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他也就口頭上這么罵罵得了……之后還不是和張昭要捏著鼻子湊合著繼續相處下去。 【但是他們每一次的沖突,結局是什么呢? 是孫權會因為張昭提到兄長和母親的遺命,就忘記了所有的怒火,把刀一扔,兩個懷念舊日時光的人相對而坐,哭得嚎啕。 是孫權在張昭的門口站了很久,最后張昭的兒子們把他架起來送到孫權的車架上,孫權把他載著回宮,對著他深切反省完之后張昭就忍不住心軟,最后選擇重新上朝。 ——說白了,張昭對于孫權,不管是哪一方都不認為他只是個單純的臣子。 吳中甚至把他喊作“仲父”——考慮到孫權幼年喪父,孫策對他相當于長兄如父,張昭這個托孤地位,確實和諸葛亮之于劉禪差不離多少。 對于孫權來說,張昭保守、耿介,忠誠于他完全是因為他哥,說話又耿直地一點也不好聽,老在各種戰略上和他唱反調,心心念念都是孫策當初那句“緩步西歸”,因此在赤壁這種大事上面都堅決選擇投降。 他當然不是孫權喜歡的那種臣子,一般當皇帝的也不會喜歡這種類型的臣子。 可是他代表著孫策對他的擔憂與關懷,代表著吳夫人對他的憐愛和憂慮,象征著孫權所眷戀的一切往日時光,在周瑜魯肅等人逝世之后,更顯得尤為珍貴?!?/br>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在2023-07-0321:50:29~2023-07-0422:02:20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雪落霜如玉15瓶;小趣不成10瓶;秋思如晦5瓶;旺仔牛奶3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97章 后世人的語氣罕見的柔和,沒有什么戲謔的口吻,它只平靜地說完這樣一段話,隨后話音頓了頓,留出了一片沉默的余地。 這是天幕對他有意抱有的幾分寬和呢?還是無意之間,后世人單純的因緣巧合呢? 孫權不知道,但他在這份正好的停頓中放任自己的思緒游離了一會,不管事實到底如何,他此刻卻確實不想再多說些什么了。 只有平靜,天幕和周瑜共同為他留下了一片寂靜,任由他在默然的悵惘中整理心神。 過了一會,光幕才繼續開口。 【而這樣一個身份地位的人物,說句老實話,在一開始對于孫權的認可也是相當稀薄的。 或者說,在孫策突然去世之后,對于驟然再度失去主心骨的江東眾人而言,不管真正上位的是孫權還是孫翊,心里其實都會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憂慮。 畢竟孫堅當年猝然離世,家業尚且實際是由跟著他一起打天下,年齡甚至都差不了多少的侄子所代管,血雨腥風中的經驗并不少缺。 而待孫策長成后再接手,因著孫堅留下的基礎,他最大的考慮也只不過是軍隊上的事情。 可是現在孫家的家業壯大到牽扯進政治,緊要關頭,最能扛事的兩個人也不過十八和十六歲的年紀。 誰能不擔憂呢?】 劉備皺眉。 他在后世人的言辭中已然反復聽見了孫翊的出場,然而細細想來,他實在還是沒辦法在腦海中搜刮出對方更多的印象。 哪怕是赤壁兩家聯合之時,他也不曾在江東的麾下聽聞過這樣一個名字——孫翊既然被稱為有孫策之風,若是活著,孫權不可能放著好好一個能打仗的弟弟不用的。 至于兩人之間是否存在著什么,因為孫策的位置留下的齟齬? 劉備壓根沒考慮過這個聽起來就有點荒謬的念頭:孫權是心狠但不是傻子,更不是瘋子,最起碼現在年輕的時候絕對不是。 在他根基不穩的時候,他最緊要的事情難道是急急忙忙去打壓他當時年僅十六的胞弟嗎? 面對著旁支、屬下這些相對而言的外人的心思浮動,要是他先將刀刃對準了自己人,鬧出一場兄弟鬩墻來,這對他穩住江東,最重要的是保住他們一脈的領導地位又有什么好處呢? 所以孫翊…… 他看向旁邊的諸葛亮,低聲詢問:“孫叔弼是什么時候逝世的?” 又或者他應該再問一句對方的死因,可是劉備相信諸葛亮能夠明白他的言下之意。 他當然是正確的,與他君臣相知的謀士只低頭稍一沉吟,就給出他想要知道的答案。 “建安八年,吳主因舅逝命其以偏將軍領丹楊太守,次年為麾下所殺?!?/br> “首謀意欲獻城曹魏而為叛,其妻表面隱忍,假意服從,而實際私下謀劃起事為之復仇,以頭顱祭祀墓前?!?/br> 說完,他想了想,再為劉備補充了一段,解釋一番孫權為何在風波中消失了蹤影。 “吳主時伐黃祖?!?/br> 所以內部才會給了有心人可乘之機,所以連丹楊這個先后讓自己血緣關系最為親近的幾人前去執掌的地方,都有人意欲反叛,殺害了他的血親。 劉備恍然,他倒當然不會為了孫翊的離世而感到惋惜,也不會因此生出幾分慶幸。平靜地滿足了自己求知欲的主公重新坐正了身,只對那位孫叔弼的妻子多了幾分敬意。 諸葛亮沒把話說得太明白,但是他在這亂世見過了太多,自然能夠猜到她當時的困境。 失去了丈夫的美貌寡婦,面對著野心勃勃的殺夫兇手,所能有的下場又有多少呢?可能遭到的侮辱,又會有多么殘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