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孫 第165節
秦雖以耕戰為重,但涉及這種利在千秋的文事,召開朝議也實屬正常。 “待會你要在百官面前,當眾印刷秦律,去做準備!” 除了武治,還有文教,竹簡造價高昂,工期較長,書籍抄錄不便,流通緩慢。 造紙術和印刷術,對于底層士子的價值不亞于仙糧對于黔首的價值。 畢竟……只有真正的大貴族,才無所謂科技進步不進步,時代發展不發展。 因為不管有沒有造紙術和印刷術,他們都有藏書萬卷,謄抄篆刻再怎么麻煩他們也有專門的人為他們謄抄書卷。 不管有沒有仙糧仙種,他們都不缺吃的喝的,甚至于在這個普遍吃麥不脫殼的時代,他們已經能夠用硙磨面人工篩取吃上白面粉了。 這個時代,已經有包子了,趙泗見過。還有面條。 貴族和黔首之間的差距,相隔了一個時代之久。 更不用說,大貴族還能用縑帛來書寫……王離給趙泗縑帛讓趙泗謄抄算書的事情歷歷在目,光是趙泗演算謄抄的縑帛,其價值都夠十幾頃地了。 貴族,并不在乎…… 但是,百姓在乎,底層士子在乎!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百姓愚昧不識字,就算有三種仙糧誕生,大秦的形象扭轉速度也是緩慢的,因為他們不識字,極少出遠門,更不會花團錦簇的夸贊。 而紙張各印刷術的誕生受益群體是整個底層士階級。 是擁有了一定知識文化的群體,他們對大秦輿論形象的扭轉才最為快速。 讀書人嘛…… “有此等利器,陛下文治,三皇五帝,也概不能比了……”李斯臉上帶著笑容。 當然,李斯更在乎的是普及秦律秦法。 “文治?” 始皇帝嗤笑了一下。 不過李斯確實沒說錯,這兩樣東西,是直接能夠給始皇帝帶來天命加成的。 畢竟,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底層士子得到了好處,最起碼罵的時候,也沒那么理直氣壯了。 可惜,這是在大巡天下的路上,甚至近處也沒有行宮。 不過此處風景倒是不錯,于水邊山野之處召開朝議,也沒什么不妥。 第十四章 百官驚詫,趙泗再升爵 大秦一統八荒六合,武功肯定是超越往前數的每一個君王了。 至于文治嘛……其實客觀來說除了營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宮等私欲,始皇帝在位時期做了很多基礎建設。 這些也都是文治之功,只不過這些都被有心人刻意忽略了。 駕攆停駐…… 李斯開始召集隨行百官,大巡天下期間嘛,一切從簡。 而且朝議內容主要是造紙術和印刷術,并不是那些繁瑣的禮儀。 而趙泗則趁著準備時間繼續練習雕版的印刷。 第一批送過來的紙不是很多,不過用來練手肯定夠了。 一通繁瑣過后,群臣被召集于山野空曠之處。 左相李斯為首,公子胡亥自成一派,趙高,蒙毅,叔孫通,程邈乃至于百官各自站定。 群臣心中驚異,通常情況上來說,行進途中,始皇帝是于駕攆之中辦公,要詔官員也是私詔私遣,除特殊情況,不會停下。 就算要召開朝議,大部分情況下也會等到車隊停駐行宮才會召開朝議。 今日事發突然,可謂完全沒有準備,但是朝議一開,不論好壞,必有大事,眾人心中猜測。 始皇帝在趙高的陪同下出列,百官齊行禮。 雖然場合比較簡陋,但是禮儀不可缺少。 環視百官以后,始皇帝也沒有故弄玄虛,直接開口。 “詔侍郎趙泗入內!” 趙泗準備許久,抱著一沓紙張,身后有隸臣匠官搬運印刷所需各類工具一同登場。 各種各樣的家伙事都有,百官一時之間搞不清楚什么情況。 見趙泗已經入內,知曉趙泗已經做好準備,始皇帝開口說道:“國之大事,以武功文治,天命再秦,降下三種仙糧,又有五谷豐登,而今再降恩德,有造紙之術,印刷之術,書寫便利,造價比之竹簡低廉數倍,無需謄抄篆刻,頃刻之間,即可刊印成書,天下再無讀書之憂患,凡一戶而一部秦律,指日可待,比較以往,便利百倍千倍不止。趙侍郎!” “臣在!” 君臣一問一答,群臣恍然,又跟趙泗有關系啊,這小子跟陛下親近,也難怪要召開朝議的大事大家伙都不知情。 哎?為什么要說又呢? 全場的目光伴隨著始皇帝開口全部匯集于趙泗身上,萬眾矚目不外如是。 “且在此處,刊印一部秦律!”始皇帝開口說道。 趙泗沒有任何猶豫,差遣匠人隸臣做好準備工作,親自上手刊印。 群臣全部好奇的看著一群人在那里擺弄這些物什。 紙?嗯?紙也不長這樣啊。 在先秦時期,紙只是縑帛的別名,而并非先秦就沒有紙這個概念。 那銅板又是干什么的? 寫秦律? 也沒帶筆啊…… 眾人看了半天也沒找到毛筆。 趙泗都印了好幾次了,更別提在籌備時期又重新練習了好幾遍。 現在也算得上是駕輕就熟,這次刊印用的是白紙。 畢竟是朝議么,除了實用性以外也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一點。 銅板印上,取下之后,群臣發出驚呼。 只見密密麻麻的字跡已經在這一印一掀之間,躍然紙上。 百官不是傻子,雕版印刷的原理也很簡單,和印章一個原理,群臣驚詫的是居然可以做到如此便捷。 這密密麻麻一大張紙得多少字? 起碼不得有個幾百字?這光是在竹簡上謄抄下來,通常都要耗費小半個時辰了。 而如今,只需要片刻! 群臣還在驚詫,趙泗還在印刷。 除去籌備工作,從開始印刷,到印刷出來一部秦律,也就十分鐘上下,這個時間還會隨著熟練度而繼續降低。 印刷結束以后,等待墨跡干了,趙泗拿出裁刀,親自將其規規整整的裁成一頁一頁。 爾后匠人又用編線為其鉆洞固定成冊。 束緊之后,一冊紙質秦律,赫然在這個時代誕生。 “陛下,成了!” 趙泗高舉秦律,心中竟然莫名有些感慨。 這可是這個時代第一本真正意義的紙質書籍啊,要是能夠留存后世,那就是無價之寶??! 這種東西,在自己手上誕生了! 歷史的榮譽感撲面而來,放眼后世,這就是文明發展的里程碑。 趙高接過書冊傳閱群臣! 李斯雖然看過了,但是作為百官之首,流程還是要走一下的。 爾后以李斯為首向下傳閱。 “頃刻之間印刷出來一部秦律,字跡居然還如此清晰?”馮劫為之感慨。 而創作了隸書,被始皇帝當作下一任重臣培養的程邈也發出贊嘆。 “此法大善,往常一部秦律,卻需合抱,得有數十斤重,而今只剩手中一冊!” 群臣關注的點無外乎就是清晰度和重量和印刷速度,人工謄抄的竹簡簡直被完全吊打。 叔孫通已經看過了,這會還沉浸在感慨當中,孔子是講究有教無類的,儒家在這個時代也算是最接地氣的學問了,叔孫通真的想了很多很多。 這種科技改革帶來的震撼不是一時半會。 假我為三公,必使其推廣天下……想著想著,叔孫通忽然意識到了什么趕忙出列。 “恭喜陛下,有此等利器,陛下文治之功,遠勝前人,亙古未有!” 叔孫通是懂變通的,儒家從戰國到秦朝建立學說越來越旺盛,淳于越就屬于有點飄了……自尋死路。 淳于越的死不重要,重要的是淳于越的斗爭輸的一塌糊涂。 也正因為如此,叔孫通才意識到儒家想要真正意義的成為顯學,需要什么。 百官算是被叔孫通搶了個先。 叔孫通說的雖然有點夸張,但是認真想想,這又是事實,貨真價實的功勞,有什么不能夸的? 有好阿諛奉承者,比叔孫通說的都離譜,開口就是文章錦繡,把始皇帝說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甚至恨不得當場為始皇帝賦詩一首。 而不好阿諛奉承的,也都客觀的評價了這兩件東西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