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92節
只是朱允炆的命令不容拒絕,茹瑺只好低頭答應。 徐輝祖、宋晟與朱棣作為軍中人物,極力歡迎武舉制。 朱允炆沉思了下,說道:“武舉考試之人,以民間選才為主。至于京軍與各地衛所,便莫要過度參與武舉考試了?!?/br> 徐輝祖臉上的笑意頓時凝住,連忙道:“皇上,若如此,恐會讓軍士寒心……” 武舉武舉,軍中之人不給機會,那怎么成? 朱允炆見徐輝祖著急,微微一笑,道:“朕只是說武舉以民間為主,軍士中可抽調部分人參與,占比稍低,為輔?!?/br> 徐輝祖皺眉,即便是降低比例,也是對軍士的不公。 不等徐輝祖反對,朱允炆便說道:“五軍都督府可聯合起來,每三年舉辦一次全軍大比武,選拔出百強兵王,在百強兵王中,擇最優三人充任指揮使,五人充任指揮同知,十二人充任指揮僉事,其他享千戶待遇?!?/br> “什么?” 茹瑺驚訝地看著朱允炆。 要知道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分屬正三品、從三品級、正四品,在衛所上,也是最高長官,如此優渥待遇,實在是令人驚訝。 徐輝祖頓時舒展開眉頭,沒想到皇上竟是如此睿智,連忙謝恩道:“臣代五軍都督府與百萬將士,謝過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此策一開,軍士必踴躍訓練,他日軍兵素養與戰力必與日俱增,有如此可戰之師,大明必威震諸國! 朱允炆微微點頭,對茹瑺、鐵鉉等人警告道:“文人是我大明魂魄,軍士是我大明脊梁,沒有魂魄大明則死,沒有脊梁大明則倒!朕希望你們能明白這一點,勿行差踏錯!” 茹瑺臉色一變,這是皇上最直接的敲打,他不希望文官太過壓制武官! 面對請罪的茹瑺,朱允炆并沒在意,文武斗一斗也是好事,免得武官太過囂張,只是斗可以,不能把人打倒在地。 返回兵部之后,茹瑺連忙召集劉儁、古樸、盧淵等人,然后看了一樣旁邊的鐵鉉,對眾人說道:“現已近三月,春闈尚未發榜,倒是皇上給武人開了個榜。今年十月開首次武舉殿試,這意味著我們兵部需要在七個月內,完成引試、解試、省試!” “七個月,這怎么可能?” 劉儁當場愣住。 要知道練武的苗子他不住在秦淮河,遛個彎就到了,僅僅是傳達消息,遠一點的便需一兩個月,這還沒算他們考試時間,引試、解試在地方進行,哪怕是走個過場,也得需要一個月吧。 一旦通過,還得入京趕考,這路上也需要時間…… 再說了,人員籌備,地方安排,場地選擇,考核,張榜……哪個不需要時間! 皇上給的時間太少,根本就不夠用! 茹瑺被朱允炆警告了一番,有些心煩意亂,嚴肅地說道:“皇命不可違,諸位還是想想辦法如何行事吧?!?/br> 劉儁等人有些郁悶,有些不知所措。 鐵鉉嘆了口氣,道:“時間來得及自是來得及,只是有些緊張。先將消息傳達至各地州縣鄉里,兵部可發文書至各地衙門,由他們配合傳達。然后安排各地設置考場,籌備武舉之事,我們這邊安排人員前往各地把關,監考?!?/br> “至于《武舉法》,可在省考之前完成,不過在我看來,可仿照宋律,早日提交皇上御覽。林林總總算下來,十月殿試并不成問題?!?/br> 茹瑺微微點頭,然后吩咐道:“依鐵鉉所言,安排去吧?!?/br> 武舉制度始于唐代武則天時期,但當時的武舉考核,主要是戰斗技能與體能素質,可以說是“重武輕文”,即不考察武舉的“謀略才華”。 當然,唐代選拔武將也不全靠武舉制度,其還設置了“制科”制度,而在制科的一些科目中,有些科目專門是為了選拔“文武雙全”的武將設置的。 雖然唐代武舉制度有很多不足,但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一代名將郭子儀,那就是武舉出身。 宋代一開始是沒有武舉制度的,趙家人重文輕武,可總這樣也不是辦法,被北方游牧民族壓著打了好多年,沒辦法,才不得不使用了武舉制度。 宋代武舉制度與科舉制度是相似的,也是三級考試,解試對應鄉試,省試對應會試,殿試自然是一樣。但宋代武舉制度在解試之前,加設了一級,名為:引試。 所謂的引試,就是比試,看看你有沒有真功夫,只會耍猴和被猴耍的不能去,沒功夫就別跑去解試了,省得耽誤人家排隊…… 鐵鉉傾向于照搬宋代的武舉制度,從朱允炆的安排上來看,他似乎也傾向于這類方案。 不過在細節上總還是要調整。 《武舉法》需要明確科舉內容,錄取標準,俸祿標準,中式授官……繁瑣的很,還需要與五軍都督府對接,兵部在接下來的半年內,怕是沒好日子過了。 朱允炆忙碌完政務,便陷入沉思。 推出武舉制度,自然是有好處的,抵御外侮、維護統一,需要這些人,鎮壓反抗、維護統治,也需要這些人。 只是,武舉選出來的人才,未必是真正的將才,真正的將才,是需要經過戰爭打出來的。 今年十月份首次開科舉,什么時候機會成熟了,收拾安南的時候可以帶一批人去,如果能再出一個兩個張輔一樣的人才,那將是大明之幸! 即使是沒有張輔級的將才,出幾個悍勇的武將,也是不錯的。 說白了,這是一場投資。 “皇上,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求見?!?/br> 雙喜低聲稟告。 朱允炆點了點頭,示意請其入殿。 戴德彝行禮后,道:“皇上,春闈考試即將發榜,殿試也將如期舉行,臣請命自二甲、三甲之中,選出六十貢士入都察院?!?/br> 朱允炆揉了揉眉頭,道:“戴愛卿,都察院前不久新增兩百余人,這才撒至大江南北,又要六十貢士,是否有些過了?” 都察院作為監察機構,人多是有好處的,但人太多了也是個麻煩,現在主管都察院的是戴德彝,他能控得住場面,若是他日換了人,誰能控制如此大的盤子? 若監察機構成為了言官朝政攻訐的工具,一人一封奏折,都足以將任何大臣乃至自己淹沒! 要知道,在朝廷中,誰的聲音大,誰的聲音多,那誰就占優勢。 六部之首的吏部,總共才兩百多人,一個都察院都三百多了,再加人,都要朝四百去了,這些人可都是會說話,會寫彈章的。 處理個政敵,冤枉個好人,扶持個傀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劉基劉伯溫當年就這樣玩過,結果是朱元璋對李善長“屢屢不滿,多有呵斥”。 戴德彝一臉嚴肅地回道:“皇上,臣索要六十人,不為監察地方,只對都察院所派御史作監察,以防御史勾結地方,懈怠胡為!” 第三百四十七章 調整內閣,新四人組 監察里面的監察? 朱允炆瞇著眼看著戴德彝,這個家伙倒有些想法,想在都察院內部設置一個監察都察院的部門,沉思少許,道:“六十人?朕可以批準,但有個條件?!?/br> 戴德彝放松下來,問道:“不知皇上有何指示?” 朱允炆起身走向戴德彝,道:“既然這六十人負責監察都察院御史,那就不能歸于都察院,應設置在東廠之下,對六部、內閣與朕負責,而不對都察院負責?!?/br> 戴德彝驚訝地后退一步,連忙道:“這不太合適吧?”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戴德彝,搖了搖頭,道:“讓都察院自我監督,早晚會出問題。不若在東廠專門設置一個御史盤查司,專司御史調查之事。若發現御史與地方勾結,欺瞞朝廷,舞弊貪污,可直報朝廷?!?/br> 戴德彝悻悻然退出武英殿,自己只是想在都察院掛一個警鐘,不成想朱允炆卻給都察院懸了一把劍,這下不好玩了…… 擴大東廠,是朱允炆不得不做的事。 言官太多,關于官員的彈劾奏章不少,一天少則關涉二三人,多則十幾人。 可東廠調查一天能解決幾個事件,查明幾個真相? 東廠的人也沒有竊-聽器,電子眼,探察問題也需要一點點來,全靠一些安全局的老粗干活,那結果只能是眼下的情況: 案牘累累! 總積壓著也不是個事,安排一些文人去干活,效率肯定高許多。 翌日朝會。 宋晟奏言,主張對安南用兵,以顯大明煌煌天威,震懾宵小之輩,奪回被掠百姓,將安南胡氏抓至京師,殺頭了事。 戶部、兵部表態反對。 茹瑺也清楚宋晟此舉只是展示五軍都督府的態度,但此時事情還沒有到那一步,茹瑺陳言道:“胡杜授首,兩萬安南軍士覆滅,安南胡氏必會惶惶不可終日。朝廷無需動用大軍,只需遣一使臣前往,一可展示我大明天威,二可弘和平于四方,三可收回我百姓。止戈為武,方為上策?!?/br> 內閣郁新支持安排使臣前往安南,道:“不若先遣使臣于安南,探尋安南態度,若其愿歸還我大明子民,懇乞求饒,大明應有宗主國度量。若其不尊不從,一意孤行,再動大軍也不遲?!?/br> 文臣附言者眾。 朱允炆答應下來,問道:“既如此,安排誰去安南合適?” 此話一出,朝堂頓時安靜下來。 出使解決問題,自然是成本最低的法子,無外乎路費,說說話就回來了,純當一趟長途旅游。 可問題是,旅游的地方有點特殊,它需要出國…… 萬一安南胡氏不聽話,真的一心反抗大明,撕破臉把使臣給咔嚓了,家里老婆孩子的怎么辦? 出國有風險,出使需謹慎。 眼看要冷場,吏部尚書蹇義出班,推薦道:“臣以為行人司譚勝受可承擔此任,其曾出使過三佛齊,去一趟安南,應不成問題?!?/br> 朱允炆微微點頭,答應道:“既如此,就由內閣擬寫敕令,問問安南胡氏意欲何為,是戰還是降,讓譚勝受早日出使?!?/br> 出使這件事,誰去并不是問題的根本,根本在于有人將敕令帶過去,表達大明的態度。 敲定出使人員之后,朱允炆看向內閣郁新,道:“眼下張紞需去廣西、云南,內閣只剩下郁新與解縉兩位,人員偏少,事務卻頗為繁重,就在六部尚書中,選出兩人加入內閣吧?!?/br> 解縉和楊士奇等人在貢院批閱試卷,殿試之后還有得他們忙,加之內閣人員過少,容易專權,朱允炆便借張紞離開內閣的機會,擴大內閣。 此言一出,六部尚書之中各有不同心思。 誰不愿入閣,享受下“丞相”的待遇? 吏部尚書蹇義自不會爭取,他剛上任吏部,不可能擢升內閣,倒是陳迪、茹瑺、黃子澄、暴昭、鄭賜等人彼此看著,似乎在商議著什么。 鄭賜沉默許久,最終選擇了退出,作為工部第一人,大明最大的包工頭,他并不愿意在這個時候加入內閣,因為工部在今年準備興修水利,疏浚河道,這是一項大工程,也是一項事關民生的大功績。 與其入閣,統攬大局,不若做點實事。 朱允炆通過慎重考慮,命戶部尚書黃子澄、兵部尚書茹瑺進入內閣,與解縉、郁新組成新的四人內閣。 在眾多朝臣看來,兩尚書入閣是最大的事。 但在朱允炆看來,接下來的命令更為重要: 夏元吉接替戶部尚書,鐵鉉接任兵部尚書。 在歷史上,夏元吉可以說是“大明第一管家”,其財政能力無與倫比,從農稅司的運作、管理、戶部錢糧調配等來看,他無愧于此殊榮。 將戶部交給夏元吉,是最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