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這樣的做法表面上是提高了周亞夫的地位,實質上是剝奪了他的軍權。 等到中元三年,周亞夫出于軍功集團以軍功封侯的政治立場,為匈奴來附是否應該被封侯的問題與劉啟爭辯,堅決不同意他用封侯的手段來使歸附的匈奴人忠心于漢朝,最終徹底喪失了劉啟的信任,被罷官之后,劉啟以御史大夫劉舍為丞相,以衛綰為御史大夫。 啊,對,就是那個之前因為牽扯到栗氏一族身上,被劉啟放歸鄉里的衛綰。他最后到底舍不得這個臣子,因為他的廉潔,“忠實無它腸”,再把他喊了回來。 等到后元元年,周亞夫因為“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絕食而死,漢初軍功集團最后一位有力領袖就此被景帝除去。 隨后他又迅速廢除了劉舍的丞相之位,升任衛綰為丞相,而選用了平亂功臣直不疑為御史大夫,徹底解除了軍功集團對三公職位的掌控?!?/br> 劉恒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懷里嘀嘀咕咕的兒子:“怎么,這么喜歡衛綰?” 劉啟:……他爹這話說得好有歧義…… 想到親爹那葷素不忌,男女通吃的愛好,他渾身一個激靈,慌忙搖頭。 劉啟:我覺得我挺直的,不想被親爹用這方面調侃。 — 劉邦的眉頭皺的更緊了,按理來說,匈奴這種外人來依附,如果是兩方處于自身強大而對面弱小的情況,能允許他們內附已經是莫大的仁慈了。 可是現在劉啟竟然打算給那群匈奴人封侯? 這就代表著……沉重的陰影浮上劉邦的心頭,漢匈勢力的對比,竟然是在劉啟的時候,就已經是匈奴更為強大了嗎? 【其次,就是削弱軍功集團對軍隊的控制。 我們之前講過,劉啟為了掌握軍權,首先是將中尉的位置交給衛綰。隨后又授予郅都、寧成, 在景帝其后的十四年中,三人掌中尉時間共十一年。 如果說衛綰還勉強屬于外臣的身份,只是由于自己的品行而被文景兩代人所親近重用。那么后兩者就更近一步,完全是屬于只忠于劉啟一人的酷吏了。 三人輪流執掌中尉一職,不僅有力地壓制了京城貴族飛揚跋扈的風氣,也削弱了漢初軍功集團對軍隊的控制,使得劉啟對于內史軍隊的掌控得到增強。 同時,在諸郡太守的任用之上,劉啟也注重規避漢初軍功集團出身的臣子。與惠呂時期十分之六,文帝時期十分之四的比例比起來,在劉啟的手上,這個比例是零?!?/br> 漢初的朝臣們欲哭無淚地面面相覷:懂了,天幕,不用再把他們未來囂張跋扈的下場給他們細細分析了。反正就是,低調謙遜可以活命,高調自滿居功自傲就是死路一條是吧! 他們已經懂了…… 【最后,是進一步打擊漢初軍功受益階層。 漢初的軍功受益階層大致通過爵位的高低和世襲方式的不同分為兩類:完全世襲階層和不完全世襲階層。 對于高位的完全世襲階層,劉啟選擇任用酷吏進行打擊。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漢初諸徹侯階層“子孫驕逸”,到了最后竟然只有五家成功得以保全,其余全部因為犯罪殞命而耗盡了。 他將這個過程看得很漫長,放在了劉邦死后到武帝太初年的百年之間,但是我們仔細地分階段考察一下這些徹侯殞命的時機: 呂惠加起來在位十五年,以罪除國十次,平均每年0.67次;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以罪除國十四次,平均每年0.61次。武帝已經以削藩而聞名了,結果建元到元豐六年的時候在位三十六年,以罪除國不過四十三次,平均每年1.19次?!?/br> 劉邦在看到那個三十六年之后終于忍不住老淚縱橫:好啊,真不愧是他的好圣曾孫! 這個歲數才看起來比較像他??!哪像劉恒和劉啟這倆小子,一個個連乃公登基的歲數都沒活到! ——等會,他突然算了一下。劉啟三十八的時候徹兒才七歲,劉啟是四十八去的…… 徹兒是十七歲登的基?那在位三十六年…… 他突然又眼前一黑。 大寶貝啊,你最好這三十六年不是全部在位時期…… 不然乃公受不了這打擊??! 【而劉啟在位不過十六年,以罪除國就多達三十五次,以平均每年2.19次的成績在老劉家排行榜上一騎絕塵,甚至超過了兒子一個單位級。 并且其中大多數都是輕罪重罰,其活用酷吏的手腕,只能說果然是武帝的親爹,父子倆簡直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真不愧是憑本事掙來一個布義行剛謚號的您啊,景門!】 劉恒看著那個在位十六年,再想到之前在天幕上看見的,面色蒼白滿是病色的兒子,感覺心里一陣不知該怎么說的滋味。 難受嗎?怎么會不難受呢? 眼下小小一只,但也身體結實,健康活潑到甚至讓他開始剛抱起來的時候,都覺得這孩子實心地墜手。 又打小聰明機靈,雖然天幕一直覺得他對劉啟沒什么特別的寵愛,可是人對于自家聰明伶俐的親生孩子,又有誰能不心生幾分喜愛的呢? 而這樣的孩子,就那樣,在一個現在看來都得說上一句不過而立的年紀安安靜靜地躺在床上,因為病重而甚至冥冥生出了自己將要離世的悲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