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朱棣:感覺太子之位是不是在跟我招手……?可是我上頭還有倆哥哥啊。 【他在經濟上調整的前代弊端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馬政,一個是糧長制。兩者的改革入手之處都是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br> 朱元璋:? “咱的糧長制又怎么了?” 后世人啊后世人,他在心里稍微有點不平地念叨,你怎么對咱老朱的功績不怎么提及,反倒總是挑咱政策的刺呢! 可這弊端又確實是實打實的——盡管糧長制還沒被細評,朱元璋也多半能猜到一點。 他只是多少感覺有點不知滋味的悵然:老朱是掌控欲極強的人物,恨不得把子孫后代所有的事都定好個規章制度出來,形成一套萬世不易之法。 結果呢? 說不讓宦官干政,結果到堡宗手上就出現了個權宦;說要廢除丞相,結果后來又冒出個閣臣都能被稱為賢相的內閣;說商稅永不加賦,結果到頭來落得個國庫空空…… 這世上哪里真的有什么完美無缺的祖宗家法呢! 朱元璋被迫再度認清了這個事實,于是只余一口長嘆。 【前者重點在于打擊私下勒索養馬之家、造成科斂賦重的□□;追究導致養馬效果不好的各級官員的責任;對賠補的標準進行了調整;命令用品級較低不敢過于放肆的御史,替代往往大肆索賄的侯伯內官。 但后者的問題就有點復雜了,景泰時期只能說試著逐步處理,結果上來個堡宗,后遺癥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變得更為復雜,一直遺留到了正嘉隆萬時期?!?/br> 朱祁鈺:……朱祁鎮能不能去死一死啊。 就算他知道后世人對他當世的功績也能做到客觀評說,可是能對王朝延續更好的措施被強行廢止了,也真的還是會又惡心又心痛的??! 【糧長制的初衷,是為了擴大明朝的經濟基礎,使得明初的財政收入能夠有所增加,進而鞏固明初統治者對全國統治的加強地位。 糧長除了負責催征、經收和解運這三大收稅任務以外,還要負責帶領鄉民往他處開荒,對百姓進行勸導教化以及檢舉不法官吏和“頑民”等,甚至還參與進過明初土地丈量,繪制魚鱗圖冊的工作中。 但它職能的復雜化也就決定了它先天存在著部分缺陷,將征收任務與編制賦役冊籍都交給糧長,天然就便利了糧長中飽私囊?!?/br> 對貪污腐敗容忍度極低的朱元璋:…… 老朱感覺自個腦門上一陣青筋直跳,拳頭已然緊攥起來,隨時準備重拳出擊了。 【在洪武年間,糧長制初設的時候,規定每區設糧長一人并有若干副糧長,正副糧長輪流充當,實行輪充制。主要的舞弊手段是征多解少。 等到我們永樂大帝朱棣北遷之后,因為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相分離,漕運糧額激增,糧長手里也就控制了更多的糧食。 而當時朱棣重新疏浚大運河,南北交通通暢,沿岸城市興起,商品經濟發展。糧長便運用自己控制的糧食作為本錢,通過經商來從中獲利?!?/br> 朱棣:永樂大帝——?! 被突如其來的驚喜沖昏了頭腦的朱棣感覺自己足下有點輕飄飄的。 知道了自己果然不是建文這個聽上去就詭異厭煩的年號,結果還收獲了大帝這樣的評價…… 就算看到了那些糧長們竟然利用公糧來為自己謀私利的事情,他的火氣都沒那么大了,甚至還能點評幾句后世人的關注點果然落在那什么商品經濟的上面。 他老爹絕對會在他接手之前就把這個坑填上的,他現在生什么氣啊。 不如好好想想怎么發展這經濟——后世人是不是先說的他疏浚大運河?交通……意思是說來往?想要發展經濟,得先讓各地往來便利? 【宣德年間,永充制盛行,糧長名額“數增十倍”,其膨脹的官僚隊伍,在實際的運行中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和資源的浪費。糧長們的壓榨手段也有了進一步發展,比如稅糧折收衣服、畜產;強占灌田陂塘,阻礙水利等。 正統年間,由于吏治風氣敗壞,這些糧長中強橫者更加為所欲為,不僅科斂甚厚,虧損公賦,甚至發展到了干涉地方行政,包攬詞訟,欺壓百姓的地步?!?/br> 朱瞻基:……懂了,又是他需要控制修改的一條政策是吧。 【到了景泰年間,朱祁鈺嘗試著取消了部分地區的糧長,并逐步慢慢往外推廣。雖然處理的手段上有點粗糙,但考慮到他的政治目的是減少對百姓不利的弊政,多少還是值得認可?!?/br> 【糧長的職權變化,最根本的還是要到張居正手上。隨著一條鞭法的實行,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都合并成為一條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br> “怎么是銀兩?” 朱元璋眉頭一皺又發現了不對的地方:他的大明寶鈔呢?銀兩不比紙來得重嗎? 并且哪來的這么多白銀,甚至可以讓普通老百姓都用它來交稅? 總不會是——他看向一旁也反應過來的朱棣,父子倆眼神之間都有點迷茫。 “那、出海貿易,原來是這么掙錢的嗎……?” 被劇透了明末是窮死的朱家父子:你這么說我真的很難不心動。 【這樣的措施,使得許多地方干脆由百姓自封投柜,壓根不經過糧長之手;有些地方糧長只管收銀,不管解運;即便有些地方糧長仍管解運,但考慮到白銀的價值,政府往往會添派官吏押送,這就大大降低了糧長中飽私囊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