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0節
雙喜答應,安排人傳話。 朱允炆從桌案上,將《屯田商賣破局新軍之困》的奏折交給雙喜,說道:“親自送至內閣,讓內閣召戶部商議,明日一早拿出方略?!?/br> 雙喜恭謹地接過奏疏,轉身離去。 朱允炆看了一樣隨在身后的王越,問道:“這幾日,燕王叔在做什么?” 王越微微欠身,道:“回皇上話,燕王每日以沙盤為戰場,鉆研新型陣法?!?/br> 朱允炆微微點頭,目光看向中軍都督府的方向,淡淡地說道:“不知道少了四年戰爭,你還能不能創造出來它?!?/br> 王越有些疑惑。 少了四年戰爭? 哪里來的四年戰爭? 創造它? 誰創造誰? 王越聽不懂朱允炆的話,很知趣的保持了沉默。 坤寧宮。 馬恩慧看著走來的朱允炆,施禮后便埋怨道:“看來皇上的肚皮是不會打鼓的?!?/br> 朱允炆笑了笑,凈過手,便坐了下來,對馬恩慧說道:“朕若來晚了,皇后無須多等,先行用膳便是?!?/br> “說好的一起,如何能不作數??v皇上再晚一些,臣妾也會等著?!?/br> 馬恩慧認真地說著,拿起筷子,給朱允炆夾菜。 朱允炆知道說服不了馬恩慧,便問道:“醫用紗布進展如何?可還順利?” 馬恩慧頓時來了興致,說道:“如今已穩定下來,日產六百五十匣,月初時,已與兵部交割一萬匣,這個月,應接近兩萬匣?!?/br> 朱允炆對這個產量還算認可,不過兵部恐怕不太滿意。 如今兵部急需大量的醫用紗布,這與沿海衛所抗擊倭匪、水師游弋封鎖大海有關。 鄭和率領水師船隊取得了一次次勝利,但也伴隨著不可避免的傷亡。 最新戰報,水師在東海車牛山島與倭匪大戰。 張玉、朱能親自率領七百軍士,殺八百倭匪,拯救出婦人、女子、女童三百余。 而明軍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死八十二人,傷近兩百。 值得慶幸的是,傷兵中,只有一人重傷而亡,其他人都活了下來。 而這與水師船隊配備的醫用紗布、酒精有關。 鄭和上書為自己的輕敵冒進請罪,卻一句話也沒提倭匪的強大,仗打得多難,似是壓抑著心頭的怒火,悲憤至極地寫下了血書。 “救出婦孺女童三百余,身心皆破,如石,問之不知死活!” 這是鄭和奏疏中的話,一句“身心皆破”道盡了對倭匪的極致痛恨! 鄭和的痛苦,兵部不懂,他們第一個念頭是問罪鄭和,第二個念頭是醫用紗布、酒精有效,是經得起戰場考驗的。 等這兩個念頭過去許久,他們才突然想起,還死了八十二個軍士,應該向戶部要撫恤了。 朱允炆沒有責怪鄭和,他的做法是對的。 戰爭,沒有不死人的時候。 只要這些人是為了守護大明子民,守護大明而犧牲,那他們,便是英雄,是大明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夜晚,朱允炆看著已然熟睡的馬恩慧,全無睡意,輕輕默數著:“一,二,三……八十一,八十二?!?/br> 沒有名字。 只有數字。 第一百零三章 商賣屯田,試點北平 翌日,武英殿。 郁新、張紞、解縉、黃子澄、夏元吉、姚廣孝分坐左右,朱允炆進入武英殿后,眾人行禮。 朱允炆揮袖,坐了下來,直入主題,道:“免禮吧。北平府提出商賣屯田,以解新軍之困,你們怎么看?” 郁新見無人發話,便站了起來,道:“皇上,屯田一旦商賣,衛所制也必瓦解,此先河一開,大明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戶所六十五,也將消失。軍士再無田產,便難自給自足,僅依靠朝廷稅賦所得,很難養如此眾多軍士,臣以為,絕不能商賣屯田!” 張紞在郁新坐下之后,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與郁新一樣,旗幟鮮明的反對,理由無外乎衛所制消失所帶來的財政壓力。 朱允炆并沒有表態,而是看向解縉。 解縉起身,施了一禮,然后垂手道:“皇上,諸位,衛所制在開國之初是值得肯定的,可如今衛所制已然出現了很大問題,此時若不主動破除,日后也必然廢弛。與其將此事交給后人,不如由我們這一代來解決!” “說商賣屯田會導致軍士無糧可用,解某是不認可的。往年軍士屯田,基本是五稅一,為兩千萬石左右。若調整為二十稅一,以低稅發賣,依舊可取五百萬石,缺額一千五百萬石?!?/br> “因屯田多為貧瘠之田,發賣銀兩,無法如江浙之地,動輒五兩、十兩、二十兩一畝,便以二兩銀一畝來論,五十畝,便是百兩,入國庫七十兩以備買賣糧食之用,難道還不能養一名軍士三五年嗎?” 郁新起身,悲憤道:“只求三五年,是目光淺短!皇上,衛所制乃為千秋百代而設,若僅圖數年之功,毀百世之基,必有大禍??!” 解縉看著郁新,嘆了一口氣,說道:“郁閣老,環顧當下大明,三五年并無強敵,只要大明安穩幾年,朝廷商稅、農稅所得,必可養衛所之兵!” 張紞起來反對道:“縱無強敵,難道還無天災嗎?你如何保證,大明年年安泰?若是出現大面積欠收,又該如何是好?誰來養如此之多的軍士?再者,既然沒有強敵,且耕且訓,不是更穩妥嗎?” 朱允炆看著爭論不休的內閣三人,感覺到了內閣的分裂。 郁新與張紞,資歷高,經驗多,但終少了幾分遠見與勇氣,他們都太傳統,希望生活在舒適區里面,不作任何改變。 一旦改變太多,他們便會感覺到不安,繼而抓住一點不足不斷放大,作為反對的利器。 無論是國子監革新方面,還是衛所制革新方面,他們都是如此。 “好了,且坐下吧?!?/br> 朱允炆敲了敲桌案,皺眉喊道。 三閣臣坐了回去。 朱允炆將目光看向黃子澄與夏元吉,問道:“戶部以為如何?” 黃子澄起身道:“皇上,此方面夏侍郎最為清楚,便由他來講吧?!?/br> 朱允炆微微點頭,示意黃子澄坐下,然后看向夏元吉。 夏元吉起身,從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冊子,說道;“誠如解閣臣所言,發賣田產所得銀兩,可支撐新軍之策三五年之久??v士紳買去了田,其所產出糧食,也是需要拿出來賣的,只要屯田不大量荒廢,原來的屯田產出糧食,并不會大幅下降,以其錢購其糧,不會出現大的糧食缺額?!?/br> “三五年之后,新軍乃成,足以保家衛國,將韃靼、瓦剌御于國門之外,屯田生產也不會出現后顧之憂。至于后續軍糧籌備,臣認為,只要一條鞭法、國策徹底推行,我朝國庫必然充盈,供養軍士,沒有問題?!?/br> “若諸位認為臣虛言,這冊子之上,記錄著當下內庫所存,預估了元年商稅、農稅所得,拋開各項支出與儲備,依舊可騰出至少一千萬石供養軍士。若穩產三年,朝廷至少可劃撥一千五百萬石,缺口并不大?!?/br> 朱允炆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后看向郁新、張紞,道:“衛所制不利于強軍,軍籍制也是如此??偛荒茏屔眢w孱弱的人,繼續留在衛所之中作軍士。既然是新軍之策,那我們不妨大膽一些,以北平為試點,發賣屯田,同時廢除北平府所轄內所有衛所,包括部分北直隸地區衛所!” “衛所軍士,想要繼續從軍者,則讓其從軍,若不愿從軍,改其軍籍,發放軍餉,讓其返回地方。若有軍官反對,可由平安以大軍討平!屯田發賣,給予三年低稅優惠,命其買賣悉數造冊,以商稅標準稅之。委派人員,嚴密監督買賣田產來源,若出現軍屯之田侵蝕農田之事,嚴懲不貸!” “試行北平諸地,察明問題,積累經驗,若行之有效,則推而廣之,若行之無效,便由朝廷養北平衛所之兵!內閣擬旨吧?!?/br> 郁新等人見事情已經敲定,也不好再說什么,只好施禮退離。 朱允炆單獨留下了姚廣孝,拿出了一份安全局的情報,遞了過去,道:“北平府有一名為金忠的人,師父知曉吧?” 姚廣孝聽聞之后,心頭一驚,接過情報仔細看去,更是駭然,不安地對朱允炆說道:“皇上,這金忠是不簡單之人,不僅懂奇門之法,還擅兵法。說來慚愧,是臣舉薦金忠進入燕王府的?!?/br> “呵呵,朕知道。北平安全局分局發現,金忠最近與士紳聯系頗多,似有所圖。你認為,他在圖什么?” 朱允炆目光銳利地看著姚廣孝。 姚廣孝低下頭,掐動佛珠,臉色陰沉地說道:“金忠不過是江湖術士,他斷然是不可能與士紳勾連在一起,若安全局所探不虛,只能說明金忠身后,還有人在cao縱?!?/br> 朱允炆微微點頭,笑道:“看來,你與朕想一起去了。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看看是誰有這么大的膽量吧。哈哈,不準你給燕王通風報信!” 姚廣孝走出武英殿,看著天上的太陽,目光中帶著憂慮,自言自語道:“燕王,不是本僧不幫你,實在是,皇上不讓我說啊……” 不讓說,說明皇上是知情的。 姚廣孝動動腳指頭也知道是誰在使壞,朱高熾是個敦厚老實的胖子,朱高煦卻是一個富有野心的武行家,朱高燧又是朱高煦的跟班…… 還能有誰? 皇上都興高采烈準備甕中捉鱉了,朱高煦還在北平興風作浪。 哎,難道朱高煦就沒想過,他老爹朱棣還在京師呢。若是他在北平鬧出點什么動靜,朱棣還活不活了? 第一百零四章 張昺請客,打了感情牌 北平府,都司衙門。 平安最近很上火,吃不好睡不好,每天頂著個黑眼眶在都司衙門走來走去。 盛庸不喜歡踱步,每天城門一開,便搬著個小板凳,往城門口一坐,眼睛盯著前方,只盼朝廷驛使來了,能早一刻知曉消息。 事關新軍之策能否施行,平安與盛庸如何能不著急? 士兵可以等朝廷,可屯田里面的莊稼不會等朝廷! 雖然平安在張昺那里討了一筆錢,委托各衛所,統籌澆灌,不可遺漏一田,這才緩了一口氣。 可這口氣,堅持不了多久! 張昺看著搬著小板凳,落寞歸來的盛庸,又看了看坐在樹下,毫無都司派頭的平安,嘆息道:“屯田商賣,本就是冒險之舉,朝堂必起紛爭,想要拿定結果,至少也需半月,算入路程時間,怎么也要三月底才會有消息?!?/br> “我擔心結果!” 平安站了起來,面色凝重地說道。 盛庸看著夕陽,保持沉默。 商賣屯田雖是當下最可行之法,可一旦落實,屯田制便蕩然無存。 沒有了屯田支撐,衛所制便會隨之瓦解。 衛所制一旦瓦解,必然會傷害衛所軍官的利益,他們能聽之任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