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畢竟蘇軾是個文人啊,章惇聽了他的想法都忍不住想為他嘆口氣的,不適合做官,太理想主義的文人啊——老朋友了,他由著對方一回算得了什么呢? 然后,在蔡確反抗無效被貶的同月,還處在痛失戰友的痛苦之中的章惇,聽見了初任右司諫的蘇轍上了一封奏折。 ——《乞罷章惇知樞密院狀》。 章惇此人在廢除免役法的問題上居心叵測,“巧加智數,力欲破壞”。 理當“無使惇得行巧智,以害國事”。 對,蘇軾是個文人,是個理想主義的,不適合當官的文人。 可蘇轍是個政治家啊。 是個保守派中堅力量的政治家?!?! 第126章 蘇軾愣住了。 年輕的,還沒經歷過宦海浮沉,因為出眾的才華為文壇前輩所愛重,哪怕陸續經歷了母喪父喪的打擊,對于自己仕途的未來尚且保存著一分最初的天真的蘇軾,第一次被現實揭開了他眼前那層薄紗,將官場的冰冷與殘酷赤/裸裸地展現在他的面前。 用他血脈相連,相依為命的弟弟,和他真誠相交,惺惺相惜的朋友,做了沖突最血淋淋的案例。 他的手忍不住微微顫抖起來,在蘇轍和章惇兩個當事人,默契地不曾對視,反而朝他投來的目光中,怔然著。 事情怎么突然之間,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呢? 蘇軾茫然無措,被提前了幾十年爆發出來的沖突,此刻被交付到了這個沒有被時光和歲月打磨掉身上青澀的青年人手上,于是換來的,是比幾十年后的他自己還要更為痛苦的掙扎。 是,也許提前了幾十年,沒有那什么烏臺詩案的危難援手,蘇軾和章惇之間的感情,還沒能深切到原來的深度,他也許可以比未來的自己,更痛快地站在弟弟的那邊。 ——但是他是蘇軾啊。 是那個真性情的,始終對世界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也許有時會洋洋得意口出狂言,說一些很明顯是在吹牛的暴論,也許有時會意氣輕狂指點江山,干出一些以文人價值評判天下的錯事。但到了最后,滿世塵埃終究不能玷污他理想和心性純粹——赤誠到可愛的蘇軾啊。 你讓他如何,在朋友和兄弟之間,那么果決地做出抉擇呢? 蘇軾眨著眼。 隔著時間長河,冥冥之中他和多年后的自己達成了情感上的一種共鳴。那是左右為難,被世事和政治漩渦裹挾著的掙扎、無奈、和痛苦。 他突然就想起來后世人之前的話,被百官齊心協力仕途否決的,批判的,因為顛覆著在場官員共同利益,而被斥責為妖邪蠱惑人心的言論。 ——對啊,文人,為什么不可以只是當個文人呢? 他和章惇之間的交情,為什么一定要摻雜著黨爭的沖突,為什么一定要舍棄一方而附和另一方呢? 【我們不知道蘇軾在知道自己弟弟給了自己好友政治上的致命一擊的時候,心里應該是怎么一種想法。 是驚愕嗎?是不解嗎?是痛惜嗎? 我們從利益毫不相關的后世人的視角,當然可以想見蘇軾那樣一個人,在一母同胞的弟弟和患難與共的好友之間的掙扎,看見他在元佑年間屢次請求外放的痛苦內心。 他沒辦法做出選擇,于是他只能閉嘴,在日益偏執的□□中,尋求著一條逃避的路徑。 但在章惇的眼中,蘇軾最后還是沒有為他辯解上哪怕一句,默認了自己弟弟對他的指責,無聲認同了他應該被貶謫放逐的命運。 ——對于章惇來說,這就是背叛。 蘇轍上書五天后,章惇被貶汝州?!?/br> 蘇轍看著兄長臉上那陌生的茫然和掙扎,默然垂下了眼。 他從很早的時候,就認清了兄長和自己的不同。 同樣是科舉考試,蘇軾是因為蓬勃的才氣而為歐陽修賞識,天授的才華只要稍微拂去美玉上的塵埃,自可光芒萬丈,引來眾人目光。 而蘇轍雖然同樣名列前茅,但是科舉自定制以來二年一設,五甲之位聽上去好聽,在官場之人眼中不過浮生一粟,等閑視之。 他沒有蘇軾那樣天生的、外放的、奪目的耀眼的資質,于是中第后,他自己沉默著給時任樞密院太尉的韓琦寫了一篇干謁之作。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br> 這是實話,作為文壇盟主的歐陽修,哪怕他實際上身材算不上高大,甚至還有點近視和齙牙,但在作為學子,仰慕其文名的蘇轍眼里,秀偉二字稱贊的是他灑脫的氣質。其后的篇幅,更是親眼目睹后,一時的心向往之。 天下文章聚乎此也——在這個時代,除了歐陽修的身邊,還能有誰配得上這樣的贊譽呢! 而這樣的文壇魁首,一眼相中了蘇軾。 當天才陰影中的人物,對心性而言確實是一種強烈的磨礪。 蘇轍有時也挺佩服自己,畢竟多年相處下來,旁觀過不少在蘇軾面前自慚形穢,而他捫心自問,壓根沒想過嫉妒親哥這種事情。 畢竟他們從一開始就走在的是不同的道路上——蘇軾想做的是歐陽修,是以才氣冠名一個時代的存在。 而蘇轍向往韓琦。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