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這樣順著排下來,其實就該到劉邦了。 ——對,在秦末這些將領的戰績里面,跟韓信并列“漢初三名將”的彭越和英布實際上都不適合排在劉邦的前面,更不太適合和韓信并列。 之所以這么排,大概是因為劉邦最后成了皇帝,不好把他歸入將領的行列,而這三人是刨除劉邦以外,對滅楚的出力最大的三個,所以才會并排。 但實際上,劉邦雖然帶不動六十萬的大軍,可到底軍事素養確實放在那里。 他能夠和項羽在滎陽一帶僵持那么長的時間,盡管基本上都在挨揍,完全被西楚把握住了戰略進攻的態勢,但也爭取到了足以讓韓信能夠取代破趙,脅燕擊齊,最后回來跟他一起滅楚的時間。 ——你以為這很容易嗎? 英布同樣試圖抗了:他在項羽南邊背楚投漢,結果只抗住了半年。主要來和他作戰的甚至還不是項羽本人,而是龍且和項聲。 彭越雖然值得項羽親自出手了,但他是游擊戰的大師,玩的壓根不是正規軍那套。主打的就是一個敵進我退:在項羽來清繳他的時候迅速仗著地形跑路。 而他倆在劉邦執政后期也被收拾了:如果說彭越被抓基本上沒有正面對抗,還比不出來高低的話。那么英布可是實打實的起兵造反了,結果除了運氣好,流矢給劉邦留下了重創以外,實際上沒打得過劉邦。 當然,如果從最后結局來看,英布好歹能比彭越來的體面一點——畢竟那根流矢可是實打實地讓劉邦重病一場,甚至藥石無醫,最終于漢十二年四月憾然離世?!?/br> 這可真正是字少事大。 原本以為這個篇章只有匈奴問題的漢初臣子都跟著看傻眼了:彭越被抓,英布造反。這是我可以聽的嗎? 原本滿心歡喜地聽著天幕對自己“天下第四”這樣評價的劉邦也跟著懵住了:漢十二年?我記得現在應該是漢五年了對吧?我還有七年能活? 他心下一陣五味雜陳,模糊的天命突然那樣具體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得以多少帶著點從容地提前安排起后事——七年之后,劉恒縱是按大了算也只有九歲??! 但是不立劉恒又能立誰呢?在看過了他祖孫三代的功績之后,不立劉恒,他真的能夠甘心嗎? 多恍惚,多悵然??!人的生死那樣的難以預知,可偏偏提前預知了死期,又給劉邦帶來了新的痛苦。 但是劉邦沒能很長時間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之中,他感覺到自己的衣袖被人牽扯住了力道,轉頭看見的是韓信泛紅的眼眶和不敢相信的眼神。 青年人的執拗,在一旁同樣悲戚,卻因為年歲的增長,對生死之事更為從容且有所預料的蕭何、張良的對比之下,顯得格外純粹的赤忱。 “陛下不可能七年之后就逝世的?!?/br> 他的大將軍啊,幾乎是從牙縫里擠出來這幾個壓抑著怒氣和悲傷的字眼,冒著青筋的手已經按在了腰側的劍鞘之上。 韓信好像從來沒有預設過劉邦會比他死在前面的情況,也好像從來沒有意識到,劉邦是那樣的比他年長。年長到如果沒有任何的意外,他此生注定是要送走劉邦的。 但是天幕那樣冰冷地戳破了這個虛幻的泡影,將韓信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擺在了他的面前。 ——劉邦是會死的。 劉邦死后,韓信又該去追隨誰呢? “陛下是因為被流矢所中,重傷不治病重身亡的……” 他不敢去想,他不想去想,他想不明白也拒絕去思考那樣的可能性。 ——所以,解決掉這個,他目前能夠看得到的引子。不就行了嗎? 他突然恍然大悟。 “那么只要沒有那場流矢就好了?!?/br> 于是隨著字詞的吐露,將軍的情緒卻逐漸平緩了下來。極平靜地,他說出了最后的結論。 可是在場所有人都知道,韓信的怒火從來不是殺人的前兆。眼前這般無情到仿佛萬事萬物都握于掌中的冷靜,才是他真正動殺心的表現。 ——英布完了。 “臣愿為陛下執刀?!?/br> 漢朝的大將軍握住了劍柄,俯身垂首是悉聽君命的忠誠。只要劉邦那樣輕輕地一頷首,這柄出鞘就是一劍霜寒十四州的絕世利刃便能讓造成他死亡的罪魁禍首血濺五步,命喪當場。 英布沒機會反抗的,他哪里有機會反抗呢? 縱然不論在劉邦面前的韓信,那左右圍過來的漢朝臣子又是哪些?。悍畤?、夏侯嬰、曹參、灌嬰…… 就連他身旁,本來為了自己的下場而滿腹怨氣,說不定可以和他同聲相應的彭越都緊縮了回去,不敢表露自己真實的情緒。深怕被這群漢朝的臣子給順手一起處理掉,或者被很明顯已經氣瘋了的兵仙無差別送去地府。 英布突然凄涼又嘲諷地冷笑起來:這縱是項羽再世,面對這樣的陣容都會覺得雙拳難敵四手般的棘手吧……而他到底不如項羽。 “動手吧,反正你不是想要削藩?” 他極囂張地望向一切危險的來源,那歷史上被他無心置于死地的帝皇。再冷面的殺手面對這樣的形勢都不由多嘴了幾分——臨死的關頭了,還在乎什么惜字如金的沉穩。 “臨死之前能知道我原來歷史上能拉了個皇帝一起去死,也算值了?!?/br> 他看著難以忍受他這般語氣,半抬起頭向他投來凌厲眼神的韓信,咧開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