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07節
想到這里,楊朝腳步更快了。 楊坎拿安全局沒辦法,人家是皇上的兵,皇上的耳目,他們來要東西和皇上要東西的區別就差一個口諭或一封圣旨。 要就給你吧,反正貪污之前就想好了對策,光查賬,你們這些門外漢能查出個什么所以然? 知道匠人一天干多久,一艘漕船多少銀兩,多久造一艘船,多久測試完成,多久交付,多久維護嗎?不知道,只看這賬冊就是看天書,擺在你面前也找不出馬腳。 楊坎很鎮定,讓提舉司的人送來賬冊,各式賬冊,直堆了三大箱子。 看著湯不平那張有些郁悶的臉,楊坎就嘚瑟起來,皇上是要給朱五四上香的,不可能耗費太多時間翻看這一對七八九的數目。 湯不平也沒想到賬冊竟這么多,隨手翻了翻,很想罵人,你把點卯的花名冊也丟過來干嘛?還有匠人的籍貫年齡姓名,這都什么跟什么…… “賬冊都在這里了,安全局可要仔細保管,若出了點問題,我們清江船廠可擔不起?!?/br> 楊坎多少有些戲謔。 湯不平將箱子蓋合攏,笑了笑,直接坐在了上位,打開茶盞看了看,眉毛一挑:“虎丘茶啊,楊提舉端得會享受,我上次喝虎丘,還是征安南回來,皇上賜宴之上?!?/br> 楊坎有些發慌,連忙說:“這,這不是虎丘茶,只是尋常茶而已,有些相似罷了?!?/br> 湯不平將茶碗推到一旁,什么都不說,只盯著楊坎,其他官員見狀也不敢說話,氣氛變得極為壓抑。 門外傳來了腳步聲,十二名安全局人員佩戴繡春刀走入屋內。 “是不是,查一查便知?!睖黄嚼淅涞卣f,然后下令:“去查查楊提舉的住處,可有貴重財物,若不符其身份與俸祿所得,就抓人吧?!?/br> “按照朝廷規制,安全局沒有內閣與六部許可,無權擅闖官員私宅,也無權擅自抓人!” 楊坎自然是不干凈,家里的擺設都堪比京師富紳,別說查了,進去看一眼就露餡了,只好將規制搬出來。 湯不平笑了:“你倒是知道安全局的規制?!?/br> “那是自然!” 楊坎肅然回道。 湯不平一拍桌案,茶碗彈起又跌落,翻滾一圈,墜落到地上,拍啦一聲碎了:“知道安全局的規制,不知道你是不是忘記了朝廷的規制!不可貪污,不可與商勾結,不可結黨,朝廷三令五申,楊提舉有沒有忘記?” “……” 楊坎一時之間無法反駁。 湯不平也不管他,直言:“此番我來調查清江船廠,乃是受皇命而來,皇上說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給你們三個時辰考慮,是交代問題,還是交代腦袋,自己想清楚!” “我們是官,不是囚!” 楊坎咬牙喊。 湯不平呵了一聲,微微搖頭:“是官還是囚,還說不準。我奉勸你們一句,莫要學揚州府衙與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的官員,不交代,最后折了命,還落得一個發配的下場。另外,知情不報,罪加一等,檢舉揭發,既往不咎。來人啊,將他們分別關押在不同房間,發以筆墨紙硯!” 楊坎還想抗拒,腹部卻挨了一記重擊,被人拖了出去,不少吏員、匠人都看到了這一幕,一些人聽說是安全局在查清江船廠的賬,連忙告假,匆匆離開。 朱允炆坐在北大門的必經之路旁,與茹瑺等人閑談著,每經過一個人,茹瑺的臉色就黑一分,夏元吉與楊士奇也更沉默,朱允炆的眼神越發冷厲。 這些離開的人一個都跑不掉,因為劉長閣帶人封鎖了所有的進出口,誰跑就抓誰。 在朱允炆看來,待在清江船廠里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通風報信的人,他們背后才是一個個關系網,一網下去,魚蝦龜蟹都有了。 劉長閣站在門外的大樹旁打哈欠,守株待兔,實在是不費力,三座大門,兩座水道門,只三個時辰,就抓了六十二人。 朱允炆無法想象,清江造船廠這才建設了兩年,就已經被人侵蝕的不成樣子,這若是再干個十年,船廠還是朝廷的嗎? 明朝后期一些人開著清江造船廠的船在運河上打劫,背后不乏是富戶、衛所官員,朱允炆原以為是胡鬧瞎寫的,不過現在看這苗頭,那可能是鐵打的現實啊。 這群人的手夠利索的啊。 湯不平那里也有了消息,畢竟政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情不報,罪加一等,檢舉揭發,既往不咎。 這些人誰沒幾個黑賬,在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樸素價值觀引導下,有人開始檢舉揭發,關了四十二名官員,坦白與揭穿他人的就有三十一人。 這都什么破朋友,關鍵時候一點都靠不住。 提舉司的提舉楊坎癱坐在地上,工部都水司郎中博觀也面如死灰,一干官員已是泣不成聲,悔不當初。 朱允炆帶茹瑺等人到了大堂,看著這一群哭哭啼啼的人,難掩憤怒:“領著朝廷俸祿,卻一個個尸位素餐,各謀私利!你們還當真是厲害啊,短短兩年,就瓜分了清江造船廠諸多船只,再給你們幾年,朕還有船可用嗎?” 一個“朕”字,如雷霆閃擊,劈中當場。 第七百二十四章 中飽私囊 皇上?! 楊坎、博觀等一眾官吏瞪大眼,心如死灰,一個個伏拜在地,身體如擺動的篩子,不時顫抖。 副提舉孫銳也跪在地上,驚駭不已,怪不得此人談吐不凡,威嚴有加,原本是建文皇帝。也好,反正清江造船廠的問題不是說給安全局聽的,皇上在這里再好不過,直接處理了,對船廠有利無害。 朱允炆雙眸中難掩戾氣,這些官吏一個個只為了發財,忘記了身上的職責,忘記了律法的威嚴,都想在高壓線上跳舞,好,那就成全你們! “提舉司楊坎、都水司博觀,你們二人乃是清江造船廠主事之人,公然收受賄賂,勾結地方官紳,肆意交易與發賣船只,人證物證確鑿,可還有話說?” 朱允炆撒出去一疊紙張,上面控訴最多的,就是這兩位。 楊坎、博觀見狀,也說不出什么有營養的話,只好磕頭求饒。 朱允炆看向茹瑺:“依律當如何處置?” 茹瑺臉色一凝,只好說:“其罪行累累,多罪并處,當死?!?/br> 朱允炆看向楊坎、博觀,冷厲地說:“你們是沒活路了,要不要為你們家人留條活路,就看你們的表現了,有多少衛所,多少官員將手滲入了清江造船廠,說清楚,朕會安頓好你們的家人,說不清楚,朕讓他們去交趾挖礦去!” 楊坎、博觀哭喪著臉,事已至此,只能為了家人交代清楚。 博觀嗚咽,先一步揭發:“皇上,臣交代。中都留守司曾送來一萬兩銀子,希望清江船廠能給其提供四十艘大河船。都水司收下了,以出借的名義,先后送去了……” “中都留守司,可是李芳英?” 朱允炆冷眸問。 博觀搖著頭,說:“不,是長淮衛指揮史、懷遠衛指揮史、皇陵衛指揮史,洪塘千戶所千戶……” 朱允炆瞇著眼,長淮衛、懷遠衛、洪塘千戶所伸出手也就罷了,皇陵衛就是給朱五四看墳的,也伸出手來?中都八衛,僅僅是博觀說的,就占了三衛! “李芳英可曾索要過船只?” 朱允炆問。 博觀有些意外,朱允炆這也太在意李芳英了吧,不過想想也是,人家背后是曹國公李景隆,值得皇上關注。但博觀確實沒有收到李芳英的消息。 聽聞博觀的回答,朱允炆的臉色好看了一些,李芳英現在是曹國公府的一個門面,若是連他都保不住了,曹國公府就只能關門當豬過日子了。 “都水司有人找了,提舉司怕也有不少人找吧?” 朱允炆看向楊坎。 楊坎知道瞞是瞞不過去了,便都抖了出來:“來找臣的除了大河衛外,還有兩淮諸多知縣,包括山東一些官員,還有商人……” 朱允炆深深吸了一口氣:“他們用了多少代價,你又給出去多少船?” 楊坎將頭杵在地上,低聲說:“大河衛送的是銀兩,有二千兩,一些知縣與商人送的是宅院,名貴茶、書畫、古董,大致,大致有八千余兩,要大黃船一百四十,臣已給出八十六……” 朱允炆握了握拳頭,咬牙問:“眼下清江造船廠還有多少船?” 博觀低聲說:“大型漕船三十二,大黃船一百三十二,小黃船一百七十二?!?/br> 朱允炆徹底怒了,原以為船廠再沒有分寸,也就是瓜分出去三成的船,現在好了,別說三成了,現在都已經超出五成了! 一多半船還沒充國庫,已經流入市場了? 朝廷資產就算是流失,好歹也吱一聲,這吱都沒有,就少了一多半? “一艘大型漕船造價多少?大黃船造價又是多少?” 茹瑺發問。 博觀與楊坎更哆嗦了,也不敢回話。 孫銳見狀,微微抬了抬頭,吸引了茹瑺的注意,便點了他的名字。孫銳沒有任由猶豫,說:“大型漕船造價五百兩,大黃船造價一百二十兩?!?/br> 朱允炆一合計,博觀收下了一萬兩,“賣掉了”四十艘大型漕船,而這些漕船僅僅是造價就達到了兩萬兩之多!楊坎也收了一萬兩,“賣掉了”大黃船一百四十,造價是一萬六千八百兩! “花朕的錢,賣朕的船,肥你們的膽?” 朱允炆咬牙切齒,自己想盡辦法撈錢,一年下來是賺了不少,但投入到各類產業、二炮局、社學、國子監的可不再少數,為了這清江造船廠,自己可是投了足足二十萬兩,聯戶部的十萬兩,工部十萬兩,這才弄起來的,他們倒好,中飽私囊到了自己頭上? “拖下去!” 茹瑺見朱允炆在暴走的邊緣,說不得下一句話就是把兩人砍了腦袋,為了確??诠┩暾?,可不能死這么快。 湯不平看向劉長閣,劉長閣沒有搭理茹瑺,他一個內閣大臣還沒資格命令安全局。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劉長閣這才命人帶走兩人。 夏元吉見朱允炆正在氣頭上,連忙說:“皇上,清江船廠牽涉頗廣,想要完全調查清楚恐怕需要不少時間?!?/br> 朱允炆也清楚這個道理,畢竟有些人物遠在幾百里之外,也不是一兩日能跑個來回的,而且衛所牽連其中,需要十足的證據才好服眾,眼下最緊要的,并非是處置這些官員,而是如何整飭清江船廠。 鳥無頭不飛,現在清江船廠的兩個主事人都被拿了,總需要有人來管事才行。 朱允炆相中了孫銳,茹瑺、夏元吉與楊士奇也認為此人堪當大任,便下旨:“提拔孫銳為把總,錢貞為副把總,把總-統攬提舉司、都水司,由丁坦為提舉司提舉,黃賢為都水司郎中,一應涉貪官員免職,自后備官吏或匠人中選拔為副提舉等?!?/br> 確定了把總-統籌管控清江船廠的方略之后,朱允炆召集了主要官員與一干教匠,并由百名匠人推舉一人參與議事,近百人聚集在一間屋子里。 朱允炆威嚴的目光掃過眾人,嚴肅地說:“清江造船廠事關漕運,關涉國運,乃為朝廷所控,船只為朝廷所有,地方衛所、官員、鄉紳、商人卻想引為私用,豈能容忍?朕今日立下規矩,船廠船只一律登記造冊,出船廠需經審批,若再有船只私自交付,換得個人錢財的,最好是先安頓好后事?!?/br> 孫銳、錢貞等一干人紛紛保證,絕不會再出現此類事。每個人都清楚,一旦再有人犯錯,恐怕真的要掉腦袋了。 為了點錢,把命丟了,不合適。 朱允炆問:“清江船廠明年能制多少船只,有人能給朕給數嗎?” 黃賢思忖了一番,走出來說:“回皇上,明年大型漕船可制八十至一百艘,大黃船二百八十艘至三百艘,小黃船二百至三百艘?!?/br> 朱允炆盤算了下,對教匠與匠人代表說:“這個數目,你們認為能完成嗎?” 教匠與匠人商量了一番,皆說可以。 朱允炆想了想,起身說:“既如此,那明年就定為大型漕船九十艘,大黃船三百艘,小黃船二百艘。將這些數量分攤到相應船廠,待其完成規定的船只制造后,朕允許你們多造船只,多出的船只部分,朝廷按市價收購,所得錢財分分給所在船廠的教匠、匠人?!?/br> “這,皇上可是當真?” 將人們歡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