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99節
其中兗州,便是白蓮教重地。 這些人從不鬧事,還很懂事,時不時送點東西或美女過來,尤其是名為廣袖的女子,實乃是人間尤物…… 第三百五十五章 移民之困 常千里、常百業、曹有山等人牽著馬走出揚州城,與來時不同的是,揚州城門外多了一根木桿,木桿上懸掛著一顆人頭。 “殺人就殺人,不至于如此吧?!?/br> 曹有山皺了皺眉,感嘆了一句。 常千里輕輕咳了咳,道:“曹兄慎言?!?/br> 死了的人是揚州城指揮史王禮,原因就在于城門大開、毫無防備,致使晉商“騎兵”入城。 王禮被問罪,腦袋不僅被摘了下來,還用于警示大明所有地方軍士,城防無小事,絕不可掉以輕心。 兵部甚至因此頒布了專門的城防律令,其中有一條: 若非朝廷官員、軍兵、驛使,任何人不得在城外三里內騎馬。 一旦觸犯,地方有權逮捕問罪。 晉商只是商人,只能牽著馬走出三里,才能上馬遠行。 其實這也不算啥,畢竟商人送別的多,什么三里短停,十里長亭的,走多了也就習慣了。 “叔叔,回去之后,我還想出關?!?/br> 常百業憧憬地說道。 常千里看了一眼常百業,淡笑一聲,微微搖頭道:“出關就罷了,雖然眼下沒有韃靼、瓦剌的消息,但估計用不了一兩年,那里就會徹底亂起來,我可不想讓你冒如此之大的風險?!?/br> “正因此如此,我們才需要多次出關,打探消息以贏得朝廷重視?!?/br> 常百業堅持自己的觀點。 在京師這段時間中,常百業已然看清楚,商人想要地位,就必須贏得朝廷的認可。 雖然晉商帶來了五百戰馬,震動京城,堪稱萬人矚目,可沈一元、黃發財等人帶來的卻是糧食,是三季稻,其貨物更關乎民生,得民心! 戰馬畢竟入的是軍營,服務于戰事,與百姓無關,驚嘆過之后也就忘記了,不會輕易提及,可糧食會被百姓反復提及,相應的,沈一元、黃發財與南洋都會揚名于外。 晉商出關與蒙古人打交道,自然不可能帶大量糧食回來,但大明正在發展羊毛紡織業,若是將羊毛紡織業做大,養活不少百姓,晉商也可以贏得口碑。 而這個前提,便是出關交易。 常千里擺了擺手,對常百業說道:“你還有更重要的使命,出關的事,就交給其他人去做吧?!?/br> “什么事能比得上出關重要?” 常百業著急起來。 常千里臉上浮現出了一抹笑意,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朝廷要疏浚會通河的消息,你應該也有耳聞吧,這是我們晉商的機遇?!?/br> 常百業疑惑不解。 朝廷開會通河貌似與晉商毫無關系,人工是朝廷征調,錢糧是戶部直接管控,想要插足分一杯羹可不容易。 再說了,會通河這件事是通天大事,一旦出了問題,建文帝必會大發雷霆,到時候,參與其中的人估計沒什么好下場。 挖河不是機遇,是坑。 一旁的曹有山見狀,伸手拍了拍常百業的肩膀,道:“你叔叔的想法是對的,你出關所慮不過有二,一效力朝廷,二取來羊毛。但這兩項,皆非長久之事,難成家業?!?/br> “為何?” 常百業有些不認可。 曹有山看了看周圍,低聲道:“效力朝廷,刺探情報未必有功,一旦出了差池,定是有錯。此事不可久為。至于那羊毛,看似大有可為,實則利益有限,路途遙遙,耗費過大,均攤下來又能取多少利?眼下價高,過不了三五年價必下跌……” 常百業深吸了一口氣,轉過彎來,不由出了一身冷汗。 自己在思維里,將朝廷作為了“靠山”,認為“靠山”不倒,晉商就不會衰落??涩F在想來,朝廷未必是靠得住的,他們只是利用商人取得情報,僅此而已。 若是沒有了這份價值,那晉商的存在與否并不重要。至于羊毛,呵,等收拾了瓦剌與韃靼,開個互市,讓他們每年納貢,不是更簡單? 到那時,晉商就再無用武之地。 只顧眼前,沒有考慮未來,很可能連自己走入死胡同都不自知。 “那叔叔,我需要做什么?” 常百業不再堅持,轉而看向常千里。 常千里指了指西北方向,說道:“在我們踏入山西境內之前,你需要想明白,若是想不明白,最好是一直待在山西吧?!?/br> “若是我想明白呢?” “三年后,常家你說了算?!?/br> 常千里認真地說道。 常百業心頭火熱,過了三里界碑,飛身上馬,高聲道:“那叔叔就拭目以待吧?!?/br> 常家的未來,不能寄托在朝廷身上,既如此,那就以商道贏官道吧。 山西,太原,布政使司衙門。 布政使丁景福焦頭爛額,來回踱步,朝廷明令,自山西遷五十萬人口至北直隸、河南等地。 移民不可怕,可怕的是數量! 五十萬??! 丁景福不知道朝廷的人都在想什么,張一張嘴就是五十萬人口,雖然山西底子厚,人口多,也不能如此折騰啊。 上奏朝廷的加急文書,至今也沒個音訊,看來朝廷已是下定了決心。 “害人之策??!” 丁景福哀嘆一聲。 雖然在二月初,朝廷移民的文書已經送抵山西布政使司,但丁景福與一眾官員卻沒有公開消息,而是聯名上書,請求朝廷減少移民規模。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丁景福恨不得自己站到城門口的土坡上張望,可朝廷始終沒有傳來消息。 這清明節都過了,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大人,朝廷有消息了?!?/br> 布政使司右參議李彬匆匆步入大堂,將手中的文書遞了過去。 丁景福連忙接過,忐忑不安地打開文書,看了幾眼,頓時如五雷轟頂,后退兩步,跌坐在椅子里,喃聲道:“朝廷一定要大規模移民?!?/br> 李彬對這個結果早有預期,畢竟移民文書能從朝廷傳到山西,就說明內閣與戶部已經同意,既然他們同意了,地方的胳膊再反對,也干不過朝廷的大腿不是。 “如此的話,還請大人即刻下令,召四府、二十州、七十七縣所有主官,以最快速度趕至布政使司衙門?!?/br> 李彬深知此事之緊急,事態之嚴重。 朝廷給出了移民政策,但下面若是沒有執行,沒有領會,沒有宣傳,只是按照硬性指標去移民,很可能會激起民變。 到時候山西大亂,誰能擔負得起責任? 必須讓所有主官都來,聽清楚朝廷旨意與政策,聲明利害關系,說明白,到了緊急情況下,該如何應對。 丁景福皺著眉頭,咬牙道:“命令各地知府、知縣,無論遠近,務必在三月二十日抵達太原,同時,將大移民的消息先傳出去吧?!?/br> “啊,大人,萬萬不可啊……” 李彬連忙勸道。 在各地官員還沒有協調的情況下,將如此大消息傳出去,山西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景象? 惶惶人心,如何度日? 萬一民變…… 丁景福擺了擺手,拿起以前的文書,吩咐道:“遵命令行事吧,不過在傳消息的同時,務必將朝廷政策說清楚,尤其是這一條,子孫可免費進入當地府縣修習課業,日后若參與科舉,酌情優選,若有移民中舉,優先選派官員……” 李彬無奈,只好答應。 朝廷要移民五十萬至北直隸、河南的消息,在太原府首先炸開,并在口口相傳之下,消息快速傳到周圍州縣。 兩日后,平陽府趙城。 已是花甲之年的楊臘月,坐在一棵槐樹下,暖陽照在身上,很是舒坦,一旁的拐杖似乎也打了盹。 頑劣的楊元杰帶著幾個“跟班”逃出了學堂,跑到巷口看著老槐樹,臉上滿是期待。 淡淡的素雅的清香彌散而來,那尚未完全綻開的槐花,已顯得誘人。 楊元杰躡手躡腳地帶人到了槐樹下,剛想爬樹摘些槐花吃,卻不料屁股一疼,哎呀一聲便跌在地上,回頭看著拿著拐杖的楊臘月,不由埋怨道:“楊爺爺,你就不能讓我們先嘗嘗?!?/br> “槐花還沒開,嘗什么嘗,不好好修習課業,跑出來作甚,王教諭就不管管?” 楊臘月頓了頓拐杖,很是不滿地說道。 楊元杰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道:“王教諭可沒心思管我們,聽說又要大移民,教諭大人去縣衙聽消息,不過知縣大人去了太原,怕短時間回不來了?!?/br> “大移民?” 楊臘月震驚地看著楊元杰,臉色變得有些蒼白。 楊元杰見楊臘月如此,不由笑道:“爺爺定是擔心移民成災吧?不過這一次移民應是不會,朝廷給足了政策……” “呵,朝廷政策?什么時候朝廷政策能信過!” 楊臘月憤然喊道。 “這……” 楊元杰身后的幾個跟班,頓時跑了。 誹謗朝廷可是重罪,這些人還打算以后考取功名,萬一留了案底,可就不太好辦了。 楊元杰嘆了一口氣,也沒介意,就坐在一旁的石墩上,問道:“爺爺認為朝廷不可信?” 楊臘月呵呵冷笑起來,對楊元杰說道:“朝廷官員手段多得是,欺騙人更是手到擒來,什么好聽的話,全都是胡扯。孩子,你可知道,洪武時期洪洞大槐樹移民,是如何移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