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當在他的授意之下,蒙毅公正地給出了趙高確實該判死刑的結論之后,哪怕出于對對方才能的需要,嬴政罕見地赦免了趙高的死罪。后者也已然從前途光明,有望成為外朝高官的存在,淪為了嬴政心里一把合宜的刀。 而刀,是可以被舍棄,可以被毀滅的。 在他死后,正常登基的本該是扶蘇,而他必然會繼續重用向來和他關系和睦融洽、但與趙高有生死之仇的蒙氏一族。 甚至出于秦國連著幾代君主,甫一上臺就將先君的得力臂膀出賣以平息改革帶來的政治動蕩的“優良傳統”,在趙高眼中,恐怕即便扶蘇向來表現得足夠寬仁,但順手犧牲一個他本來就頗為不喜的爛人,應該也不是那么艱難的抉擇。 所以趙高會在他死后鋌而走險,把對他堪稱精神依賴的胡亥扶上秦皇之位以換取自己的身家性命乃至榮華富貴。饒是嬴政痛恨他們二人禍害大秦,都不得不承認有跡可循,可以理解。 但、李斯是為什么呢? 始皇帝一動不動地端坐在原地。他將目光落回到面前的丞相,在時隔多年之后,對著這位親密合作了很久很久,甚至可以被稱呼為知己的近臣,露出了審視的目光。 他是帝國飽受皇帝信任與重用的左丞相,作為一個沒有親身上過戰場掙來軍功的文臣,他在大秦的軍功授爵體系下依舊得到了最高級別徹侯的尊榮。 嬴政讓他的兒子娶自己的女兒為妻,讓他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為媳。這份比之親近寵信,更多滿是維護之情的待遇,哪怕是秦國前幾代的重臣如商君張儀都不能相比——因為嬴政確信,扶蘇哪怕真動了賣先帝之臣以平民怨的心思,以他的性格,也不會干出殺害宗親的舉措來。所以必然能夠保全李斯的血脈,不受大秦“優良傳統”的殘害。 李斯比嬴政年長了二十歲多,在這個平均年齡太過短暫的年代,他們甚至可以成為兩代人。 于是在后世人揭穿事實之前,不論是李斯還是嬴政,他們從沒考慮過有嬴政先走一步,反將年長的臣子留下的情況,更沒想過李斯摻和篡位的可能。于是就連嬴政的維護,所構想的都是保全李斯血脈,不讓對方死后族滅的情況。 但、嬴政反駁自己內心朦朧生出的一個不忍:哪怕李斯活過了他,他也沒理由一定要棄扶蘇而立胡亥。害怕自己身死的借口,不足以在嬴政這里洗脫他的罪名。 親近之人的背叛向來更為人不齒:嬴政自認對李斯投入的感情遠比趙高來得真摯,所以李斯的參與在他眼中比趙高更加可恨。 但也正因為他對李斯的政治生涯已然精心保護了太久,哪怕怒火在他的胸口沸騰,始皇帝還是只克制地等待著解答,不甘將多年的心血投入一朝全然廢棄,如對待趙高一般將李斯斬首示眾。 ——但天幕永遠不按著他們所設想的步調走。 仿佛對李斯結局的難以理解不過隨口一提的插曲,它的話題依舊落在始皇帝的制度先進上。 【要理解始皇這種制度的牛逼之處,我們可以把目光橫向放寬一點,去看看西方。比如那顆常被譽為和東方華夏文明交相輝映的明珠,羅馬。 漢朝人因為羅馬的強大和風范,“有類中國”,便將它從普通的外夷中單拎出來,認可了它作為文明和自己可以相對平等的地位,于是給予了它“大秦”的稱呼,用以表彰它和自己很像?!?/br> “噗哈哈——!” 劉徹一下子沒忍住,直接破功笑了出來。 作為勝利者漢朝的君主,孝武皇帝對后世人關于李斯結局的嘆息表示心態良好,絲毫沒有破防老秦人類似的心理負擔,于是在聽見這段滿顯漢朝狂傲姿態的調笑時,他的痛快也是直白爽朗的。 等到劉徹順手抹去他眼角因為狂笑溢出的鹽水,志得意滿的孝武皇帝臉上的滿意沒有任何的損耗:就是如此的狂妄又能如何呢?就周邊這些存在,難道他們說的不是事實? 當曾經囂張一時的匈奴也為皇帝擊潰,僅此一方土地,又有何誰能與漢朝這輪皓月爭光? 于是很自然的,他對那個“大秦”——羅馬,也生出了不小的好奇,和一定的好感。 竟然能被后世人稱呼為,和他們華夏“東西交相輝映的明珠”? 有點意思。 劉徹笑意盈盈。 如果他的記憶力還沒衰弱到聽過就忘的地步,那么他記得那位被認為比之始皇帝影響力還更大一步的“君士坦丁大帝”,可是被稱呼為東羅的吧?就跟他們兩漢有西有東一樣,那東羅,應該也是羅馬的一個時期吧? 比起聽后世人為他剖析秦亡原因,他果然還是想聽點新鮮玩意啊…… 【但這個“大秦”和秦朝在制度成熟度上相比呢? ——啊這,那就有點尷尬了?!?/br> 劉徹:? 不是,后世人你什么意思? 說好的旗鼓相當的存在呢?怎么聽你這意思,這“大秦”摻水分???! — 嬴稷那因為李斯的事生出的火氣,此刻終于找到了一個出口:“那當然了!” 老秦人不服輸的倔強當場上頭:他們家政兒就是這么厲害怎么了,有誰不服嗎! 震怒.jpg 【用暴言一點的話說就是,在古羅馬共和國、帝國、乃至于拜占庭前夕時期,羅馬的強大基本上和他的制度都沒有什么不可分割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