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67節
北平新都已完全竣工,外圍城墻也已筑成,當下北平正在做最后的清掃、點綴、物件置辦、人員進駐等事宜,一些衙署都已經開門了,比如刑部衙署,人到了沒兩天,直接就開業了,抓了好幾個不法事之人。 北平衛軍營正在分流,一部分缺乏戰力的退出,一部分外調至地方衛所,一部分直接加入未來北平京軍。就連北平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也開始合并與調整,布政使司挑選人員直接進入吏部、戶部,按察使司全部并入刑部,都指揮使司進入五軍都督府。 朱文奎以為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應該看得清楚,遷都已成大勢,不可逆轉,可誰知道這群人竟還不死心,借地震來攻擊朝廷遷都決策。 楊溥看了幾眼,發現這些文書無一例外都是一群老官員寫的,他們多品階不高,又沒了晉升希望,加上根基在金陵附近,自然想抓住一切機會反對遷都。 “太子,這文書不批,也不合適吧?” 楊溥認為,置之不理并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帶來更多的奏折,下次看奏折的時候更費神,因為會多看到一行“上次寫文書沒批,可能沒看到,我再寫一封”之類的話。 朱文奎想了想也是,于是揮筆寫下: 若上天反對,當震泰山共北平、金陵三地。若無,則準之。 地震這玩意是什么,朱文奎早就聽朱允炆解釋過,但作為皇室之人,還不能放棄天授神權,放棄天人感應。 你不是說金陵地震是上天反對,它反對的話,那就三個地方一起發地震讓我看看,都震了,遷都不遷都咱們就商議商議,只震一個金陵,這不是說明金陵不安全,催促咱趕緊搬家嘛。 楊溥看著朱文奎批閱的文字,嘴角微微一笑。 這還真是絕了。 泰山相當于在北平與金陵的中間,隔著那么遠,別說三處不太可能同時地震,就是同時地震了,誰也說不清楚。 小地震晃兩下地方上都不上報的,誰知道千里之外震沒震。 工部尚書黃福走了進來,行禮之后,遞上文書:“太子,燕王府舉家遷往封國,那北平與金陵兩地的燕王府該如何處置?” 朱文奎看著黃福,對這個問題有些始料不及。 這倒是個大問題,北平修建有燕王府,而且還不小,可現在燕王這一脈已經確認全部去封國了,燕王府已經沒有留著的必要了。 可如何處理燕王府是個大問題,這是王府,規格確定好了的,只能給王爺一級。而其他藩王都有各自的府邸,用不著燕王的房子。 楊溥見朱文奎左右為難,不知如何處理,低聲說了句:“要不,賣了吧?!?/br> “啥?” 朱文奎錯愕不已。 黃福也瞪大眼,以為自己聽錯。 楊溥解釋道:“北平燕王府也好,金陵的燕王府也好,都居在繁華地帶,占地頗多。若是拆了,改建為商鋪,將這些商鋪售賣或租給商人……” 黃福雖然震驚于楊溥的大膽,但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個法子。 朱文奎搖了搖頭:“這事涉及皇室宗親,孤需要請示父皇?!?/br> 楊溥、黃福點頭。 朱文奎抽出一份奏折,打開看了看,對黃福說:“為了應對此番遷都,朝廷下了大氣力,做足了準備。只是前兩日接北平布政使司張昺文書,其對北平涌入人口數量很是擔憂,提出在北平城外設置八座大鎮的設想,報至金陵與工部商議?!?/br> 黃福接過文書看了看,面色尤是凝重。 元朝時,北平名為大都,城內外人口無數,城外匯聚了不少人家。只是因為戰亂人口銳減,至洪武三十一年時,整個北平除了軍隊及其家眷外,人口也就是十幾萬。 后來,山西百姓大規模遷入北平周圍,當時考慮的是在北平附近打造產糧區,以減輕漕運、海運的壓力。這種策略是奏效的,也減輕了營造新都時的糧食供應壓力。 但當時的策略過于重農事,缺乏對北平擴張的考慮,導致北平城池周圍還沒有形成主要聚集區。張昺的意見是,根據目前出現的四個方向,八個街道,在城外設置多個百姓聚集區或商業區。 而這種設置,意味著需要朝廷主導、規劃,以確保聚集區不會對北平的安全構成影響,這也就需要工部派遣官員親自調查與安排。 黃福有些擔憂:“城外設大鎮,需要確保主要官道不受影響,距離上應該作一定控制,如在三里之外……” 北平城池有著軍事考慮,外城墻附近不應該出現大量民居,否則戰時很麻煩。比如燒房子,濃煙滾滾不利城池防守,比如拆木頭,直接打造成攻城木、投石車,還有拿磚頭砸人…… 南京城外有不少繁華地帶,比如江東門外,聚寶門外,但這些繁華之地,雖然挨著城墻,可問題是,這是內城墻,不是金陵的外城墻。 外城墻之外,可沒什么熱鬧的地方。張昺所提出的想法,就落在了外城墻之外。 朱文奎聽著各種意見的黃福,敲了敲桌子,說道:“黃尚書,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城外大鎮,而在于人口涌入的數量。按照最初預計,此番遷都之后,北平百姓人口將會激增至八十萬至九十萬。但張昺所給出的預測,是一百萬至一百二十萬之間。每多出十萬人口,便會有諸多問題?!?/br> 黃福重重點頭。 人口激增對新都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各行各業都在漲價,這就是人口短時間內增長帶來的最明顯問題。 雖說朝廷平抑糧價,基礎生活物資相對穩定,可其他的支出成本都在增加。還有一些人眼饞富人入京,尾隨偷竊,夜闖空門。 人口越多,問題越多,治理難度越大。 張昺的提議是應對人口激增的策略,也是疏散治理的需要,引導物資分配與流向的舉措。 說到底,張昺關注的不是營造問題,而是治理問題。 黃福思索之后,認真地說:“此事當與戶部、北平衙署、北平禁衛、兵馬司等共同商議?!?/br> 朱文奎微微點頭,吩咐道:“與戶部早點商議,讓北平方面需要抓緊做好進入人口的入冊,一旦涌入人口數量超出預期,當做好糧食、煤炭、棉花等物資轉運與供給,一應保障需做到位?!?/br> “遵命?!?/br> 黃福答應,拿著文書匆匆去戶部找夏原吉商議。 遷都千頭萬緒,事情繁雜,這些事壓在朱文奎身上,朱文奎并沒有被壓垮,反而斗志昂揚,精神抖擻。 朱文奎很清楚,這是自己第一次做如此大的事,是父皇對自己的鍛煉與考驗。 一個成功的君主,必須能在紛繁的事務之中決斷如流。 不畏繁,不畏多。 不懼累,不言苦。 肩上挑著的是江山與蒼生,自己若停在遠處享樂與休息,那江山如何多嬌,蒼生如何小康? 朱文奎有著偉大帝王的覺悟。 朱文奎在忙碌,朱允炆也沒空休息。 駱冠英通過駱顏兒給朱允炆吹風,勸說讓駱冠英再遠航一次。 駱冠英找鄭和當說客,說定遠行省可設三司,官員到了,只需要做好管理便可,水師在那里,出不了亂子。朱能也跟著湊熱鬧,非說自己缺個副手,看駱冠英挺順眼的,不如帶去。 但這些都沒說服朱允炆,直到朱瞻基聽聞之后,給駱冠英出了個主意。 駱冠英找到楊榮,楊榮上書,彈劾駱冠英:“此子虐民多殺,定遠行省百姓日夜畏懼,惴惴不安。新民歸順,畏過則亂,懼過則危。故此,當收駱冠英巡撫一職……” 被人彈劾了,駱冠英找到機會,說什么都要辭去定遠巡撫之職。 朱允炆看著這些人一唱一和,加上駱冠英實在是出海心切,留在定遠估計干不了活,一天天光看大海去了。 沒辦法,那就準了他吧。 自此,遠航船隊的主要人選終于敲定。 向東由鄭和為大船長,以沈偉、袁逸塵、萬青林等為船長。 向西由朱能為大船長,以駱冠英、王景弘、趙世瑜等為船長。 在主要人選確定之后,便是船隊規模,船隊路線等細節商議,水師都督府中爭論不斷。 在又一艘鐵船開始海試時,杭愛山外,草已綠了。 瞿能率領三萬精銳騎兵,攜火器緩緩靠近瓦剌營地,分解瓦剌的時刻,終是到了。 把禿孛羅、薩穆爾公主、妣吉等人,率瓦剌全體將領,既無韁馬,也無武器,走出營地外三里迎接大明的軍隊。 妣吉看著遠處涌動而來的鐵色幕墻,悲傷地閉上眼。 自今日起,瓦剌男兒再無血勇,瓦剌女兒再無顏色。 「明日家中有事,又趕上老婆生日,特休一日,陪陪家人,還請理解。十二月份沒意外的話,開頭幾天會單更,很快會調整到兩更,還請理解支持?!?/br> 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刀入鞘,火銃掛鞍 大勢如潮,唯有隨波逐流。 妣吉能接受臣服任何蒙古部落,但對于臣服大明,內心深處多少有些芥蒂,只是這芥蒂并不會影響妣吉的理智。 薩穆爾公主看著緩緩而來的明軍,臉色很是濃重。 很顯然,他們是精銳的騎兵,盔甲之上反射過來的光令人無法直視,這些人手中的武器并非是馬刀,而是三眼火銃,一種神秘且要命的火器。 巴嘎木向前一步,站在薩穆爾公主身旁,低聲問:“母親,瓦剌部落毫不設防,若是明軍突然下令沖殺,豈不是滅族只在頃刻?” 薩穆爾公主搖了搖頭,抬手將眼角的一縷秀發收至耳后,篤定地說:“大明不會這樣做?!?/br> 巴嘎木微微皺眉:“可是狼群對付羊群時……” 自然之中,沒有那么多悲憫,心慈手軟,一旦有機會,絕對會將對方打到一蹶不振。 把禿孛羅板著臉,嚴肅地說:“瓦剌設防不設防,對大明來說都是軟弱的羔羊。巴嘎木,大明的強大已經超出了你的想象,在不久的未來,你將會在北平體會到強大的含義。長期以來,許多瓦剌人將大明比作狼,這是對大明侮辱,也是我們的無知?!?/br> 巴嘎木看向把禿孛羅:“我想留在草原,自由的鷹,長空在手?!?/br> 薩穆爾公主拉了拉巴嘎木的褶皺的衣襟,笑道:“當天空不能讓蒼鷹變得強大時,那就需要讓蒼鷹落在山巔之上好好思考下未來該如何做。你要記住,草原不畏懼分散,血脈里的羈絆是無人能斬斷的。分散的族人,終有一日會再次聚首。而在這之前,你需要變得強大?!?/br> 巴嘎木憂心忡忡。 把禿孛羅瞥了一眼巴嘎木,平靜地說:“你父親馬哈木是何等驕傲的人,他在第一次登上火車時,幾乎顫抖得說不出話。馬哈木不是不想回來,而是他希望用盡余生的力量,去窺探大明強大的秘密。他在簽署臣服文書時,提出讓族人加入國子監修習,你想想,以你父親的睿智,為何會做出折翅長空的決定?” 巴嘎木不知道什么是火車,甚至連蒸汽機是什么也不清楚。 可把禿孛羅也好,父親的隨從帶來的消息也好,都發出了一個共同的聲音: 大明強大,不可戰勝。 去過大明的人,對于臣服大明沒有半點異議。 巴嘎木低下了頭。 大明的強大,依靠的恐怕并不是火器那么簡單。 說到底,戰爭是人來決定勝負,而不是武器決定勝負。騎兵并不是不能戰爭火器兵,只要運籌帷幄得當,在敵人來不及施展火器之前,如閃電一般出手,一樣可以將他們消滅。 只是,大明從來沒給過對手這種機會。 父親的意思是,國子監里面隱藏著大明變得強大的學問與智慧,希望自己也跟著去國子監。這不是巴嘎木想要的未來,卻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安排。 說話間,瞿能的軍隊已近。 五十步外,瞿能下令軍隊停下。 鐵流中沉默的軍隊,如一堵墻矗立在草原之上。風吹草低,不止是現牛羊,還現盔甲,火銃,長弓,刀鋒…… 縱是來接受投降,大明的軍隊也依舊做好了戰斗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