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這種彎彎繞繞的名義問題,最適合的人選就該是那群儒生。 劉邦:等結束了去找一下叔孫通吧,剛好他也正忙活著這些儀式上的事情。 不用白不用,他相信對方也會很高興得到了宣揚學術道統的機會。 反正等到諸子百家其余的學派接到他不久前下的求賢詔而聚集過來的時候,劉邦在心里暗搓搓地想著,就算他原本沒那么殷切,都會因為競爭而打起精神來的。 【我們拿三國,孫權的名分問題來舉個例子。 當初曹丕稱帝,孫權選擇上書稱臣。正統性得到認可的曹丕大喜,在還沒給宗室封王之前就給他送上了吳王的封號。 很多人因此嘲諷他,說他是大魏吳王,覺得老恥辱了,人家蜀漢就不會像你這樣丟人! ——救命,東吳的政權正統性能跟蜀漢比嗎? 劉備作為漢室宗親,他的身份是曾經受到來自皇帝認可的。在當時環境下,且不說蜀漢因此和曹魏存在著天然的立場上的對立,即漢賊不兩立這個問題。 蜀漢政權本身,他因此就存在正統性宣稱??! 你曹魏雖然有著禪讓法統的大義在手,可我蜀漢正宗大漢血脈,你能否認嗎? 就算你強行否認我也無所謂的,反正我對內是有足夠的理由可以區分上下君臣關系了。 所以曹魏和蜀漢,他們之間的正統性,法統,乃至于君臣上下關系都不需要憂慮的。 可孫權不一樣,東吳是三國政權里面可以說起點最低,完全白手起家的類型。 所有拿大魏吳王去羞辱孫權的人真的可以麻煩看一下《三國志·魏書卷十四》,看劉曄是怎么作為當事人努力勸諫已經有點上頭的曹丕別給孫權封吳王的。 當曹丕代漢的時候,孫權身上還是個漢朝南昌侯的爵位,正經的官職完全和手下人拉不開差距,用劉曄原話直白說就是“官輕勢卑”。 給孫權封王那才簡直是在資敵,是在幫東吳確立上下君臣的名分,使得孫權從此就擁有了足夠合適的身份統帥江東諸郡,確立君臣之義,統合吳國百姓之心啊。 這就是名分問題的重要性。 所以孫權向曹丕稱臣以換取吳王名號羞恥嗎? 他簡直賺飛好嗎,完全是趁著曹丕剛剛稱帝,心情好,甚至還被孫權這個一直以來耿耿于懷的外人支持了,一時頭腦發熱才賺到的大買賣!】 劉季側目。 雖然他自己國都沒建,就突然知道了它未來被篡位的消息,但因為還沒有付出,于是也就沒有多少實感的人,毫無心理負擔地接受了這一前提,并對孫權的行徑表現出了強烈的共鳴。 劉季:顏面這種東西,在實際利益面前,真的沒那么重要??! 吾輩同道中人??! 【話題扯得有點遠,我們繼續回到漢初。 劉邦那個時候有名分嗎? 有,但是很稀薄。 《史記》在叔孫通列傳中就記述了這么一件事,說劉邦登基之后,那些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臣子們,在宴會上往往會“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 對比一下前面秦朝,荊軻刺秦王的時候,下面的大臣有哪個帶了刀劍的嗎?哪里還能干出來在皇帝面前喝醉了拔劍出來的事情? 這不完全不像樣嗎? 在比如說前面張良部分提到的封侯事件。劉邦看到很多將領經常聚集在一起坐著討論事情,問張良他們在說些什么,于是得到了驚天動地的他們在謀反的回復?!?/br> “?什么謀反?誰謀反?” 感覺自己都快被這個詞搞出精神衰弱來的皇帝陛下半瞇起了眼:漢初想謀反的人是不是太多了點? 不管是真謀反還是假謀反,都未免太頻繁了一點吧! 他詭異地從后世人沒有提及的事例中,更深層次切身體會到了君臣之分不夠清晰的后果。 張良的反應遠比他淡定,想了想自己如果這么說會是為何,出口的語氣都帶著點含笑的從容。 “不是真的造反,應該是臣為了讓陛下重視,而夸大的說辭罷了?!?/br> 【當然了,實際情況是那些將領生怕劉邦不給他們封賞,于是在聚眾討論而已。 可是張良那駭人聽聞的說辭,細究背后的邏輯,都是因為所謂的君臣“忠義”尚且沒有建立起來,劉邦和屬下人很多的聯系,都是利益的驅使。 這就是他和嬴政相比第二點的弱勢】 劉邦皺起了眉。 他對于后世人拿自己和始皇帝對比,并說他有這弱勢有那劣勢的倒是沒什么意見,客觀的論述而已,有什么好較勁的? 他只是一時沒弄明白這個觀點和韓信的死又有什么關系,最起碼從后世人前面的論述看來,韓信對他倒不僅僅是利益上的糾葛。 除非——他再把前面后世人早早拋出來的觀點與此聯系起來,一瞬間恍然大悟。 然后只余無言的沉默。 【第三,也就是我們先前提到的,漢初君臣矛盾的主要問題,繼承人問題。 扶蘇雖然因為名字出處比較文雅,并且最后聽了矯詔就自殺的行為,一直被很多人認為是性格偏柔的人,但實際上他的歷史評價叫做剛毅。 敢和他親爹秦始皇公然吵起來的人,我們先不說自殺這件事的正確與否,支持郡縣還是分封是否稱得上清醒的問題。光從這個態度,他的性格就是偏向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