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劉季:所以為什么要喊我那好大孫豬豬??? 因為漢武帝的存在感實在太高,于是也或多或少猜出了他應該是個優秀到名氣很盛的子孫,劉季更加對于那個稱呼情感微妙起來。 雖然后世人喊起來的語氣還挺可愛的就是。 他一邊心里嘀咕幾句,一邊默默又記下了新的注意事項:把將軍拐回來之后要好好溝通。 聽上去他未來的大將軍雖然在政治方面有些不夠成熟,但對他的恩情還是記得很牢的。就算發生了那種劉季聽了都有點不忍直視的矛盾,在相處時間長了之后,關系竟然還能有所彌合。 劉季:那么這回早點培養一下感情,別讓他繼續在奇怪的事情上犯糊涂,不鬧那些矛盾不就行了? 對自己與人相處的能力很有信心的人對此表示小菜一碟。 可是下一秒,天幕的論述直轉而下。 【但即使如此,韓信依舊是要去死的?!?/br> 漢初眾人沉默著,他們差不多明白了整件事的邏輯,回想到前面繼承人的問題,一種莫名的悲哀油然而生。 蕭相躊躇了一會,最終還是伸出了手,把隱隱也明白了什么,于是面色有些陰沉的韓信攬住。 “沒事的?!彼林曇?,盡可能想說得溫和:“你未來不會再面對同樣的局面了?!?/br> 如果劉邦和他的關系,在最后竟然還能稱得上一句緩和。 那么會是誰動的手呢? 為什么要讓韓信去死呢? 他們心里都有了點數。但天幕還是沒先正面回復,它又習慣性繞遠了話題。 【我們后來有些人喜歡評論歷史,在秦末漢初這一段時間,有人就覺得如果讓始皇帝得到了漢初三杰,那么他們一個都不用死,尤其是韓信不用死。 啊,對,這是正確的。但是這不是能反過來貶低劉邦的理由,因為這倆人當時所面對的局勢從根本上就不一樣。 首先是能得到的功勞與聲望上限的不同。 在始皇帝手下,韓信可以干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拓土開疆,功勞肯定赫赫,但是絕對比不上在劉邦手下平天下定天下的層次。 畢竟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哪個更勝一籌,相信大家還是心底有數的?!?/br> “?” 劉邦一時沉默,懷疑自己的耳朵可能不是很好使。 怎么就要把他的漢初三杰送給始皇帝了???! 劉邦:那你還不如干脆把我一起送了。反正在座不基本上都是六國遺民嗎? 【其次,是嬴政和劉邦身份不同的問題。 嬴政雖然是始皇帝,但是他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徹底的“開國之君”,因為在秦朝之前還有秦國。而在他之前的歷任秦君,早就已經固定了自己作為“君主”的身份,和臣下之間存在明顯的地位落差。 于是對于嬴政來說,他是君,武將不管再怎么樣都是臣子,是他的屬下。 這個觀念對于秦朝上下來說都已經可以稱得上根深蒂固,沒有人會去質疑說嬴政為什么能當國君,為什么能當皇帝。 哪怕曾經生母趙姬的腦回路奇奇怪怪想要用完全沒有嬴氏血脈的異父兄弟取代他的地位,哪怕因為趙姬和呂不韋之間的關系被傳過是呂不韋兒子的謠言,但那些對于他來說不過是毛毛雨而已。 他的地位是不會被質疑與動搖的。 可是劉邦不一樣。 他最開始起義的時候,跟他一起起事的沛縣故人,雖然以他為首,但基本上是游俠風氣的兄弟相稱;后來打天下的時候,他和他的盟友們都是諸侯王的身份,名義上也分不出什么三六九等。 于是這就牽扯到一個名分的問題,君臣上下的問題。 那就是,憑什么是你劉邦當皇帝呢?】 因為劉邦的勢力最大最強,剩下非漢的勢力都對抗不了他。 所有人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這話向來不能直白地明說。那無疑是將政治的委婉性赤/裸裸地撕破,也不符合長久以來各方學術鼓吹的天子受命的論調。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天命哉?!?/br> 于是劉邦只能這么說道。極漂亮的面子話,從他的口中道來也有仿佛在論述真理的篤定與自信。 【古代政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師出有名。同時,這個名義還不能是憑空而來的,一定是要由高一層次的存在所賦予的,才能叫做正統性。 所以父死子繼,兒子是從父親手上得到名分的;小宗入大宗,大多要得到太后或者偽造個先帝的授意;新朝覆滅舊朝的開國之君,實在連禪讓的理由也找不到,那也就要找一找上天,尋一尋上帝的青睞了。 就算等到后來,有了百姓這一階層的介入,但統治者也大多不過是將其作為一種具象化的天命所在,讓百姓的認可成為天命的傾向,到底也還是天命說的變體?!?/br> “讓百姓的認可,成為天命的具象化形勢?” 苦于漢初遍地瘡痍的局勢,而無法很好完成所謂“受命”儀式的劉邦,眼前突然一亮,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種說法對于法統穩固的有益幫助。 比起搞各種符兆、祥瑞這些要耗費大氣力的cao作,百姓們過得好民心所向就證明他是正統,這在漢初的特殊環境下不更容易達成嗎? 只是他琢磨了幾下,覺得這種學術上的事情,由他們幾個門外漢來忙活,實在還是有些為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