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56節
對于一干開國文臣武將,對于那些放棄兵權的勛貴,不也舉起了屠刀? 是的,父親沒有殺兒子,但父親為了保證皇權傳承不出問題,使用的是分封制,將一干兒子全都送到了邊疆與外地。 可現在沒有分封了,藩王都留在金陵,日后也都留在北平。 燕王妃見朱棣長吁短嘆,走下床榻,輕柔地說:“王爺這些年來很少如此為難,若不想去咱就不去,皇上不也說了,會再物色其他人?!?/br> 朱棣苦澀不已:“若如此好拒絕,皇上也不會找上咱了。今日瞻基說,他想去當美洲巡撫,呵呵,你聽聽,他這么小竟然想當一方之主了?!?/br> 燕王妃笑道:“瞻基是有大氣運,能做大事的人,去當個美洲巡撫倒也不錯?!?/br> “你知不知美洲在何處,有多遠,海路多危險?” 朱棣見自己最親近的人也支持朱瞻基,不由皺眉。 燕王妃盈盈一笑,指了指輿圖上美洲的位置:“再危險,鄭和不也帶人回來了。何況如今蒸汽機船更勝以往,警惕點,總不會出太大的事。瞻基是個要強的孩子,他聽多了開疆拓土的事跡,向往外面的天地很正常。眼下就看他的爺爺要不要幫他一把……” 朱棣最疼愛的就是朱瞻基這個孫子了,聰敏過人,一學便通,為人又和善,性情里柔中帶剛,是一塊了不得的璞玉。 朱瞻基一心朝著美洲,自己這個當爺爺的,恐怕沒個安穩的晚年。指望朱高熾這個胖兒子幫孫子是不太可能了,他腿腳不好……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國情變,對策變 武英殿。 朱文奎沒有用內侍,而是親自抱著一摞文書,送到朱允炆的桌案上:“父皇,這些都是各地布政使司、府縣發來的問題,兒臣與內閣都已共議與批閱過,只是有三件事尚拿不準?!?/br> 朱允炆抬起頭,將手中的放大鏡擱在大明的山河輿圖上:“說吧?!?/br> 朱文奎將最上面的文書遞給朱允炆:“這是湖廣布政使司送來的文書,奏請朝廷以溫和之舉,招攬之策,以和為貴,不動刀兵,以解決湖廣的土司問題,以免大軍突入,煎迫過甚,導致一些土司不得不反?!?/br> 朱允炆接過來看了幾眼,丟在一旁:“這個周政,發展商業還有一些頭腦,知道貫通南北東西,居中以求繁榮??稍谲娐陨喜钐嗔?,他還不明白土司為何保留至今,不是因為朝廷寬容,而是因為朝廷缺乏足夠的力量深入山林,駐守險峻之地!” “太祖時,土司不作亂,朝廷不發兵,以至于土司時常先集結,積蓄力量之后再動手,朝廷疏于防備,多少府州縣官吏死于土司之手!太祖渴望土司臣服朝廷,不亂地方便可,甚至在稅目之上給了他們寬容!這些妥協與仁慈,是建立在朝廷主力在北的國情之下,眼下國情不同了?!?/br> 朱文奎點頭。 不同時期的國情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不能在國情出現巨大改變之后依舊延續老舊的、不合適的、對朝廷構成威脅的政策。 眼下北面沒了敵人,只要將瓦剌切分之后,可以說可預見的未來二十年內,大明北面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戰事。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完全可以在地方都司無法處理土司問題之后,從北面調兵南下而沒有后顧之憂。 朱允炆堅定地說:“全面改土歸流來得是匆促了一些,朝廷強勢威逼,確實會帶來諸多問題。但你要記住,解決頑疾的時機稍縱即逝,這和戰場一樣。若錯過這次機會,繼續羈縻湖廣、廣西、廣東、貴州、云南、川蜀等地土司,他日再想改土歸流,所面對的阻力將遠勝今日!” “如今武強,兵勢威猛,將士征戰熱血未退,尚有血勇之氣可威懾解決土司。若安穩個十年、二十年,朝廷沒有大戰,武弱將成為不可忽視之事,文教興盛會讓文臣力量過于強大,到那時候,文臣推崇以和為貴,對外以和,朝廷想動用武力會有諸多阻力?!?/br> 朱文奎看清楚了局勢,明白過來:“父皇的意思是頑疾當一次根治,不宜一直存在下去。湖廣的事定了,這里還有一份四川布政使司的文書,請求將川鹽外運,以解決當地鹽多問題?!?/br> 川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顯眼。 但隨著井鹽在四川不斷開采,這些年來規模上得到了空前增加,這就讓川鹽產量大增。 因鹽是朝廷專賣,受朝廷管控,哪里的鹽運到哪里賣是有區域劃分的,兩淮的鹽不能運到廣東去,兩浙的鹽不能運到北平去賣,同樣川鹽的范圍,也只局限于四川、云南等地,區域有限。 將川鹽外運,不僅關系著四川一地,還關系著其他地區的利益分配,無數灶戶的利益,這確實不是一件能輕易做出決策的事。 朱允炆想了想,對朱文奎說:“讓兩浙鹽場、兩淮鹽場官吏商議此事,若他們愿意川鹽出川,那就給四川布政使司回應,若不愿,那就讓川鹽北輸草原?!?/br> 朱文奎豁然開朗。 大明各行省的鹽銷路已確定,各地估計不愿讓川鹽卷入進來。但草原之上還有瓦剌人,還有一批韃靼婦孺老弱,他們也是需要吃鹽的,川鹽完全可以向北輸送,四川至西安的路是有的,再向北一些出長城也沒問題。 這樣一來,川鹽商人將會對自大同出關的晉商構成競爭。 朱文奎稟告道:“還有一件事,朝廷正在商討抑制土地兼并,重新清丈土地,并限制大戶田產數量,如今地方上人心惶惶,田畝交易開始變得頻繁,有轉移田畝之嫌,有官員上書,希望朝廷再次禁止土地交易兩年,以確保將大戶手中多出的那部分田畝完全收回朝廷?!?/br> 朱允炆問道:“內閣如何說?” 朱文奎找出文書,遞了過去:“解閣認為禁田畝交易反而不利清丈,抑制土地兼并。楊閣認為可以放出禁田畝交易的風聲,但并不發文書命令,借此機會讓大戶實現大量土地的分割與轉移。后續地方重新造冊田契,承認田契持有人對田畝無可爭議的所有權,讓大戶再難無法收回這部分田畝?!?/br>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來:“楊士奇還真是老謀深算,就按他的辦吧。朕登基之初,借著太祖的血腥之風可以亂來,可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地方上又出現了不少大戶,這次涉及太廣,可以讓他們著急,但不能讓他們跳墻?!?/br> 朱文奎見朱允炆批了文書,很是敬佩。 自己的父皇似乎一直都如此果決,對待各種朝政剖決如流。自己什么時候才能做到這一步,駕輕就熟地處理政務。 大明的國事很多,每日送至金陵的文書少則三五百,多則上千。 面對這些政務,朱允炆更多選擇了退居二線,讓朱文奎、內閣、六部負責,自己主抓軍務,甚至連遷都如此大的事,都是朱文奎在cao持。 不過朱文奎現在輕松多了,東宮官楊溥、胡濙等人都回來了,有這些人分憂,朱文奎在辦理政務上更得心應手。 大封賞之后,朝廷中又出現了一批公侯伯爵。 張輔因為抗倭援朝的軍功,正式晉升英國公。 袁岳因為平定兀良哈叛亂,從忠勇伯晉升為忠勇侯。 平安因為多年訓練有道,拱衛北方邊疆有功,加之在忽蘭忽失溫時表現英勇,一躍成為鎮北侯。 譚淵、劉啟夏、段云、徐凱、史阿爾斯郎等人升侯爵,薛祿、瞿陶、高忠光、周大志、拉克申等人升伯爵…… 鐵鉉入內閣,楊溥升兵部左侍郎,宣青書升兵部右侍郎,楊烽火成了五軍都督府大督官,徐欽調東宮,擔任太子少?!?/br> 除此之外,按軍功升遷者合四千余人,其他皆給賞賜。令人驚訝的是,大封賞之中并沒有徐輝祖、朱棣兩人的名字。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給燕王一個封國 對于徐輝祖的封賞,朝廷有些不知如何安排。 徐輝祖本就是國公,已經到了頭,立下再多軍功,他也只能是個國公,最多加一些榮譽頭銜,如柱國之類的,但這個已經在昌都剌之戰后加過了,再加也沒什么意義。 朝廷還是給了徐輝祖封賞,在封賞的名單之中,有一個極陌生的名字: 徐欽! 這個調入東宮充任太子少保的陌生人不是別人,而是徐輝祖的長子。 徐輝祖對這個結果極是滿意,特意跑宮中謝恩。 什么金銀財寶賞賜都不如跟著太子混有保障,畢竟徐欽今年才二十,太子今年才十五,只要徐欽一直陪著朱文奎,那將來朱文奎上位,徐欽無論能力大小,只要忠誠上不存在問題,不犯大錯,魏國公府將枝繁葉茂下去。 徐輝祖還有兒子接受賞賜,可朱老四就不好辦了。 朱高熾本來就是燕王世子,不需要啥賞賜,至于朱高煦,那家伙就沒資格領賞賜,非要給,也是給鬼頭刀或漁網之類的東西。 朱高燧沒多少腦子,給他和不給差不多。至于朱棣的孫子朱瞻基,人家本來就在太子身邊當伴讀…… 朝廷商議了幾次,都沒確定下來如何封賞朱棣。 這一日在武英殿,解縉、楊士奇、鐵鉉再次商議封賞朱棣一事。 朱允炆聽著各種封賞方案,總不滿意:“燕王叔為國征戰,勞苦功高,只給這點賞賜不能表其功,也顯得朝廷小氣。不如這樣吧,給燕王叔一個封國?!?/br> “什么?” 解縉、楊士奇、鐵鉉大眼瞪小眼,以為是聽錯了。 封國? 皇上啊,你是不是忘記了一開始登基時燕王手握重兵,你日夜難安,為了削藩,動了多少心思? 重重大軍布置在北平周圍,又是調離,又是調入,又是新軍之策,又是玩心理戰,最后逼迫的朱棣實在沒辦法,這才交出了燕王三護衛,到金陵成了一個閑散藩王。 現在朱棣在軍隊中的聲望可不低,有著“大明戰神”的稱號,軍中對其崇敬者無數。若給他封國,重新掌握軍隊,豈不是埋下禍根? 鐵鉉當即反對:“皇上,萬萬不可。削藩好不容易有成,天下安泰,若給其封國,必是大患。齊王之亂、代王之亂,皆因兵多、財厚、野心而起,往事可鑒,不可重蹈覆轍!” 解縉也不支持給朱棣封國,不管這個封國是洪武朝只給節制兵馬權不給民政權,還是漢朝什么權都給,皆不利大明。 楊士奇深深看著朱允炆,以他的聰明才智,絕不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他一直力主削藩,深知藩王之害,為何突然提出這個主張? 難道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皇上想先給朱棣一個封國,讓其野心膨脹,然后作亂,最后發兵討伐,徹底消滅燕王? 沒道理啊。 給朱棣更多的金銀財寶,讓他遠離兵權,他就沒多少威脅。緣何還要冒著打仗的風險多此一舉,禍國殃民? 楊士奇想了想,并沒有急著反對,而是問道:“敢問皇上,想要將燕王封國安置在何處?” 北平是不可能給朱棣的,那里是新國都,是大明未來的中心。 南京也不可能給朱棣,這里是龍興之地,藩王不能留在這里。 朱允炆起身,沉聲道:“北美洲!” “???” 楊士奇、解縉等人吃了一驚。 我去,皇上,你確定這是封國,不是發配流放? 再說了,北美洲還不是大明的地盤,大明人的腳有沒有踏上那一片土地都不確定,你將一塊蠻荒之地給燕王,這賞賜是不是也太——不好拿了。 解縉不安地說:“皇上,若將燕王封國于北美洲,臣無異議。只不過,是不是寒了燕王人心,那里畢竟太遠,且蠻荒尚未城鎮……” 鐵鉉苦笑不已。 皇上將朱棣弄到北美洲,確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最重要的是,功高震主的問題不存在了,畢竟人都跑幾萬里之外去了,別說什么功高震主,就是地龍翻身也震不過來。 只是—— “皇上,這個賞賜燕王恐怕不會接?!?/br> 鐵鉉搖頭。 朱允炆笑道:“你非燕王,緣何知他不會接。再說了,北美洲和南美洲一樣,都有著富饒的土地,豐富的礦藏,那里也適合高產莊稼,只要不愁吃穿用,在那里建一個真正的封國并不算什么難事吧?” 鐵鉉看著朱允炆,不知道他的自信來自何處。 別說北美洲好,就單單問一句,誰能保證朱棣安全抵達那里? 鄭和船隊遠航慘烈的結果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如此悲壯的犧牲依舊歷歷在目,朱棣完全不用冒著掉海里喂魚的風險去一個蠻荒之地,選擇在大明安享晚年,帶帶孫子不好嗎? 退一萬步,就是朱棣答應去北美洲,將那里建造成美麗國,那他還要不要回來?落葉歸根啊,他難道不想埋在大明的土地之上? 風險太大,犧牲太大,相對于安穩享受的日子,是個正常人都知道怎么選。 楊士奇上前一步,贊同道:“皇上,將北美洲作為燕王封國,確實是一個絕佳的賞賜。朝廷將廣袤的領土給了燕王,他想去便去,朝廷支持,若不去,朝廷也做了姿態,不至于寒了人心?!?/br> 朱允炆背負雙手,篤定地說:“你們不了解四叔,他一定會去美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