廉迫不及待地翻閱考卷,在接近五百份的考卷之中想要找出一張特殊的試卷何其難,畢竟全都糊名了,也不知道哪個是于謙的。 郭子白一句話點醒盧廉:“以于謙的性情,想來會作答最難的策問?!?/br> 盧廉恍然,翻找一番,所有試卷之中,作答第一道策問的只有三份,許多人直接規避了這一道最難的題。 而在這三份之中,又以一份最為出色。 盧廉正在仔細閱覽,郭子白突然一拍桌子,喊道:“盧知縣,你看看這一首詠物詩!” “哦?” 盧廉接過紙張,只見上面寫著一首名為《石灰吟》的七律,心頭不由得一震,起身念道: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腐朽老舊學問的死去 盧廉震驚了,這是何等心智,何等志向的人寫出來的詩詞!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盧廉想起來趙術文說過的話,于謙自蒙學時就每日拜文天祥的畫像,無論是其書房還是其臥房,都掛著文天祥的畫像,而其中一個畫像,傳聞還是建文皇帝微服私訪時給的。 文天祥不就是這樣的人嗎? 他面對烈火焚燒,依舊等閑視之,面對將傾大局,依舊挺身而出,哪怕是粉骨碎身,他又何曾屈服過? 好一個“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就是少年于謙的意志與品性嗎? 盧廉連連點頭,反復看過多遍,沉聲道:“這試卷若是于謙所作,那趙術文的壓力小多了?!?/br> 郭子白笑了。 趙術文想要將于謙“舉薦”到北平縣學,總需要一些理由,而最能打動人的理由自然是品學兼優! 這一定是于謙的試卷,他的底子很不錯。 在他七八歲的時候,鄰家老者見于謙穿著紅色衣服,騎馬玩耍,曾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游街?!?/br> 于謙當即回應:“赤帝子,斬白蛇當道?!?/br> 這個小故事足見于謙早年間就有了相當不俗的基礎。 盧廉安排人將試卷拿去抄寫,然后評判官打分,整個過程中,知縣只負責監督與不及格試卷的再審,輕易不得干涉評卷,以確保公平。 臺州,臨海府學。 經過七日緊張的評卷,終于完成了所有試卷的評判。 知府何文淵主持拆卷,府學教授孫安、訓導陳良佐、吳鼎、監察御史江圓,安全局千戶許勛、私塾先生黃文壽、周孟然等同時在場。 當一份份試卷拆出,核對好姓名之后,便是核算整體成績。 陳良佐等人經過一番核算、匯總,給出了整體排行:“總分值六百,府學國廷尉排在第一,得分是五百七十二,其次是府學司馬磐,得分是五百六十九……私塾徐戈,第四十七名,得分是五百二十……” 黃文壽、周孟然聽聞之后,苦笑連連。 私塾雖然引入了國子監給府學的教材,可在教育質量上依舊遠遠不如臺州府學,最好的名次都進不到四十名以內。 這與私塾先生的水平有關,雖有教材,但府學訓導多出自國子監,而私塾先生多是出自民間,在教學思維與辦法上,依舊無法與國子監出來的人相提并論。 陳良佐繼續喊道:“林嘉猷,第二百四十一名,得分是一百七十二。廖鏞,第二百四十二名,得分是一百七十三……” 此話一出,眾人臉色有些異樣。 何文淵搖了搖頭。 正學書院的人能取得這樣的結果并不難預料,府學考試,儒學是重要,但其他科目也很重要,尤其是籌算,這可是與儒學同等重要的課業。 但方孝孺認為這些東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說過什么,孟子說過什么,孔子說該怎么做,孟子說該怎么做。 一群專攻儒學的人,很難在府學這種考試機制下取得成績。 這個結果一旦公開在外,想來傳統的舊儒學將會被新儒學掃到垃圾堆里。何文淵不明白,方孝孺到底在干什么,這些年來朝廷取得的成就他難道真的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那火車是何等國器,為何到了他們嘴里反而成了耗費財力、折騰百姓的怪物?這些人當真腐朽到看不見火車的真正價值嗎? 監察御史江圓長嘆一聲。 這一場考試,將會給不變通的傳統儒學挖掘一個大大的墳墓,正學書院也將名譽掃地,失去威信。若他們還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主動變通,不出三年,正學書院將徹底無人問津。 說到底,方孝孺還是在堅信自己沒錯,是國子監錯了,皇帝錯了。但他不過是一個儒師,不是朝臣,不是皇帝,甚至不算是可以為政一方的官,他渴望的復古與歸原,已經不適合大明了。 大明是一匹馬的時候,你準備韁繩可以?,F在大明都成火車了,蒸汽機火車,你還準備韁繩,你這是打算干嘛? “這個結果,是老舊儒生最后的掙扎,證明了國子監改良儒學的成功?!?/br> 江圓感嘆。 教授孫安對這個結果也有些唏噓,接過林嘉猷的試卷,翻到策問一欄,看了看就直搖頭:“這些人想憑借儒學特長進入國子監,還有點異想天開啊?!?/br> “我看看?!?/br> 何文淵起身。 接過試卷,何文淵仔細看去,這是一道關于“大明外無強敵,內無大亂,當以何為敵,以何為憂患”的策問。 林嘉猷的作答開篇就令人不快,還是老一套的作答方式: 先說開天辟地以來,三皇五帝如何如何好,再說太祖如何如何厲害,掃蕩了多少強敵,再說建文皇帝也厲害,韃靼、瓦剌都消停了。這些就寫了六百多字,而關于策問的核心,還沒說一個字…… 這些人脫離朝廷太久了,知不知道朝廷公文誰要是這樣寫,建文皇帝可是會發怒的?,F在的公文格式是: 有什么事,時間、地點、人員,嚴重程度。 需要什么幫助,找誰幫助,府衙還是行省還是六部等。 如何防范再發生這樣的事。 雖然格式不固定,但基本邏輯與內容就這樣,動輒從開天辟地一個蛋的故事說起已經不流行了,也不需要重復三皇五帝和太祖的事,更不需要逢迎皇帝,阿諛奉承,這是奏事的,不是寫賀表、祝詞。 同樣,這是策問,是問你對策的,不是聽你胡扯吹捧人的。 在建文十二年,還有人使用洪武時代的框架,當真是令人悲哀。 這不只是學問的差距,更是兩個時代的差距。 方孝孺代表的所謂正統,不過是抱著老舊的不懂得揚棄、不懂得變通、不懂得吸收的圣人典籍。 圣人也會出錯。 圣人也懂得變通。 孔子還求教這個那個,你方孝孺還曾師從宋濂,怎么這些年來,就沒了半點長進,禁錮在老舊的發霉的典籍里自娛自樂? 時代改變了,方孝孺,面對你最得意弟子的低分,你該流淚。 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方孝孺隱退,時代終結 正學書院落榜的消息從臨海傳開,如長了翅膀的鳥,北飛至寧海。 方孝孺看出了廖銘幾次想要說話卻張不開嘴的不安,盤算了下日子,料定參與府學考試的結果已經出來,便喊住了再一次路過的廖銘:“鐫永,為師曾教導你行事當坦蕩磊落,遇事莫要驚慌失措。如今你進退失據,欲言又止,這是何故?” 廖銘低著頭,思考著措辭。 門外傳來腳步聲,一個儒袍弟子走了進來,對方孝孺深施一禮:“恩師,書院外有一名為郭璉者求見,說是舊友?!?/br> “郭璉?” 方孝孺眉頭一皺。 這個名字并不陌生,這可是國子監最早出來的人才,與現在的祭酒李志剛同時被皇帝朱允炆提拔出去的人才。 聽說郭璉此人這些年平步青云,早年間進入吏部,后來接替黃子澄成了青州知府,任上盡職盡責,將青州府治理得不錯。今年年初考核時,被提拔為禮部侍郎。此時他出現,想來不是訪親尋友,而是代表朝廷而來。 “請吧?!?/br> 方孝孺輕聲道。 “且慢?!?/br> 廖銘連忙攔住,低聲對方孝孺道:“恩師,郭璉這個時候來想必沒安什么好心,府衙已是張榜,我們正學書院——可以說是一敗涂地?!?/br> 方孝孺微微閉上眼,眉毛輕顫。 一敗涂地! 是何等慘烈的失敗才會用到這個詞? 方孝孺嘴角動了動:“林嘉猷、廖鏞他們現在應該很是挫敗,讓他們回書院吧。告訴他們,承擔得起輸,不失奮起而追的勇氣,方能漸行漸遠。求索學問,誰都需要邁過幾道坎?!?/br> 廖銘哀傷不已:“是我們愧對恩師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