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原本大家以為,太子逝后,秦王為長卻行事暴烈,無人君之象。而太子長子卻可以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再加上皇帝對于懿文太子的感情,這太孫的位置差不多就該定下來了。 誰知道他老人家在剛展露過一絲苗頭之后,整體的態度卻因為當年燕王的入京朝見而發生了變化:他雖然依舊對懿文太子的遺孤們照顧有加,卻絕口不提冊封太孫之事。 相反的是,他找了各種借口把燕王留在了京城,并且安排著參與甚至領頭了一些朝政,比如說近些年來鬧得沸沸揚揚的開放海外貿易和貨幣改革,儼然一副器重之象。 再等到皇帝因為北境未平而把燕王派出去領兵打仗,卻又把燕王妃和燕王世子等人,陸續尋了個由頭也召到京城,甚至把燕王世子時常召在身邊教導幾句的時候,再遲鈍的大臣都能察覺到這其中的言下之意。 ——皇帝有意立燕王為儲君。 這個人選,說朝臣們完全不能接受倒也不可能:燕王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就算原先只知道他的武功之盛,隨著這幾年他對朝政的參與,大家也能發現這位殿下的精明能干。 但是他們糾結的點,相信也是皇帝這些年來,哪怕對燕王的培養幾乎不加遮掩,卻也不曾真正言明想要立燕王為太子的原因,就在于:燕王上頭還有秦王和晉王這兩個同母的兄長。 都說繼承要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秦晉燕三王都是嫡出貴子,身份并無高低,怎可越過秦王晉王先立燕王呢! 秦王德行有虧并且走得早,很快也就不成為了朝臣們擔憂的對象。 可是秦王死后居為最長的晉王,偏偏也是一個頗有才干的人選。又素與燕王不睦,性格驕傲,不能指望他在這種情況下很知進退地主動提出退位讓賢。 但眼下晉王也在皇帝之前薨了,燕王上頭再無兄長…… 頭腦靈活的大臣此刻已經忍不住有些感嘆:這恐怕是上天都在庇佑燕王吧! 儲位的歸屬,因此可以真正落定了。 * 朱元璋在看到奏折的時候,向來堅毅如鋼鐵般的男人,此刻也沉默了下來,感覺到的是一陣雜糅著痛苦和悲戚的復雜情緒。 他在聽完后世人的敘述之后,就定下了立朱棣為太子的決心。 可是朱樉、朱棡不死,他立朱棣就沒有合乎法理的支撐;而想要讓朱棣的繼位名正言順,就意味著他要坐視另外兩個兒子死去。 手心手背都是rou??!這讓朱元璋如何做出抉擇呢! 于是殺伐果斷的朱元璋都為之靜默猶豫許久,最后還是在朱棣的諫言之下,決定派人去看著兩個兒子的身體狀況。 他自己知道未來之后精神好了不少,再把朝政甩給老四一部分,整個人身體硬朗絕對可以再多活些時日。那這兩兒子,能多活一會還是多活一會吧! 可是秦王是被毒死的,朱元璋沒能預料到這種情況;晉王的病是多年前落下的病根,他自己卻偏偏不甚在意,老朱派過去的御醫,最后也只能得出個藥石罔效的結論來。 等到最后的結果還是按照后世人預言的那樣發生的時候,朱元璋也只能發出一聲五味雜陳的長嘆。 天命既定,寧復有他? 【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之藩北平?!?/br> 【洪武一十五年,懿文太子薨。王入朝,太/祖留之,領寶鈔海貿事,頗有建樹,是以益加信重,而朝野上下慕望王名?!?/br> 【洪武三十一年,以秦晉一王俱薨,王嫡出,最長,立為皇太子。改故藩北平為北京,始行一京制?!?/br> 【洪武三十六年,太宗踐祚?!?/br> 【語出《明史·本紀·卷五》】! 第43章 結束了……嗎? 景泰皇帝的眼睫微顫著,他在滿室的靜默之中抬起頭來,開口是極淡漠的。 “今日議事且到此吧,諸卿請退,于卿留下?!?/br> 這不是皇帝陛下往日里有商有量的寬厚態度,可是在座卻沒人覺得有什么不平:今天發生的事太過復雜了,rou眼可見將會在朝野上下掀起波濤洶涌。 于謙被留下來也在他們的意料之中,景泰就算是個性格寬和的人,也不代表他沒有脾氣,能夠忍受手底下藏著一堆二五仔。 他們懷揣著些許對石亨等人帶著厭惡的輕蔑,深信自己接下來已經不可能看見他們的身影了。 而當最后一個臣子消失在門邊,朱祁鈺慢慢收回了自己的視線,復雜的目光落在面前低著頭沉默不語的于謙。 “興安?!彼蝗婚_口,喊得卻不是之前更為他重用的金英。 心里咯噔一下,沒等金英對這突兀的轉變做出挽救的舉措,一旁往日里向來安靜的興安此刻卻反應極其迅速。 他毫不猶豫地“咚”得一聲跪了下去,響亮地仿佛雙腿不是自己的一般,聲音洪亮且迅速地壓過了金英的聲響:“內臣在?!?/br> 這是他壓過金英的機會,而興安不準備拱手讓人。 既然金英自己展露了對上皇的偏向,失了陛下的親近,而自己又在后世人口中不惜為了陛下改換太子而質問群臣,那就別怪他趁機將這個競爭對手打壓到底。 宦官的權勢,到底是依附于皇權的! “曹吉祥欺上瞞下,中飽私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