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第113章 【然而,就像我們前邊吐槽過的那樣,宋朝的解決方案,很大程度上矯枉過正。為了解決唐末五代的問題,而給自己創造出了新的問題。 也就是王安石,或者說,宋朝代代變法派們想要針對的三冗兩積現象?!?/br> 趙頊默然。 為了壓制地方,使得地方的流民、災民甚至賊寇不至于形成一股強大的反抗中央的勢力,所以把他們都招攬進軍隊。這就成了冗兵。 養著那樣一支龐大的軍隊,還要記得厚待賞賜百官,要給遼夏交納歲幣歲賜,于是冗費也就跟著出現。 擴大科舉的錄取人數,一旦考中進士就立即被允許做官,尤其是殿試還不允許刨除學子,對恩蔭入仕的官員也頗為寬容,這樣林林總總匯聚起來,變成了冗官。 ——他的臉上沉默著,露出一抹苦笑。 這么看來,他們大宋之所以沒能成為一個大一統政權,其實是因為本質上,他們并沒有完全把那幾個趨勢解決掉吧。 正相反,為了趙家帝位的穩定。他們更有意放縱了黨爭——只有被他們唯一允許強大起來的文官勢力內部都不是一條齊心,他們才能夠確保對方不會聯合起來推翻自己。 所以他們才會落到這個地步??! 趙頊伸手按住了自己的額角,平復著自己有些急促的呼吸,靜靜等待著那陣突然的眩暈感消失。 他們之所以要變法,本質是在為當初沒能徹底解決的問題還債。 【然而變法從來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放在大慫那樣一個特殊且復雜的環境下,更是困難程度翻倍。 首先,宋初的思想大環境對于變法思想的生根并不友好?!?/br> 趙匡胤:? 喘著粗氣,將自己搖搖欲墜的理智從一瞬間破防的恐慌中拔了出來,宋朝的開辟者抬起頭,對著后世人這番言辭瞇起了眼。 這話說得,十有八九得和他沾上干系了。 【我們都知道在宋的前面是五代十國,一個北方文化因為多年胡化影響產生斷層的時代。 南方雖然相對穩定,政策延續,并且由于統治者注意保境安民,輕徭薄賦,興修水利,勸課農桑,再加上北方精英移至蜀等地的原因,經濟文化比之北方都更為發達。 奈何趙匡胤是北人啊,他天然屁股就坐在北人那邊,南方政權培養出來的文人官員有不少曾經都和他站在敵對立場上。 這些人用倒不是不能用,但是他總得保證自己的利益集團吃飽了再說,不能一下子就全盤讓南人官員占據高位了。 這就導致宋初的時候,朝堂上最流行的學說是什么呢? ——戰亂殘局之后朝代們的最愛,道家黃老之術?!?/br> “要不然呢?” 趙匡胤琢磨了一下,還是覺得自己這樣做沒什么毛病。 畢竟,后世人自己都承認那黃老之術最適合應對戰亂后的殘局了不是? 大家都沒錢折騰啊,那不捏著鼻子說自己無為而治比較好聽嘛。 等到前面幾代人茍過來了,再來個有作為的皇帝開始搞事情。這是基本套路???漢朝不就走得這個路子。 ……就算命不好沒抽出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那也跟他沒關系。 #甩鍋,是趙宋皇帝的基礎技能# 【比如說大家都聽說過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br> 趙普:? 站在趙光義下首最前排位置上,已經跟對方“同流合污”的宰相悄悄皺起了眉,一種不太妙的預感籠罩了全身。 他什么時候說過這樣的話了?他從小學習熟悉的都是吏事庶務,治國的時候根本不靠儒家那幾卷經書好嗎? 也就是等國家統一后,那些文人士子又端起來了,暗地里說他不學無術,他才不得不勉強把《論語》撿起來裝裝樣子——誰家用《論語》治國??! 不學無術怎么你了?霍光都還不學無術呢礙著他當權臣了嗎? 趙光義看見他臉色不好,一個安撫堅定的眼神就丟了過去: 沒事,大家都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不會被后世謠言欺騙的! 趙普:。 他低下了頭,嘴角卻忍不住狠狠抽搐了一下。 大家都知道他不讀書這話說出來也不好聽??! 【他當宰相的時候就不理會跟他提意見的人,就在政事堂設兩個建議缸,等那些意見把缸填滿了,他就一把火給燒了。 多管事是不可能多管事的,小心眼是真的,國家不能多管你們提出的破事也是真的!】 趙匡胤:啊這…… 趙光義:…… 要不說是親生的兄弟兩呢,趙家兄弟在不同的時空中都默契地挪開了視線。尤其是趙光義,更是自然地讓開了下面一些臣子含著怨念的眼神。 那什么,則平畢竟跟了他們那么多年嘛…… 當年趙匡胤還只是個禁軍將領的時候,身為判官的趙普就開始幫著照顧他們親爹日夜侍奉藥餌了。再等到后面趙匡胤當節度使的時候,趙普更是他一手選中的掌書記。 掌書記這個職位在五代是什么概念? 老板的貼心機要秘書,土皇帝的實質宰相,高級幕僚中最為非心腹不可擔任的存在,負責起草文書詔書如果發生了什么事情一定要抓緊一起跑,丟了誰都不能丟了他,虧待了誰都不能虧待了他的大寶貝(中性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