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天予不取,必遭天譴。 【在秦國的法治社會中,無業游民毫無疑問是不被容忍的。 劉邦此刻的出路于是也就無非幾條:務農是沒有興趣的;推薦出仕需要德行和鄉里的稱譽,而他自打去當了游俠開始,就和這玩意再沒有關聯。 那就只能通過考試,出任小吏了。 秦國是個法治國家,辦事的主要依據就是法律章程。 而我們大家都知道一點:盡管法律可能會因為制定的出發點和量刑的輕重而顯得有些冷酷,但它的好處就在于對待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來說,都是一視同仁的。 而這一點放在秦的身上,就體現在于,哪怕知道六國遺民們肯定會對于自己的統治產生負面情緒,在基層官吏的選擇與任免之上,實在的老秦人依舊選擇照自己的規矩辦事——又或者是以秦地的基礎,也實在挑不出來更多的基層官吏了。 在這些六國故土,中央主要負責任命縣令和主要官僚,而屬下的官吏卻全部由本地人出任,也算是為當地人參與政權建設打開門戶了?!?/br> “后世人真的很重視法律?!?/br> 張良回想著之前在劉啟篇章被特意拎出來的rou刑改革,詢問的目光看向了負責整次律令的蕭何:“相國的次序,整理得又如何了呢?” “我打算將其大致劃分成獄律和旁律,將原本的《興》《廄》《戶》三篇集類為篇,再依據《韓子》的思想,將相近的律令進行整編……” 蕭相沉吟了一會,隨后有些無奈,苦笑著搖了搖頭:“是個大工程,一時半會整理不完。還主要是在刪繁去蕪,具體的量刑和標準,恐怕到時候得多找幾位熟悉這方面的人士來輔佐?!?/br> 若說熟悉法令,那肯定率先想到的是法家人??墒鞘捪嘞肓讼?,又否決了這個人選:“法家雖然精通,但到底是嚴苛慣了的?!?/br> 他看向劉邦:“臣覺得,到時候除了法家人士,也可以找幾位道家,甚至儒家的人士過來一同商討?!?/br> 劉邦自然聞弦歌而知雅意,痛快地就點了頭:劉啟的儒法道三家并用,此刻雖然還不能完全地推廣到上下,但在法律層面上卻可以借鑒一二。 【這些官吏的選拔,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考試:文吏考讀寫計算,劉邦其實打小學過,哪怕后來生疏了撿起來也不算困難;武吏考劍術武藝,對于他這個游俠來說更是沒有難度。 所以,大約在劉邦三十五歲那一年,他成功被任命為了泗水亭長,進入了秦朝體制內部,這段從對抗走向統治的經歷,在未來可以說對他是收益頗豐。 但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就是在這個崗位上,他結識了自己未來開國集團的一些核心成員們?!?/br> “!” 要來了! 劉季一下子正襟危坐起來,原本總是半帶著嬉笑的臉龐,此刻是全然的嚴肅。他的目光炯炯,聚精會神地注視著天幕。 蕭何一半是為了他這副模樣感到果不其然的詭異欣慰,另一半卻不乏糾結與期待交織地等待著自己的命運。 他已經不相信這其中會沒有自己了。 【在沛縣官吏中,與劉邦交往最早的當然是蕭何。我們親愛的蕭大丞相,漢初三杰中“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在內政方面做到了享譽千古的人物?!?/br> 蕭何的心落地了。 那漢初三杰確實有他的一份。 但此刻還來不及生出更多或是欣喜或是恍然的心思。因為一旁的劉季早在聽到那句評價之后就伸出了自己的魔爪,難以壓抑內心喜悅和歡欣地與他擠在了一起。 “我就知道你的能耐大著呢!這沛縣上下什么事情能不指望著你蕭大人來打理??!” “……這就有些說過頭了,你手快撒開!” 【劉邦和蕭何的關系,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楚國時代沛縣劉姓和蕭姓之間的交往,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稱得上世交。 于是在漢初三杰中,蕭何和劉邦的關系就屬于,用調侃的方式說叫竹馬竹馬?!?/br> 原本正因為談到了當年往事而面色和煦,氣氛正和睦著的劉邦和蕭相頓住了。 二人:?等一會,竹馬竹馬是什么意思? 他們聽見那個調侃的說法,以及光幕因此險惡起來的語氣,直覺就感覺到了一陣汗毛直立。 【等到后來的遼國,他們也崇拜劉邦,并且覺得蕭何是劉邦最好的左右手,于是干脆全家追星。 皇帝從此姓耶律,也就是契丹語中的劉;而要求皇后必須從幾個姓蕭的家族中選——要是實在不姓蕭,那成為皇后之后也得改姓蕭。 可以說是劉蕭搭配的最佳支持者了,我懷疑劉邦蕭何要是知道了都得眼前一黑說你們這什么毛病?!?/br> 你們真的什么毛病——! 劉季和蕭何原本擠做一團的動作僵持住了。兩個人到底沒敢對視上眼睛,慢慢地、沉默著、別開臉,撒開了手。 蕭何:也沒別的什么意思。就是單純嫌棄劉季太沉了。 — 蕭相:真沒什么別的意思,就是單純覺得這屋太擠了。 其余幾個人看著他已經退到了離劉邦最遠的地方,順帶還不忘把韓信擋在前面的姿勢:是是是,您說得都對。 畢竟老板的私事,大家懂的都懂。 情有可原,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