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91節
萬一有人趁勢鬧騰,后院起火,沐晟會危險,進軍安南很可能會無果而終。 朱允炆既然打定了主意要收拾安南,自然要做萬全的準備,只是委屈了張紞,他已是五十出頭,還讓他舟車勞頓,前往云南,實在是有些殘酷。 但大明的官員很有擔當,他們中的有些人,不計較個人得失,榮辱生死,追求無愧于心,無愧于圣人教誨,無愧于天地! 朱允炆看著張紞,凝重地點了點頭,道:“張閣憂國憂民,勇于承攬重任,朕很欣慰,即如此,便由你攜旨意至廣西,奉旨封賞將士,賑撫流民,安置百姓,待事情妥當之后,入云南擔任布政使?!?/br> “臣領旨?!?/br> 張紞肅然答應。 “內閣與兵部、五軍都督府,依軍功評定封賞,及早給出結果。另外,南寧衛作戰英勇,戰功卓著,理應施行新軍之策,犧牲軍士,不走舊制,以新軍之策標準撫恤?!?/br> 朱允炆安排道。 戶部黃子澄只好心疼地答應下來。 朝議之后,朱允炆回到武英殿,召兵部茹瑺、鐵鉉、楊榮、五軍都督府徐輝祖、宋晟與燕王朱棣入殿,攤開韓觀、張輔的軍報,直言道:“廣西戰事雖已結束,然此戰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朕希望你們能總結戰爭,汲取教訓?!?/br> 茹瑺有些不解,徐輝祖、宋晟也是難以相信。 廣西打了勝仗,怎么還吸取教訓來了,教訓不應該是從失敗中吸取的嗎? 倒是朱棣、楊榮、鐵鉉若有所思。 朱允炆敲打著桌案上的文書,威嚴地說道:“朕雖不善兵事,卻也知此戰之中,我大明軍士、裝備、指揮有所不足,致使傷亡太大,今日召你們前來,便是重推安南戰事,找出問題所在?!?/br> 第三百四十五章 增加新的軍訓項目 從整體上來看,韓觀統帥有方,調動得當,應對有策,而張輔行動迅猛,出其不意,悍不畏死,兩人表現皆是可圈可點。 但朱允炆不希望一場戰事,只看整體與結果,忽視局部與細節。 “從張輔指揮的永平寨、虎山嶺開始議吧,無論如何夸贊張輔,都須找出其中問題?!?/br> 朱允炆命內侍搬來了廣西思明府的沙盤,并在永平寨、虎山嶺、象山、那留、鎮南關、憑祥等地,插上了日月旗與黑色旗子,以代表明軍與安南軍。 眼前的六個人,可以說是大明軍事領域的頂尖精英,若是他們都找不出問題來,那大明軍隊的建設,也只能按部就班,陳腐著,蹣跚著,一步步走向暮年。 “不要沉默不說話,兵部可以議下,都督府與燕王叔也可議下,平日里沒少打交道,今日便在這里比個高下吧?!?/br> 朱允炆拿起一份奏折,展開了說道。 茹瑺與徐輝祖等人不由暗暗苦笑,什么叫平日里沒少打交道,這不是直接說“文武內斗”嗎?皇上雖不動聲色,卻清醒的很。 既然話都說到這個份上,茹瑺也不再等待,與鐵鉉、楊榮一起研讀起張輔與韓觀的戰報,對于永平寨、虎山嶺之戰,戰報記載的尤為詳細,一些情報還是十幾天之前送來的。 徐輝祖、宋晟與朱棣也仔細查看著戰報,以一個武將的視角,思考若是自己指揮這一戰,該如何戰斗,紕漏在哪里。 朱允炆沒有理睬兩組的細碎討論,只漫不經心地審閱著奏折,眼下的朝事并不多,地方州府縣正忙著敦促春耕,發展商業,沒那么多心思閑斗。 今年是大明百強縣、十優州府的首個考核之年,也是各地官員大朝覲之年,今年十二月,無論官員身在天涯還是海角,只要是大明的地方主官,上至布政使,下至知縣,都需入京朝覲。 三年一次,也該輪到朱允炆見見這些地方官員了。 只是與往年朝覲不同的是,這一次朝覲不僅是對地方官員的考核,還會選擇出百強縣、十優州府! 而一旦入選百強縣、十優州府,未來兩年當地官員俸祿將會提升五成!這對于無數官員而言,是極有吸引力的。 貪污來錢快,但終究容易事發,萬一分贓分均,或被人賣了,項上人頭在不在尚且兩說,烏紗肯定是保不住的。 但進入百強縣、十優州府名錄,那增加的錢可是光明正大,不怕人查,心安理得。 尤其是現在的都察院,跟瘋子一樣,一口氣增派了幾百御史,天南地北地撒了出去,以前伺候一個御史,糊弄糊弄也就過去了,可現在不行了。 一個州或府就攤一個御史,而且御史還是流動的、串門的,今天在這個州剛吃了飯,明天可能就跑到隔壁州下鄉了,地方想收買,怕也收買不及…… 最好的撈油水方法還是努力干活,進入百強縣、十優州府。 這種觀念確實是存在著,也影響著不少地方。 雖然朱允炆不認為會得到所有官員的認可,但州府三百余,縣一千余,有十分之一的地方認真辦事,也算是為民謀福了。 “皇上?!?/br> 茹瑺喊了一聲。 朱允炆從思緒中走了出來,帶著幾分歉意,將奏折放在一旁,道:“朕太入神了,誰先說說?” 茹瑺看了看鐵鉉、楊榮,然后走出來,道:“兵部這邊發現了三點問題?!?/br> 朱允炆鋪開一張宣紙,提筆道:“講來?!?/br> 茹瑺肅然道:“第一點,作戰時間問題。張輔指揮永平寨與虎山嶺之戰,所選之日為元宵之夜,月明星稀,路人可辨,極容易暴露,失去突襲奇效,可能會致使行動失敗……” 徐輝祖皺眉,走出來反駁道:“皇上,張輔選擇元宵之夜自有其道理,臣以為……” “魏國公!” 朱允炆皺眉打斷徐輝祖,揮手道:“且容茹尚書講完?!?/br> 徐輝祖無奈之下,只好退至一旁。 茹瑺繼續說道:“第二點,過于輕敵。張輔此番作戰,只帶了南寧衛三千軍士,而永平寨、虎山嶺兵力合計四千五百人,數量上不僅占優,而且還占據地利。張輔猶自兵分兩路,可見其有輕敵之心?!?/br> 朱允炆將茹瑺的話刷刷記錄下來,然后問道:“第三點是?” 茹瑺猶豫了下,道:“以身犯險!張輔作為軍隊主將,其卻沖在最前,佯裝安南軍士進入虎山嶺,此舉可謂是極冒險之策,一旦被敵人識破,張輔必陷入險境,一旦他有失,那整個南寧衛都將崩潰?!?/br> 朱允炆收筆,不置可否,看向徐輝祖,道:“魏國公,你想說什么?” 徐輝祖對茹瑺與兵部的看法提出了相反的意見:“皇上,兵部所言三點,皆非張輔之過,恰是張輔之功。時機選為元宵,是為安南軍士也過元宵,張輔深知機會難得,抓住時機有何錯?至于輕敵更是子虛烏有,張輔雖是兵分兩路,卻是用在整個戰斗中,他一開始就沒有將永平寨與虎山嶺分開,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布局!” “以三千對四千五,又是奇襲,談何輕敵?以身犯險是過錯?呵,身為主將,深入前線,與將士同生死,共患難,此乃穩定軍心,鼓舞士氣之舉,若無此舉,如何能詐開虎山嶺?一舉取勝!” 朱允炆看著被駁得有些臉紅的茹瑺,只平靜一笑,安撫道:“只是議事,有相悖意見也正常,且聽聽五軍都督府與燕王叔高見吧?!?/br> 徐輝祖退后一步,看向燕王朱棣。 朱棣也沒有客氣,走向沙盤處,說道:“臣以為張輔的指揮并不存在問題,無論是時機,還是謀略布局,皆是上等。若非要找問題,倒也有一些,第一個問題出現在這里,永平寨后山!” 朱允炆走出來,與兵部之人圍在沙盤旁,看著永平寨的方向。 朱棣將一面小小的日月旗插在永平寨后山位置,道:“永平寨易守難攻,張輔安排軍士登山奇襲,在這里損失了近三十軍士,雖是不多,卻可看出問題所在。首先,軍士攀山經驗不足,路線出現問題,導致一些軍士上去之后,發現無處落腳,無法攀登,慌亂之下墜崖……” “其次,體力不支,張輔的軍報中也有提及這一點,可作為軍士,體力不支說明素日訓練還存在問題,既然別的軍士能攀上去,為何還會有人體力不支而死?再者,繩索鐵鉤準備不足,繩索、鐵鉤、鐵爪斷裂,導致后面登山軍士犧牲不少!” 朱允炆眉頭一抬,看向宋晟與徐輝祖,看來五軍都督府與朱棣一樣,都將問題歸咎到了細處。 事實上,朱棣與徐輝祖等人并沒有那么多心思,作為武將,他們對于廣西戰事的反思就一點: 哪里死了兵,哪里就有問題。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雖說打仗沒有不死人的時候,但如果做得更好一些,有些人可能并不會死。 朱棣對于夾擊虎山嶺援軍的戰事給出了批評:“既是夾擊之戰,又占據兩山便利,就沒有必要太早下山剿殺,而是應該借助弓弩、火銃、石頭,以遠程徹底消滅敵人,之后再下山收拾殘局,補上幾刀……” 朱允炆聽得連連點頭,就連茹瑺、鐵鉉、楊榮也明白了要找什么問題,在后續的那捏之戰、鎮南關之戰、矮山之戰的分析中,各抒己見。 “火器也是一大問題,說來奇怪,安南火器竟優越于我大明,可見在安南國內,定有火器能人。臣認為,應當將繳獲的火器運至京師二炮局,安排匠人研制?!?/br> 楊榮點出了火器上的不足。 朱允炆深以為然,誰能想到,堂堂大明在火炮上,竟落后于安南? 但這卻是血淋漓的事實! “皇上,臣以為若安排使臣前往安南,可以尋機探訪是誰制造了這些火器,若是可以,此人應帶至我大明,為我所用?!?/br> 茹瑺提議道。 朱允炆贊同了茹瑺的想法,說道:“此事不容忽視,五軍都督府安排韓觀,早日將繳獲火器送至京師,不可遷延。另外,明日朝議選出出使之人,前往安南,命胡氏給大明一個交代!” “臣領旨?!?/br> 徐輝祖答應道。 朱允炆回到桌案旁,看著茹瑺、徐輝祖等人,道:“總結廣西戰事并非目的,目的在于改進。我大明廣西、云南、四川等地山多水多,又多有亂相,朕認為,應在軍士整訓中加入攀爬、山林作戰,武裝泅渡事項!” “大明的敵人,絕不只是平原上的韃靼與瓦剌,還有山里的亂民,山外山的安南,河海之中的賊寇!大明強軍,興建新軍,應能擊敗任何來犯之敵!無論他們是在草原,還是在沙漠,山里,水里還是海里!” “著令兵仗局,研制新的武器裝備,攀山繩索,登山鐵鉤,亦或是適合山間作戰的衣物、器具等,都應做到萬無一失!至于新型火銃、火炮,朕會親自督促二炮局!諸位還有其他意見否?” 第三百四十六章 武舉制與兵王選拔 茹瑺、徐輝祖等人自不會有意見,眼下京軍的訓練似乎到了某種瓶頸,引入新的訓練項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朱允炆看向茹瑺,嚴肅地說道:“廣西戰事敲了警鐘,我們就應該聽進去。軍士整訓要跟上,武將選拔也不能拖延,現命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合議,盡早推出《武舉法》,讓武舉規制確定下來,推行于全國?!?/br> “兵部負責引試、解試、省試,朕負責殿試,今年十月開首次武舉殿試!時間雖緊張了些,但總比耽誤一年的好?!?/br> 茹瑺深吸了一口氣,皇上終于還是要推行武舉制了。 事實上,明代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便確定了科舉與武舉制度,只不過朱元璋治國“重文輕武”,武舉制度連走個形式都沒走過。 這也不怪朱元璋,明代初期嘛,優秀的武將一抓一大把,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哪個不是響當當的厲害人物! 用得著靠武舉去選人,開什么玩笑! 至于洪武后期,開國武將都是死了差不多了,剩下的藍玉與一干新秀,也被朱元璋一刀送走了,這個時候的武舉制度更是沒半點用處。 就算是開了武舉的場子,估計也沒人敢去,入場券上都寫著“鬼門關”三個字,誰敢? 朱元璋不需要靠武舉來選人,但朱允炆需要啊…… 他爺爺的把有經驗的武將砍了九成,當孫子的只能用武舉的辦法補窟窿。 朱允炆真的很無奈,手里能拿出來的武將真的沒幾個,朱棣擅長的是大規模騎兵作戰,讓他去山里打游擊打林戰,未必合適,除了朱棣,還有幾個能用的武將? 武定侯郭英在大同走不開,平安在北平更是不能動,盛庸去了大寧,瞿能盯著山海關,耿炳文在濟南,張玉與朱能又在海上…… 掰著手指頭算,就只剩下了徐輝祖、宋晟、何福、鐵鉉等人,可京師需要徐輝祖與鐵鉉,何福還在造錢,宋晟也必須留在京師,一旦西北不穩,他還得回去。 歷史上大明的《武舉法》與武舉制度的真正成型,是朱祁鎮二次當皇上之后的事,可考慮到這位仁兄很可能沒機會去土木堡出差了,朱允炆索性提前辦了。 武舉制的確定,對于文官而言并不是個好消息,茹瑺雖領兵部,卻也是文官,他自是不希望看到武官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