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67節
朱允炆有些疑惑。 馬恩慧搖了搖頭,安排侍女拿來暖裘,道:“臣妾不知,只是在封印期間求見,應不是尋常事?!?/br> 朱允炆披好暖裘,捏了一把朱文奎的臉蛋,便笑著離開了坤寧宮。 大明正愁沒地方發泄多余的精力,這個時候誰來觸霉頭? 朱允炆下了攆車,見在武英殿外候著的張紞與鐵鉉,走了過去,兩人連忙行禮。 “朕不是交代過,凡有事而朕不至,可先入殿等待,外面如此天寒,可不能病倒了?!?/br> 朱允炆抬手,示意兩人起身,然后走入了武英殿。 張紞與鐵鉉跟了進去。 “皇上,這是廣西發來的軍情奏報?!?/br> 張紞將奏報遞了上去。 朱允炆聽聞是廣西,也暗松了一口氣,對于大明而言,此時最強大的敵人就兩個: 一個是北元,他們已經蟄伏起來過冬了,而且分裂戰亂在即,沒空來大明串門。 一個是大明極西之地的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可謂是世界軍事史上留名的統帥,若他提前來大明,倒是個麻煩。 不過看樣子,并不是這兩個強敵,而只是廣西出現了軍情,不用說,一定是安南。 果然! 安南胡季犛派遣大將胡杜率兩萬兵力,侵占廣西祿州、西平州和永平寨等地方,思明府報危。 朱允炆看了看軍報發出來的時間,為十二月初二,時間已過去了半個月,而在這期間,并沒有收到更緊急的軍情,說明廣西那邊的事態并不嚴重。 “皇上,胡季犛竟敢起兵入侵我大明之地,殺害大明軍士,搶掠大明百姓,朝廷必須出雷霆之手,以救百姓于水火?!?/br> 鐵鉉嚴肅地請令。 朱允炆又掃了一遍奏報,便起身說道:“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思明府原是元朝土地,在元末時安南趁亂搶占,既然我大明趕走了元朝,其領地自當我大明所有!” “安南敢出兵踏我邊地,朝廷不能坐視不管。張紞擬旨,命廣西都司韓觀統攬廣西軍務,命張輔為先鋒,驅除安南所犯我邊地之師!” 張紞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向克制的朱允炆竟然真的下達了作戰的命令!怪不得他前段時間調動韓觀、張輔等一批人去了廣西,原來他早就做好了打算。 朱允炆沒有開玩笑,現在是不到滅掉安南的時候,但給進犯之敵以迎頭痛擊,卻是極有必要的! 引而不發,只是非時! 現在是時候了! 老子還沒找你們算賬,你們倒先湊上來了,既然如此,就讓你們試試大明軍刀掠過脖子的冰冷吧! “告訴韓觀、張輔,不可輕敵,首戰必勝!” 朱允炆肅然道。 張絨、鐵鉉看著朱允炆,同時答應下來。 “去吧,將此事告知五軍都督府與燕王?!?/br> 朱允炆說完,便大踏步走出了武英殿。 寒風吹,終抵不住心中熱血! 戰爭! 朱允炆曾是無比的渴望戰爭,期待戰爭,后世沒少看經典戰役,沒少聽什么解讀,甚至還摁著軍事地圖推演過戰爭。 可這都是紙上談兵,男人的夢想與熱血罷了。 戰爭絕非兒戲! 朱允炆不想當趙括,也知道自己的斤兩,所以在軍事部署方面從來都不會獨斷專行,而是通過朱棣、徐輝祖、宋晟等人反復研判,結合自己對歷史與事件人物的了解,去安排軍略。 比如派去廣西擔任都司的韓觀,此人在西南蠻夷之地的威名,在歷史永樂朝時,僅次于“魔王”張輔! 可此時張輔還沒什么名聲,也沒多少經驗,直接將他丟到都司的位置上當一把手,那是不合適的。 而韓觀早在洪武時期就已戰功卓著。 一群厲害人物在那里,加上廣西衛所也不少,沒道理干不過兩萬安南兵。 朱允炆不畏懼劍出鞘,只是想,劍出鞘時,必見血,給安南胡季犛一個教訓,刻下對大明的恐懼,也好為日后拿下安南做準備。 張輔,朕給你機會了,你能不能登上五光十色的歷史舞臺,就看這一戰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 朝-鮮是個問題 臨近年關,京師熱鬧非凡。 尋常官員大半已是休沐,訪親走友,高歌酒樓,總是快意。 可對于會同館的官員而言,沒有“年假”一說,每逢年底,正是會同館最忙碌的時候,無他,藩屬國的使臣正在陸續入京,準備恭賀大明來年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王主事,朝-鮮使團即將入京,可都準備妥當了?” 會同館大使呂嵩一臉疲憊地問道。 前幾日剛招待了中-山、山南、山北琉球三國使臣,這又有一波使臣即將抵京,總要cao勞。 王爍抖了抖山羊胡,消瘦的臉頰凹著笑意,道:“大使放心,一切皆準備妥當,不會出什么意外?!?/br> 呂嵩聽聞王爍保證,松了一口氣,起身道:“既如此,那就出去迎接吧?!?/br> 朝-鮮使臣規模不大,只有二十余人,正使為判三司事偰長壽、副使為禮曹典書金乙祥,兩人此番進入京師,是懷著幾分忐忑與不安的。 這份忐忑與不安,并非來源于大明,而是來自于朝-鮮內部。 禮部、會同館等安排好了朝-鮮使團,吏部侍郎黃觀便至內閣奏稟,張紞聽聞之后,便寫了一份奏折,差人遞送朱允炆。 朱允炆這段時間算是清閑,考考寧妃的才情,欣賞下賢妃的畫作,與淑妃一起散散心,再翻翻皇后的賬冊,準備年底分點紅。 悶了的時候,還能喊文工團表演節目。 這一日,朱允炆正在鐘粹宮與寧妃下棋,雙喜便遞來了奏折。 “可有說什么事?” 朱允炆看了一眼雙喜,便繼續落子。 雙喜笑道:“張閣說,是朝-鮮使團入京了?!?/br> “朝-鮮?” 朱允炆嘴角微微一笑,揮了揮手,道:“把奏折就放這里吧,朕晚上看?!?/br> 寧妃聽聞此話,臉色微微一紅,結果落錯了子,被朱允炆抓住機會,大殺四方。 “臣妾輸了?!?/br> 寧妃求饒。 朱允炆笑著撿著白字,對寧妃道:“朕既然贏了,那愛妃就要愿賭服輸?!?/br> “好吧,那皇上想要罰臣妾什么?” 寧妃看著朱允炆,目光中帶著微微的挑釁。 朱允炆湊到寧妃耳邊,輕輕說了幾句,寧妃頓時瞪大眼,臉頰通紅,甚至連脖子都紅了起來,連連搖頭,起身匆匆跑了。 跑? 能跑哪里去。 朱允炆一臉得意,拿起了《太祖實錄》初稿,翻到了后面,仔細看著。 朝-鮮國,在大明之前名為高麗,先后向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契丹(遼朝)、金朝、蒙古(元朝)與大明稱臣。 為很多人所不知的是,朝-鮮國之所以為“朝-鮮”,還是朱元璋欽定的。 說起大明與朝-鮮的關系,還需要從元朝說起。 在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出于控制高麗的需要,答應了高麗請婚,將自己的女兒忽都魯揭里迷失下嫁給高麗世子王諶。 元麗聯姻,可不像是公主和親,更像是高麗入贅。 事實上也是如此,元朝公主有著極高的地位與權力,這個時候估計是沒幾個人談論什么男人地位,說什么三從四德,公主說什么,那就是什么,聽著便是。 元朝不僅讓高麗成為了“入贅國”,還在高麗設置了征東行省,至于行省的丞相,那就由高麗國王做吧。 當國王的同時,兼-職打一份丞相的工,想來高麗王是有些不太高興的。 比如高麗的忠宣王和忠惠王,這兩位明顯就不愿意做兼-職,結果被元朝逮捕一個,流放一個…… 元干涉期,高麗幾乎將頭貼在了地上,上層流行辮發胡服,甚至還有國王下達“剃發易服”的法令,直接想要讓高麗“蒙古化”。 在大明建立之初,高麗國王親元勢力強大,依舊臣服于元朝。 朱元璋在外交方面,采取的是睦鄰友好政策,雖然高麗親元,但畢竟國小,朱元璋也不屑于欺負它,加上當時遼東還在元朝手里,想欺負也欺負不著。 洪武七年,高麗國王辛隅繼位,夾縫之中的他看了看形勢,決定耍個滑頭,一邊向明朝稱臣進貢,請求冊封,一邊給北元稱臣進貢,請求冊封。 辛隅是個有小聰明的人,他認為只要兩邊都承認自己,一個頭磕兩個人,那高麗不就安全了? 可是這個家伙沒學習過禮儀,不知道磕頭一次只能算一個,想要給第二個人磕頭,那你得先站起來。 跪著就想把兩個頭都磕了,那是不太好的。 果然,辛隅安排使臣去了大明,朱元璋原本還是挺高興的,只是一看貢品名單,頓時發怒了,這名單上清清楚楚寫著是給北元朝廷的禮物,不是給我朱元璋的。 好嘛,磕朱元璋頭的時候喊成了北元皇帝的名字,那多尷尬…… 辛隅也郁悶,磕頭喊錯了你也不至于撕破臉吧?既然你朱元璋不識貨,那就換一家,找北元去。 高麗繼續臣服北元。 洪武二十年,馮勝、藍玉率大軍打敗納哈出,將遼東納入大明領地,大明在遼東設置了鐵嶺衛都指揮使司,控制了鐵嶺。 鐵嶺以西是大明,以東就是高麗。 高麗國王辛隅見厲害的北元回草原放牧了,朱元璋的人到了鐵嶺,便打起了盤算,直接給朱元璋寫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 我是高麗國王,朱元璋啊,鐵嶺那一塊地皮我要了,你就不要坐地起價,搞什么拍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