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08節
茹瑺與夏元吉笑得有些無奈,皇上這是打算將績效發揮到極致啊,這和丁溪鹽場中交夠鹽場的,剩下是自己的思路基本一致。 朱允炆嚴肅地說:“君無戲言,但朕需要警告提舉司與都水司,每年收購船只,安全局都會暗中參與,若有人煎迫匠人日夜趕工,強迫其晝夜做事,欺辱與毆打匠人,安全局也是可以抓人的?!?/br> 孫銳等人冷汗直冒,這就相當于主動權都給了匠人,他們干完朝廷的活,想干就干,不干就休,強迫他們,很可能會被安全局給拉去。 “輪班匠是個大問題,朕與茹閣、夏尚書、楊祭酒商議之后,認為清江造船廠立足長遠,不宜頻繁更換匠人。你們下去統計下,但凡輪班匠愿意留在清江造船廠繼做工的,由船廠出資打造房屋,購買土地,發放補貼,安置其家人轉入船廠及附近,若想要離開的,也不作強求?!?/br> 朱允炆需要一支穩定的船匠隊伍,總來回走來走去,換來換去也不是個辦法。再說了,兩年一輪班,兩年不見家人,實在是有些不地道,直接將其家人接過來算了,就當是另一類移民了,淮安這一帶即將繁華起來,總需要匯聚一批人口。 匠人們聽聞之后,一些人不由面露驚喜,若朝廷當真愿意花錢布置房屋、分配土地,還給一定的補貼,那遷移過來也不是不可行。也有些人猶豫不決,畢竟搬家要離開故土,故土難離。 朱允炆也不強求,與夏元吉商議好政策之后,便確定下來張貼出去,其待遇不比山西移民差哪里去,尤其是在楊士奇的建議下,清江船廠內部要打造社學,為匠人孩子讀書識字打基礎。 清江船廠的問題處置個差不多,但調查卻遠未結束,一批批安全局的人奔向各處…… 第七百二十五章 中都謁陵 九月一日,賢妃省親五河縣。 九月四日,大明建文皇帝朱允炆、皇后馬恩慧至五河縣,這讓賢妃的父母激動不已,五河官員更覺光榮,特意寫了碑文記述此事。 兩日后,朱允炆攜皇后、賢妃前往中都鳳陽謁陵。 在朱允炆抵達鳳陽時,安全局關于清江造船廠的調查文書總算送了過來,看著厚厚一疊名錄與諸多證據,朱允炆也有些悲傷,傳喚吏部尚書蹇義、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與五軍都督府徐輝祖。 “你們看看,這就是吏部挑選的好官員,這就是都察院監察的結果,是五軍都督府衛所治理的成果!” 朱允炆將文書丟了出去。 蹇義、戴德彝與徐輝祖不安地看著這些文書,尤其是徐輝祖,更有幾分膽顫。 幾日前,徐輝祖與朱棣盤查大河衛,并沒有發現大河衛有什么問題,結果被朱允炆指著鼻子大罵了一刻鐘,就差板子伺候了。 徐輝祖很委屈,大河衛雖然要了清江船廠的船,但這些船也沒留在大河衛里面,這讓自己怎么能發現,鬼知道河道里的哪個船是大河衛的…… 但五軍都督府是衛所的上級,衛所出了問題,那就是五軍都督府失職。 更讓徐輝祖郁悶的是,淮安的大河衛也好,鳳陽的所有衛所也好,還都是直接隸屬于中軍都督府,它不是屬于前軍、后軍。 身為中軍都督府的府事,這里出了問題,想推脫都推脫不了。 可憐的徐輝祖看著這一份文書,臉色更難看了,鳳陽八衛中有三個衛參與其中,還加了一個所,幾乎一半,這直接是打自己的臉啊。 蹇義也不好受,吏部選拔官員,考核官員,這文書中涉及到的官員名單,吏部可是給的是中平、優的評價,一些人還被吏部提拔過,可現在事實證明官員不行,吏部考核考了個寂寞。 戴德彝更是悲催,他主管的是都察院,揚州官場出了問題他有責任,兩淮鹽政出了問題他有責任,清江船廠出了問題他還有責任…… 如果都是衛所的將官倒還好說,有徐輝祖頂著,可現在是官場的問題,是文官的問題,找不到人背鍋了。 三個人都命苦,無奈之下,只能請求從重處罰,不重懲怎么對得起自己挨訓的委屈? 朱允炆看著這三個老油條,一口一個懲罰,絲毫不提自己的責任,你們倒是請求自罰個一年半年的俸祿啊。 不久之后,朱允炆傳出旨意,但凡涉案官員,一律罰沒財產,全家發配北平,凡是涉案將校,一律罰沒財產,全家發配交趾。 冷冰冰的處罰,讓隨行官員膽戰心驚。只不過是將手伸向了清江船廠,只不過是貪污了一些,就淪到發配的地步,確實是太過嚴重…… 朱允炆不在意給這些人搬家,反正北平需要更多的人,交趾的漢人越多越好。 清江造船廠收回了一批船,開始走上了穩健的造船之路,一干官員與將校被處理,再無人敢窺視清江船廠,民間對河船的需求日益高漲,商人更是開出高價求船。 孫銳考慮到清江造船廠的運作,寫文書請求朱允炆發賣一批河船,朱允炆批準清江造船廠發賣三分之一的船只,其他分配給工部、戶部,以滿足朝廷運糧、運物的需要。 鳳陽皇陵。 這是朱允炆第一次來鳳陽謁陵,這里埋葬的是朱元璋的父母與兄嫂。 朱元璋對父母情感很深重,從明皇陵的建造可窺一斑。 明孝陵動工的時間是洪武十四年,而明皇陵動工的時候是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還是吳王,沒稱帝。 洪武二年營造中都,又一番修繕、加固明皇陵。洪武八年,中都爛尾,諸多材料擱在那里也是浪費,搬走還費時費力,朱元璋大筆一揮,材料都給老爹老媽了,明皇陵再次擴大。 直至洪武十二年,明皇陵竣工。 仔細算算,這明皇陵從動工到竣工,跨過了十三個春秋。 明皇陵坐南朝北偏東,它不是簡單的一土堆,地上建筑,地下地宮就完了,其比秦始皇陵的兩重城墻還多了一重,有三重城墻,外為土城,周長二十八里,中為磚城,周長六里,里為皇城,周長二百五十一步。 這里有專門的皇陵衛來守著,五千多人的使命就是幫老朱家看墳。 朱允炆帶人自土城北門正紅門進入,經紅橋、欞星門、磚城明樓、神道、御橋,抵達皇城金門,進入皇城,行走在皇陵神道之上,前面是享殿,享殿后面便是陵墓,在陵墓前,矗立著高大的皇陵碑與成雙成對的石像。 皇陵碑由碑首、云盤、碑身、駝峰和鰲坐五部分組成,高兩丈兩尺六寸,碑額篆有“大明皇陵之碑”六個大字,這六個字是朱元璋親自撰寫。 最讓朱允炆在意的并不是這六個字,而是這碑文。 朱元璋原本讓文官來撰寫碑文,估計是覺得自己沒多少學問,可文官寫出來的碑文太過華麗,粉飾現實,說得朱元璋老爹老媽好像生前過得日子雖然不好,但有福氣,有大運氣,積累了八輩子的福才生了個朱元璋,你們在底下也應該含笑…… 對于這類文章,朱元璋郁悶至極,想到后世子孫謁陵的時候一看碑文,還以為老朱家祖上都是地主呢,根本無法告誡子孫,于是親自撰寫碑文。 朱元璋是一個敢作敢當的人,也是一個不同于其他帝王的人,人家當了皇上,以前的丑事、辛苦事,恨不得遮掩著,藏著,生怕被人知道,寫個碑文,往往都是“粉飾夸功、諛墓不實”??芍煸安慌?,直接寫自己的出身,親身親歷,什么爹娘死了沒辦法埋,又去當和尚求活路,還去要飯,參加起義軍,東渡大江,一統江山…… 如“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里人缺食,草木為糧。予亦何有,心驚若狂……”又如“從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討罪,將士湯湯……不逾月而眾集,赤幟蔽野而盈岡……” 文筆之凄嗆,經歷之坎坷,可謂是朱元璋的真實寫照,并無一句造作之言。 朱允炆與朱棣是謁陵的主角,禮官又需要忙碌,一番禮儀之后,太陽都要下班了,禮部才高聲喊:“禮畢?!?/br> 在許多隨行官員看來,朱允炆北巡的終點就是鳳陽,謁陵就是目的,現在鳳陽也看過了,陵墓也來過了,也該打道回南京了。 可朱允炆并不打算就此止步,面對眾官員期待的目光,朱允炆給了他們另外一個新的方向:“謁陵已然結束,按理說車架應就此返京??呻扌膽n移民百姓,又擔憂會通河疏浚一事,既然已經到了鳳陽,何不再向北走一走,也好看看那里的百姓生活如何?!?/br> 此話一出,反對者眾。 禮部尚書黃觀有些著急,連忙說:“皇上,哈密王安克帖木兒的使臣已過了開封,正在前往京師。若皇上此時北上,必無法會見其使臣?!?/br> 朱允炆平和地說:“哦,區區哈密王的使臣,值得朕去京師等他們嗎?找人送個口信,讓他們到濟寧等著吧?!?/br> 黃觀無語,人家跑了幾千里,連京師都不讓他們去一趟,直接在外地接待了,這不合禮儀啊。 刑部尚書侯泰也反對朱允炆繼續北上:“兩淮事務眾多,朝廷諸事繁忙,皇上應居京師,如北極不動,眾星拱衛,方興萬民?!?/br> 朱允炆皺眉,你一個學刑法的,跨行業發展什么天文學:“朕若再走訪走訪,怕不知地方還有多少事瞞著朕??!你與暴昭主刑部,如此多的官員知法犯法,你們當真沒有責任嗎?” 侯泰愣住了,自己是處理犯人的,如何規避犯人犯罪,不是刑部的事啊,這火怎么還燒自己身上來了…… 御史反對:耗費國孥。 朱允炆:老子自掏腰包。 御史再反對:路途遙遠,不安全。 劉長閣:去你丫的,安全是你管的事嗎? 御史三反對:文書沒人批,耽誤事。 朱允炆:晚上加班批。 一堆理由,一一反駁,直說得一眾以說話為生的言官都沒反對理由了。 得,攔不住了,那就隨你吧,你老大。 朱允炆敲定了方向,說:“車架自鳳陽返回京師,對外宣稱北巡結束,朕已回京,若有人通風報信,走漏封風聲,呵呵……” 繼續北上,不用車架,朱允炆也不可能帶所有人出發,于是與眾官員商議一番,決定大部分官員返京,其他官員分為四路巡察地方,于十月二十日于山東濟寧會和。 第一路:朱允炆、夏元吉、楊士奇與皇后、賢妃等人。 第二路:朱棣、解縉,六部官員。 第三路:茹瑺、徐輝祖,六部官員。 第四路:戴德彝、蹇義,六部官員。 這一次大巡視,皆是官員微服,深入地方,不到萬不得已,不得暴露身份,隨行之中皆有安全局之人,以負責安全。 只說朱允炆這一路,離開鳳陽城,朱允炆并沒有急著北上,而是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西進,去了懷遠縣。 建文元年時,懷遠決堤,朝廷以工代賑,移走了不少懷遠百姓,而為了充實懷遠人口,朝廷在山西移民時,在這里安置了八百戶山西百姓。 第七百二十六章 打井人家 相對于五十萬移民,八百戶四千余人顯得微不足道,以至于許多文書中并沒有提到懷遠移民,就連宋正臣那樣的人物,也只是輾轉于山東、河南、北直隸,沒有去懷遠一趟。 其他人不去,朱允炆去。 洪災已過去三年,原野上依舊可以看到被沖毀的殘敗房屋,老舊無人拜訪,野草叢生的破廟,令人安慰的是,田間晚稻長勢喜人,雖還沒到黃熟期,卻也可見稻穗飽滿。 享受稻田吹來的清風,朱允炆連日來壓抑的心情終于緩解,只要有糧食,百姓能吃得上飯,這國家就亂不了,至于貪官污吏,想辦法收拾他們就是。 “看今年年景,懷遠多半是豐收年?!?/br> 夏元吉撥弄著稻穗,笑呵呵地說。 朱允炆看著漫漫稻田,很是滿意,感嘆:“百姓豐收,朝廷才能安穩啊?!?/br> 馬恩慧彎腰看著稻穗,歡喜之余不忘規勸本分:“愿皇上秉持初心,珍惜民力,始終以萬民蒼生,江山社稷為重,用刑以輕,寬仁以治?!?/br> 朱允炆瞥了一眼馬恩慧,抬頭看向遠處的懷遠城:“朕自是愛護百姓,只不過官吏未必如此。貪腐頑疾,不用重刑,難啊?!?/br> 貪腐問題,萬年也難破。 都說無欲則剛,可作為人,誰沒有欲? 又說存天理、滅人欲,一個個張嘴閉嘴程朱理學,可天理存了,欲望誰滅了? 知縣巴結知府,知府賄賂布政使,布政使做樣子給朝廷看。一些六、七品官,也開始享受豪宅、極品茶,明里暗里的經商賺外快,還不忘借朝廷的身份搞下壟斷或半壟斷,欺壓或碾壓。 在朱允炆看來,吏治腐敗是毀滅大明的一大原因,明初雖然干掉了許多人,但貪官這東西比野草還厲害,不需要春風吹,西北風吹,也照樣長出來。 建文朝的政治算是清朗的,經過四年整飭,并沒有太大的貪官,可貪腐之路何止千萬條,一條鞭法剛執行沒多久,人家就研究出火耗,不能亂增加稅種,搜刮百姓,人家就開始鉆其他的空子,比如控制礦產,cao縱鹽價,暗中經商,利益交換…… 這些事證明了一個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但看不到山腳下的百態,想要了解大明的真相,還得從九五至尊的高山上走下來看看。 懷遠城談不上繁華,遠不如揚州、淮安,好在城內祥和,煙火氣讓人得到撫慰,一座平靜的小城,慢慢的,挺好。 朱允炆坐在茶樓里,看著時不時過來喝完茶水的百姓,也沒見到幾個愁眉苦臉,苦大仇深的,好不容易遇到一個老漢在那里垂頭喪氣,滿臉悲催,上前一問,原來是這家伙又添了一個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