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就因為其職責的重要性,不少掌書記還和節度使接近同吃同睡,是要和節度使家里人見面的“入幕之賓”。 至今杜太后見了趙普還喊的是趙書記呢。 趙匡胤&趙光義:雖然則平有的時候確實沒干什么好事,但是他已經夠能干了……(無辜) 大臣:……呸。 就有熟悉當年趙匡胤時期朝堂的大臣,小聲和身邊人抱怨起來:“太/祖皇帝曾經對那位稱贊過前樞密直學士馮瓚是當世罕有的奇材,想要重用對方?!?/br> 被抓住抱怨的官員對此倒不熟悉,渴望吃瓜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來,無聲催促著故事的后續。 那老大人也就冷哼一聲:“那位可不就嫉妒了?” “馮瓚最后是被流放到沙門島的?!?/br> 他意味深長留下這樣一句話,轉過身正對上趙普帶著狠意的目光,頗為無辜地露出茫然之色來,好像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被宰相看上一樣。 笑死,仕途本來也就這樣了。趙普多聰明的人啊,能踩著趙家兄弟的底線擠兌對家的存在,哪里會冒著讓趙光義跟他翻舊賬的風險針對他。 擺了,不如吃瓜。 【除了他以外,被稱為宋朝賢相的王旦,辦事依照的都是祖宗之法,面對真宗搞得天書封禪這樣的荒謬事也沒能大膽勸諫?!?/br> 這就尷尬了。 趙禎默默地揣起了手。 王旦是被他塞進去給爹配享廟廷的。 底下的大臣也看出了皇帝的尷尬,試圖給王文正公挽一下尊。 “封禪之前契丹突然奏請每年另外給予錢幣,是王公提出以微小之物輕視對方,將歲幣中的各種物資各借三萬給契丹,并且曉諭在第二年歲給額內扣除,讓契丹感到慚愧的?!?/br> “第二年又大度地免除了契丹去歲曾經借走的六萬金幣,仍然按照常數給予,體現了我們大宋的大國風范……” 說、說不下去了——! 本來努力挽尊的臣子扭曲著一張臉,掩面無言繼續。 他原本還想進一步闡發說這是大國仁義之風,然而后世人那句大慫簡直有毒吧! 怎么,怎么越說…… 越說越感覺,這樣做就是很慫呢…… 另一個人試圖接力:“西夏李德明當年來書,明著說百姓饑荒,求取糧食一百萬斛。其實是惡意勒索,違背了剛剛締結好的盟約。百官都請求下詔書斥責對方,是王公請求敕令官吏備辦粟米一百萬斛于京師,命李德明來取。對方接到詔書后因此慚愧下拜!” 這個例子就比上一個好多了,最起碼前面說不下去的宋臣大聲支持了起來——盡管他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言亂語些什么。 “此乃不戰而屈人之兵,有宰相胸襟啊?!?/br> 額,暗地里威脅對方要是能耐就自己攻進京城來取,應該算不戰而屈人之兵吧。 【同為真宗宰輔的李沆,有圣相的美譽,被史書稱贊其“正大光明”,王夫之更是評價他為“宋一代柱石之臣”?!?/br> 趙禎:…… 這位也是他給他爹配享的。 但是這位挽尊起來,對于宋朝大臣來說,就比王旦輕松多了。 “當初正是李文靖公有真知灼見,先見之明。對王公說一定要讓真宗皇帝多見識四方苦難,不要耽于太平之景,更不可與敵國講和,否則會有動土木、興甲兵,向宗祠求福等事發生?!?/br> “可惜王公沒聽李公之言啊,否則焉會有澶淵之事,更怎可能有天書封禪之事……” 雖然說的是先帝的壞話,這些大臣表現得卻都很從容: 今上脾氣是真的挺好的,甚至能夠做到唾面自干的地步。在他面前說一說先帝確實干過的破事,也不會怎么樣的。 事實也正是如此,趙禎只能咳嗽了幾聲,算是平息朝堂。 【結果堅持以清靜無為治國,沉默得被稱為“無口葫蘆”,對事情不置可否?!?/br> 宋人:…… 啊這,這……! 第114章 趙匡胤都被這前后的反轉刺激地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作答。 這……好像確實有點,不太對頭的意思了吧? — 趙煦:感情他們比較喜歡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從小見證的是兩黨官員黨爭局面,聽聞的是新黨舊黨之間矛盾重重的哲宗皇帝沉默了。 他雖然博覽群書,然而到底沒什么興趣去看本朝官員私人的八卦。對于皇帝來說,官員留下的政績和能力,也遠比別的評價來得重要。 于是這也是他第一次發現宋初官員的奇妙特性。 “從不愛找事到什么事情都能跟皇帝掰扯頂撞幾句……” 他神色頗為復雜。 他們到底是經歷了什么???仁宗皇帝的好脾氣嗎?! 【這樣的“無為”風氣,因為和道教這一宗教組織相結合,對于思想界的影響也就比之前面信奉黃老之術的朝代來的更大。 再加上宋代前期官員大多經歷過五代戰亂,很多人也就因此秉持了動蕩中只想保全個人富貴,不思進取與天下眾人的獨善其身的觀念,朝堂上的風氣也就更為保守,趨向因循茍且?!?/br> 宋初官員們很難不老臉一紅。 被人公然揭穿自己貪圖富貴的小心思,總是讓這些讀過圣賢書,口頭上還記得道德仁義禮義廉恥的文人有些窘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