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可是她最后卻能夠和自己的仇人周旋拉扯,乃至于最后親手雪恥。 這就足夠讓劉備對她的手腕與心性生出幾分感慨了。 【所以,哪怕是吳夫人,作為孫權的生母,她對于二兒子的才能都不能全然的肯定,會招來張昭和董襲,細細詢問兒子能否承擔起家業的重任。 盡管董襲給出了“萬無所憂”的答復,但他所保證的前提,說了地利,說了人和,從孫策講到張昭乃至于他自己,卻都沒敢跟吳夫人說上一句孫權如何如何。 這本身就足以證明孫權處境的窘迫,也就更能清楚周瑜當時帶兵而回,率先對孫權執臣禮的魄力甚至于狂氣。 他在挽留魯肅的時候曾經援引馬援的話,說“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br> 劉秀一愣。 那句話是當初馬援對著他而說的,如今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再聽一遍,恍惚的同時,他心中的感慨倒依舊不減。 更因為說這話之時,曾經作為馬援舊主的隗囂現在已然成為過往,原本身為客卿的馬援也早就侍奉在漢朝的旗幟之下。 時過境遷,再回首去看馬援那句話,劉秀倒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觸。 這么想著,他便順勢回想起對方的功績,心中又多了幾分柔和。 唔,不過對方曾經是不是跟隗囂說過,他喜好儒術不好飲酒所以不如高祖來著? 眨了眨眼,劉秀含笑著瞥了一眼手邊原先被他拂倒的酒杯,心里閃現出一點戲謔的情緒。 下次要不把馬援喊過來一起喝場酒?他只是不喜歡喝醉失神,偶爾品一品佳釀又不是不行。 到時候對方臉上會是種什么樣的表情呢? 盡管對于高祖尚且保有著子孫對祖先基本的尊重,劉秀也會自謙甚至真誠認為自己(有一些地方)不如劉邦。 畢竟光是能從身邊人中把漢初三杰扒拉出來的本事,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得來的。劉秀也自認做不到對方那般知(mei)錯(lian)就(mei)改(pi)。 但是喜好經術,禮賢下士,不喜飲酒有自持這一點——竟然會因此被評價為不如高祖? 聯想到高祖混不吝的作風,他心里不敢茍同地小嘖了一聲: 馬援在這點上甚至還不如隗囂說的合他心意。 頗有高祖之風的他的兄長在亂世之中失敗了,而精通儒術的他自己卻最終成功奪得了天下。 這早就證明,這天下已然不再是游俠的時代了。 儒吏結合,以柔道治天下,方才是世間大勢。 所以下次要不要嚇嚇他?表面春風和煦的光武皇帝眼眸微彎,眼神中透出點興致勃勃的玩味。 —馬·什么都不知道·援:阿——嚏! 【這當然是他為了勸說魯肅留下追隨孫權的話術,但又何嘗不暗藏著些許周瑜本人的肺腑之言? 孫策是個好主公嗎? 當然是。不論是虞翻還是張昭對他的念念不忘,本身就足夠說明了很多。 周瑜在他的手下也決不能說上一句混得不好:他和孫策少年相交,“有總角之好,骨rou之分”,“給鼓吹,為治館舍,贈賜莫與為比”,甚至娶了同一對姐妹花。 考慮到兩人當年迎接送兵的交情,周瑜甚至也算得上是江東基業的開創者之一,是孫策發家史的重要一員。 可是他想要的從來不僅僅于此,他的志向,他的眼界,他的野心從來望向的是更遠更高的存在。 孫策是很好,但是他已經有張纮為他謀劃出了桓文霸業,有張昭為他策劃文武諸事,有虞翻為他宣揚名聲,他身邊已經有太多人擠占了核心的位置了。 所以他在沉默。 我們看史書的時候,會很明顯發現,他在此時沉默得可怕,只安靜得打他的仗,聽著應和著孫策和他的笑言親近,卻沒一句直接的回應?!?/br> 孫權:? 他一時語塞,竟不知該如何開口: 不是,倒也沒后世人你說的這種程度…… 周瑜也是啞然,隨后失笑中搖了搖頭。 “瑜還不至于表現出如此的郁郁寡歡?!?/br> 他很鎮定地如是回復,眼眸中含著自信的笑意。 他確實會為自己當時在袁術手底下的蹉跎而感到惋惜,卻從來不會因此而感嘆自己的來遲。 說到底,他還足夠年輕。他和孫策的關系又不疏遠甚至稱得上親近,而他的才華也自信足夠耀眼到能夠為人所見。 那么他又何必陰郁?他難道會覺得自己等不到出頭之日嗎? 然后他看了一眼孫權,臉上的笑意卻更深一分。 當然,孫權的器重也為他減少了太多的煩擾了。 這是他自己把握住的,最好的時機。 【我們講三國的時候,往往會提到一個詞用以夸贊那些驚才絕艷的謀士們: ——王佐之才。 能夠輔佐主公走上王業之路的頂尖的人才。 它最早說的是荀彧,可是擴展開去,曹cao還有郭嘉,劉備有諸葛亮,甚至再往外散發出去,單純考慮這個謀士是否可以給他的主公提出一條稱王稱霸的路線,那么還有很多很多的人。 周瑜當然是這樣的王佐之才,所以他需要一個可以聽取他王業圖謀的主君,需要一個他可以為之輔佐謀取天下霸業的帝王之材。 孫策其實本可以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