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58節
朱允炆收斂了笑意,突然換成了一副悲傷的神情,道:“前不久,衍圣公因病而薨,其子孔公鑑尚在服喪,衍圣公府無法再監督會通河疏浚之事。既然你們有空暇,不妨去幫朕看看會通河疏浚如何,是否有官吏欺民、貪腐之事?!?/br> 朱濟熺吞咽了下口水,朱高熾張著嘴不說話,朱允熥只低著頭。 南京與濟寧,來回兩千余里,光路上時間就需要一個多月,你這是讓我們監工,還是讓我們沿途看風景? 原本還想著暑假了,兄弟幾個去秦淮河調查下歌女的三圍,這下好了,一桿子打到濟寧去了…… 皇上,你太不地道了啊。 “怎么,你們不想為朕分憂?” 朱允炆見沒人說話,便補了一句。 “臣等愿意?!?/br> 朱濟熺、朱允熥、朱高熾實在是沒辦法了,想哭又哭不出來。 朱允炆夸贊三人忠心為國,并囑托三人夏考結束之后,趕緊上路,不要在京城瞎溜達,并周密地安排了三人的出發時間,返程時間…… 待三人哭喪著臉離開之后,朱允炆招手,對顧三審說道:“給燕王、珉王、遼王、代王送個口信,明日朕設宴招待?!?/br> 顧三審了然地點了點頭。 朱允炆背負雙手,看著國子監的池水,一陣東南風吹來,幾片葉子飄舞著落入池水之上,如舟泛波,悠然自得…… 第四百二十四章 那達慕大會的消息 即將離開京師的,可不只是朱允熥、朱濟熺與朱高熾幾個兄弟。 晚宴如期。 燕王朱棣、代王朱桂、遼王朱植、珉王朱耿坐在省躬殿,聊得正是開懷,喜氣洋洋。 “皇上駕到?!?/br> 內侍喊道。 四位藩王紛紛起身,排好隊,在朱允炆踏入殿中時,行禮參拜。 朱允炆揮手讓幾人起身,問道:“幾位叔叔好是熱鬧,朕在遠處便聽到了聲響,在聊何事???” 朱桂側身看向朱棣,搶先道:“皇上,四哥東南抗倭,指揮若定,破敵千里,我們正在問四哥倭寇是不是殺光了,也好早點準備出海,去南洋賺點銀子?!?/br> 從朱桂的話語中,已經將賺錢當做了樂趣,不再是鄙夷商人,而是承認自己是商人的一份子。 朱棣面帶慚愧,連忙說道:“十三弟說笑,東南抗倭我可沒出多少力,主要是水師與宋晟的功勞?!?/br> 這是事實。 尤其是鄭和、朱能與張玉率領的大明水師,深入大海,窮追到底,直殺得倭寇叫苦不迭,損失慘重。 而東南方面,宋晟與朱棣更多是防護海岸線,雖取得不錯效果,但畢竟打得都是殘兵,不是幾百個,就是幾十個,鮮有上四位數的時候。 朱允炆示意幾人落座,自己也坐了下來,對朱棣道:“燕王叔以亂打亂,百姓烽火預警,小隊疾馳,以固陣之法待援,全殲了幾次登陸倭寇,更甚幾次拼殺在前,可謂勞苦功高?!?/br> “臣不敢當?!?/br> 朱棣起身道。 朱允炆壓了壓手,含笑道:“燕王叔是接觸過倭寇的,你認為宋晟所提出的民兵衛隊之法是否可行?眼下倭寇雖消停了,但朕估計,用不了三五年,他們還會卷土而來,只依靠衛所,總有所疏漏?!?/br> 朱棣思忖一番,認真地回復:“宋晟曾與臣商議過此事,臣認為可行,但不宜大用。民兵衛隊,畢竟不是衛所軍士,倭寇兇殘,一旦上岸,只靠民兵很難抵抗。故此,民兵應主要負責警訓,組織百姓撤退與隱蔽,而不是充當作戰主力?!?/br> 朱允炆低頭沉思了下,問道:“若設置火銃民兵隊呢?” 朱棣吃了一驚,連忙說道:“皇上,萬萬不可?;疸|乃是軍中利器,一旦傳至民間為人濫用,可能會傷及無辜?!?/br> 事實上,朱棣沒有說另一個想法,那就是一旦地方作亂或造反,朝廷鎮壓起來會更為困難。 但朱允炆并不這樣看,后世抗戰時期,多少民兵隊都是握著槍桿子的。 八九十年代,有些年小偷小摸與蠻橫斗狠之人猖獗的時候,大隊里還組織過民兵隊,不背幾把獵槍誰能安心半夜出去守著? 對付惡人,總需要有點自保手段。 朱允炆笑道:“燕王叔怕是多慮了,眼下二炮局火銃正在更新換代,一些老舊的火銃總不能丟在庫房里生銹,拿去全部熔了,也太過可惜。將老式的火銃下方一批給沿海鄉邑縣城,縣中由知縣親自負責,鄉邑有里長擔保,火銃領取訓練,一一造冊。做好火銃支用歸還,應無大礙。當然,火藥一律由衛所管控,不準民間自造?!?/br> 朱棣見朱允炆想要打造的是老式火銃民兵隊,長舒了一口氣。 相對于二炮局最新研制出來的火遂槍,老式火銃實在是太慢了,距離不夠遠不說,而且準備時間、換裝時間都太長,殺傷力有限。 只要管控好有限的火藥,且只下發老式火藥,一個鄉邑有幾十把火銃,也鬧騰不起來。即便是他們鬧騰,在朝廷新式火銃與新式神機炮面前,也只能是找死。 隱患是可控的,加上進犯的倭寇多是散兵游勇,數量上很少,總依靠衛所奔波來救,損失確實不小,若是打造小規模的火銃民兵隊,不說打退倭寇,至少能拖延一二,威懾一二。 朱棣贊同道:“若由衛所與京師直接管控火藥,只配發老式火銃,臣沒有意見?!?/br> 朱允炆微微點頭,道:“既燕王叔都認為可行,那就鄉邑二十把火銃,縣五十把火銃,按這個標準配發江浙、福建沿海吧?!?/br> “皇上英明?!?/br> 朱棣說道。 朱允炆吩咐人上酒菜,酒過三巡之后,方道:“今日宴請幾位皇叔來,還真是有幾件事想要讓皇叔幫忙?!?/br> 朱棣、朱桂等人對視了一眼,他們自然知曉,畢竟今日不過節,皇上也不過生日,不可能沒事讓上門吃飯。 “皇上但請吩咐?!?/br> 朱耿很干脆,自己的立場就是和皇上站在一塊。 朱棣等人也只好站出來表態。 朱允炆面帶憂慮,說道:“前兩日劉長閣自大寧發來密報,琨特穆爾汗,也就是那位孛兒只斤·坤帖木兒,在草原上發了召集令,準備在七月初舉辦那達慕大會,這一次,韃靼與瓦剌各大部落都會參與其中,甚至,朵顏衛中也會有人參加!” “什么?” 朱棣面色一變,朱桂、朱耿等人也倒吸了一口冷氣。 他們曾是鎮守邊塞的藩王,或多或少都有些軍事常識,知曉這個消息背后隱藏的危險。 朱棣咬牙,憤然而起,道:“朵顏衛若也派人參與那達慕大會,那將是對大明的挑釁!臣以為是時候拔掉朵顏衛與福余衛了!” 那達慕大會,始于蒙古汗國初期,為成吉思汗所設。 最初,成吉思汗只是想要通過那達慕大會,檢閱自己的部隊,同時與各部落見個面,進行草場分配。 草場就相當于漢族人的土地,事關族群興衰。 只有解決了草場糾紛問題,蒙古部落才可能減少內斗,真正凝聚起力量來。 成吉思汗做得很成功,蒙古部落在他的統治之下走上了巔峰。后來,成吉思汗為了維護與各部落之間的關系,增強蒙古汗國的凝聚力,表示團結,祈求豐收,在每年六月——七月舉辦“大忽力革臺”,即大聚會,也就是后來的那達慕大會, 朱允炆十分清楚,那達慕大會并不是什么轟趴,也不是燒烤聚會,吃吃喝喝,交兩個朋友,半夜回去就完了。 事實上,那達慕大會可以說是蒙古各部落力量展示的平臺,是年輕一代角力的斗場! 那達慕大會,最初只進行一項比賽,要么射箭,彎弓射大雕,看看誰能一穿仨,要么賽馬,看誰跑得快,要么就是摔跤。 三選一,熱鬧。 但到了元朝建立之后,三選一的選擇題就不存在了,而是成為了三選三,必答題,即射箭、賽馬、摔跤,一起搞,少一樣都不行。 到了后來,元朝更是從制度上規定,蒙古族男人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 這是確保蒙古族強大的一項規定,只不過不到一百年,這些人就在享樂中丟掉了所有的技能,很多蒙古人連馬都不會騎,弓都拉不開。 事實證明,規定是規定,能不能執行,那就不一定了。 但問題是,這些人現在不享樂了,又重新拿起了老三樣,準備東山再起了…… 這是個很嚴重的信號。 開那達慕,那不就是擺明了告訴所有人,蒙古部落要抓緊訓練,所有小伙子們,一定要弓馬嫻熟,身體倍棒,一個能摔他五個、十個南人。 瓦剌召開大會,韃靼參加,其實也沒什么,嚴格來說,是北元內部的事。 可是,朵顏衛不是北元內部的事! 按照投降合同,朵顏衛是大明的附屬,拿大明的錢,給大明效力。 這個家伙竟然吃里扒外,即想要大明的錢,還想要大明的命,轉身勾搭起瓦剌與韃靼了。 朵顏衛參加那達慕,絕對不是去參加三項比賽,拿個獎牌什么的,一定是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無論這個秘密的內容是什么,肯定都是不利于大明的。 所以,朱棣才會憤怒。 朱耿站起身來,肅然喊道:“皇上,既然朵顏衛有了二心,那就應該早日除掉!若任其勾結北元,必會威脅我東北之地?!?/br> 作為遼王,朱耿清楚大寧的重要性,也清楚朵顏衛、福余衛所的戰略位置。 朱允炆看向朱棣,道:“雖然眼下朵顏衛尚未公開反叛大明,但已有顯跡,大寧都司不可毫無動作。朕希望燕王可以返回本平,坐鎮后方,與平安一起整訓北平軍士,若大寧有變,則兵出喜峰口?!?/br> 朱棣眼神一亮,深深看著朱允炆,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收了自己的朵顏三衛,現在又讓自己回北平,他就不擔心自己有異心? 看著朱允炆那自信而篤定的目光,朱棣重重點了點頭,道:“臣領旨?!?/br> 朱允炆深深看著朱棣,道:“燕王叔辛苦?!?/br> 朱棣微微搖頭,笑道:“金戈鐵馬,于我皆是樂章?!?/br> 朱允炆了解朱棣,他生于戰火,死于征途,不過那是歷史了。 現在的大明,還離不開朱棣,他將是大明最鋒利的刀,最堅固的盾,最猛烈的炮! 前提是,你朱棣不要再行錯一步! “那我們呢?” 朱耿起身詢問,很明顯,他朱棣不可能包攬四個人的活。 第四百二十五章 所有權與采礦權分離 朱植很聰明,要不然也不會在生意場上混得風生水起。 朱允炆舉杯,對朱植笑道:“遼王叔莫急,再說代王叔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