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當父親的看了這樣的場面,怎么會不跟著心痛呢! ——還好兒媳婦比兒子聰明,劉恒心下不由戚戚,把這傻兒子好歹氣清醒了,多活了十年。 可是細細想了想自己病逝的歲數,他又忍不住郁悶。 他甚至比這傻兒子活的還短啊,在這擔心什么兒子呢! 先打算打算自己吧! 【而對于非完全世襲階層,劉啟選擇濫賜爵位的方式予以打擊。 這些階層包括第一級爵公士到第十八級爵大庶長,而以《二年律令·置后律》,這些爵位的獲得者在經過一次傳承之后,都會降低至第八級爵位公乘以下,且不能通過賜爵方式進一步提高。 而景帝在位時期卻總計連續賜爵八次,除了兩次是賜給“后父者”的,其余都是給全民的。 這就使得全國出現了大量低爵位擁有者,非完全世襲階層的軍功集團因此失去了特權地位,與普通平民無異。 至此,漢初軍功集團的整體實力遭到了極大的削弱,從此走下了政治舞臺,以至于景帝晚年選擇“省徹侯之國”,也是出于覺得其已無什么反抗力量。 事實也確實如此,漢武帝初年,軍功集團第三代的許昌、嚴青翟在竇太后的支持下任丞相、御史大夫,但已無力左右朝局,根本做不到像景帝初年的周亞夫、陶青這些人的威逼君上,在竇太后離世之后就被劉徹驅逐出了朝堂。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得不說劉啟對劉徹是真的滿懷著一顆慈父之心啊,武帝的絕世好爹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的?!?/br> 竇太后的支持? 劉恒當場皺緊了眉頭:他之前看老婆犯渾,偏要兒子兄終弟及的時候就感覺很不滿意了,結果沒想到她甚至活過了兒子,還給孫子找事了? 他壓著火氣,暫時按下不表——這畢竟是懷里這好大兒的親生母親,不管是出于母子感情還是孝道壓力,都不可能支持他對竇漪房做些什么的。 這不僅是天性,更是一種政治正確。漢朝以孝道治天下,皇帝有一條很重要的標準就是要“孝”,如果他在劉啟面前表露出來對他生母的不滿,那么劉啟就別無選擇。 他必須得為竇漪房說話,力請劉恒放過自己的生母,因為他已經不是懵懂無知的少兒,不配擁有因為不知情而無辜的權利,這就是漢朝的正確。 這件事只能他自己私底下去辦。 【當然,漢初軍功集團們也別太難過,他們畢竟還有好兄弟好對手諸侯國勢力一起陪著走向衰亡。 我們可能一直覺得削藩,加強中央集權主要發生在的都是劉徹的手上,但是這里我必須為劉啟說句話: 孝武皇帝的功績何其偉大,在位期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化無為之政而為有為之政,作禮樂,定律歷,通河渠,行平準。 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將漢王朝的疆域擴張如斯,一雪漢家自白登之圍之后不得不和親以求安寧的百年恥辱,雖十世仇猶可報也。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br>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樣的武德昌昌,這樣的基業煌煌,這樣的磅礴氣象,使得直到漢朝滅亡都有一句“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的回音,直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依舊有華夏衣冠的敬仰,一個民族的名字從此以漢的國號為名,一個皇帝的稱號成了千古一帝的輝煌。 于是大家都默認了,孝武皇帝所有的政策都仿佛是渾然天授,都仿佛是從無到有,用著自己天底下獨一無二的自信與驕傲劈開阻擋之前的一切濃云迷霧。 割裂開了他和漢初所有皇帝的聯系,仿佛一切都是在他的手中突然扭轉了整個帝國的方向?!?/br> 天幕默然了一會,嘆出了一口氣。 【有的時候總是難免為像劉啟這些承前啟后的皇帝而心酸,他們的手上明明已經出現了變革的種子,卻總是被人所忽視。 劉徹其余的功績我們暫且不說,但削藩與加強中央集權,我個人的意見是,實際上是在劉啟的質變之上發生的量變。 漢朝能從漢王國蛻變而成漢帝國,最重要的一步發生在劉啟的手上。 是他正式通過剝奪諸侯王的置吏權,剝奪了諸侯王大多數政治權力,從此“諸侯唯得衣食租稅,貧者或乘牛車”,從此“今或無罪,為臣下所侵辱,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多自以侵冤”。 ——從此改變了一種統治的形式,從共天下走向了私天下,從王國走向了帝國。 當劉徹之時衡山、淮南二王預謀反叛,卻最終因為起事時被漢吏多方掣肘,事不能成而失敗的時候。他會想起自己已經離世的父親嗎?會想起他為了自己地位的穩固而耗盡心思的安排嗎? 應該會的吧,畢竟他說:“章先帝之洪業休德”?!?! 第18章 全場又是一片鴉雀無聲般的寂靜,可這次卻不是因為惶恐或者悲憤,漢初的臣子們只是抬頭仰望著天幕上隨著話音逐漸浮現的一幕幕畫面。 那是英年正盛的華服天子,驕傲到不可一世的意氣風發,拔劍出鞘,寒芒劍鋒上是銳不可當的盛世風華。 所有的沉郁與頓挫,所有的積蓄與隱忍,漢初近百年的壓抑和退讓,最終才等來了一個蓋世的天驕,用鮮血洗刷恥辱,讓光芒普照天下四方,使威加海內八方仰望,真正抵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