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伐金篇
23日,王居安被任命為江南西路首府隆興府知府。3月11日,曹彥約被任命為荊湖南路首府潭州知州。只為一事:督捕峒寇!4月6日,峒寇李元礪請降,因請降書語氣傲慢,遭拒。李元礪遂向南攻打廣南東路的南雄州,大敗官軍。 4月,徐、邳二州上奏:黃河水清五百馀里。完顏永濟將此作為自己治國巨大的政績。告宗廟、社稷、詔中外。而有一叫楊珪的人上書“河性本濁而今反清,是水失其性也。正猶天動地靜。使當動者靜、當靜者動,其為災異明矣。且《傳》曰‘黃河清,圣人生’假使圣人生,恐不在今日。又曰‘黃河清,諸侯為天子’正當戒懼以消災變,而復夸示四方,臣所未喻” 5月8日,淮南東路賊寇悉平,宋寧宗下詔:安撫殘破各州縣。18日,朝廷下令:沿海諸州督捕???。 6月,李元礪進犯江南西路。池州副都統制許俊、江州副都統制劉元鼎、潭州知州曹彥約先后戰敗,賊勢益熾。江南西路安撫使李玨、漕運使王補之都認為應增兵再戰,運司干辦李璠反對,提出招安。并自告奮勇前往吉州萬安縣。一邊增強守備,一邊派舌辨之士前往招降,于是旁峒頗有慕義而起者。 8月10日,完顏永濟立長子完顏從恪為太子。 本月,夏襄宗李安全為報復去年完顏永濟不救自己之恨,徹底放棄80余年來認金國為宗主國,未嘗交兵的歷史。出兵攻打金國河東北路的葭州!雖被守將慶山奴擊退。但已拉開了兩國之間長達14年不斷交兵、不死不休的歷史… 9月,金國北方守將納哈塔邁珠回朝向衛王報告:蒙古即將侵邊。但完顏永濟不以為然“彼何敢然!且無釁,何能入犯”邁珠說“現在蒙古國內諸部附從,西夏也已獻女求和。但他們仍不停的造箭制盾。不是圖我又是為何”結果被完顏永濟以擅生邊隙之罪囚禁。 哲別受成吉思汗之命,攻打金國西京路的重要邊防堡壘烏沙堡。消息傳到中都大興府,人情恇懼。流言四起。21日,完顏永濟下令首都全城戒嚴!隨后傳來消息:哲別撤走。蒙古并沒有大舉發兵,這才解嚴,但仍下詔:禁止百姓議論邊事。 11月,蒙古攻打金國北京路興中府,因移剌福僧早已有備,不勝而走。又攻打安*,賈益又事先有備,蒙古軍再次撤走。但金、蒙之間的戰爭已就此打響! 李元礪攻打江南西路的贛州、南安軍。江、鄂、荊、池四州官軍已先后失利。隆興知府王居安寫信給池州副都統制許俊。勉以盡力。于是許俊集中兵力,在黃山大敗李元礪,逼著賊軍南逃廣南東路的韶州。王居安隨后進軍吉州的廬陵,對許俊說“我欲讓兩虎相斗,吾成卞莊之功矣”兩虎指的是柳州黑風洞寇羅世傳與這郴州黑風洞寇李元礪。用的誘餌是羅世傳的親信、練木橋賊首李才全。王居安對李元礪說“汝能擒送才全,則赦爾之罪”李元礪果然就把李才全綁到了王居安的面前,王居安隨后重賞李元礪、厚撫李才全。這就引發了羅世傳、李元礪兩人的矛盾。12月12日,羅世傳綁著李元礪來投降。李元礪隨后被殺。 27日,成都路的黎州蠻也向朝廷請降。 嘉定4年(1211)1月1日,潼川府路的馬湖蠻叛亂。先攻打中鎮寨不克。聽說成都府路嘉定府的利店寨儲藏很多、寨丁又少。于是向北攻打利店寨。知寨段松派70余寨丁出寨迎敵,或死或逃,寨子被蠻軍圍住。5日。蠻軍用云梯攻城,段松被俘,不屈而死。安撫使許奕派兵來救,蠻軍已焚掠而去。 21日,宋寧宗下詔:荊湖南路、江南西路被賊寇蹂踐的州縣,由監司、守臣考核縣令安集之實,第其能否上奏。 本月,忽必來受成吉思汗之命攻打西域,又一個西遼的屬國哈喇魯投降蒙古。 2月。成吉思汗正式下令:伐金!目標是金國都城! 金國都城已不是當年的上京會寧府,而是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市)從草原進攻它。要穿越烏沙堡、野狐嶺、會河堡等地,還要突破萬里長城的居庸關等關隘。才能抵近中都城下!這一條路上全是中國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險關重隘,每一處都充滿了往事、每一個名字都浸染了無數年的鮮血。如西京路宣德州的野狐嶺。這道嶺高深險峻,從地域上劃分,它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分界線;從軍事上劃分,它是通往蒙古高原的一條軍事驛道。就如分水嶺般橫亙于蒙、金之間… 金國作為此時的東亞最強勢力,觸角早已伸過這條線,成吉思汗想要接近野狐嶺,要做的事還很多。如怎樣突破那條金國在北疆筑起的長達數百里的長墻…同時,成吉思汗還派了一個叫察罕的人偷偷前往野狐嶺勘察虛實。察罕回來報告:彼馬足輕動,不足畏也。 契丹人移剌捏兒,此前金國數次召其任參議、留守等官,皆辭而不受。此時聽說成吉思汗大軍到來,說了一句“為國復仇,此其時也”就率百余人前來求見成吉思汗,獻上伐金十策。成吉思汗大喜,問“你是哪里人”答“霸州”很好!那你就是霸州元帥了! 蒙古軍2月起兵,3月自克魯倫行宮穿越沙漠至汪古部,4月,蒙古軍前鋒已東越界壕,攻克大水濼、豐利縣。這一連串行動終于驚醒了金國! 完顏永濟將納哈塔邁珠從監獄中放出,又命西北路招討使鈕祜祿哈達去向成吉思汗求和,被拒后,開始調兵布防。由平章政事通吉思忠、參知政事完顏承裕在西京路的撫州建行省,統率45萬大軍在桓、昌、撫三州之地阻擊蒙古軍隊。西京留守紇石烈執中升任行樞密院事,做為后備…空前的動員軍力! 通吉思忠率45萬大軍主力進抵北部邊疆后,第一件事做的是視察那條號稱平原長城的巨長的墻…這條墻西自坦舌。東至胡烈么,幾乎長達600里。很宏偉的工程,應算是女真人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珍貴印跡。不過它作為戰斗屏障。弱點還是非常明顯的!它只是一條單純的墻,中間某些地段設立了堡壘。卻沒女墻副壁。一旦戰斗發生,它的防御會非常的單一而脆弱! 金國的平章政事大人果然魅力非凡,他要在盡量短時間里完善這條巨大的防御工事。為此他調用了近75萬民夫日夜不停地…砌墻! 他成功了。當蒙古軍到達時,這條墻已變成了雙層的…如此,女真人覺得安全了。卻沒料到它是個空前的笑話!千年之后想起它都讓人不禁搖頭嘆息:600里長又如何?難道蒙古兵是水,涌來時會平行均勻地沖擊這條墻的第一寸磚面?再長的墻都只是一條平行線,一點突破則全線皆破,所謂的防御立即煙消云散!這是多簡單的道理。女真人卻在幾十年間一直加強著它,越到危急關頭越依賴著它。這說明了什么呢?只能說明:天要亡金,非戰之罪! 完顏永濟曾召平定州刺史趙秉文論備邊之策。趙秉文說“我軍聚于宣德。城小,列營其外,涉暑雨,器械弛散,人且病,深秋敵至,將不利??汕才R潢一軍搗其虛,則山西之圍可解。兵法所謂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者也”奈何完顏永濟不用。 6月7日,南宋派余嶸出使金國,賀金主生辰。但此時金國正全力防范蒙古大軍呢。哪有時間和興趣和南宋搞什么卿卿我我?于是余嶸走到了中都城西南50多公里的涿州就回來了。 7月,西夏皇帝又換人了??咳偫蠇D人得以上位的夏襄宗李安全被族侄李遵頊推翻,李遵頊自立為夏神宗。 這是一次標準的宮廷政變。政變原因據我猜,很可能是夏神宗看不上族叔的顛三倒四,為國家利益,所以他鋌而走險? 從資歷上看,他完全可這樣想。夏神宗李遵頊,宗室李彥宗之子。血緣很遠,之所以能得到重視。完全因為他是天慶十年廷試進士第一,也就是那一年的狀元!說實話:這真是歷史上少見的奇才!整個華夏歷史中。只有他這樣一個狀元皇帝!于是全天下都期待著這位狀元皇帝的表現… 8月,42歲的李安全暴死。死因不明。 同樣在8月,屈出律做好了竊國的一切準備,于是向西方千里之外的花剌子模的國王摩柯末說了一句話:現在,cao家伙,平分西遼! 西遼末帝耶律直魯古和他的前輩、大遼亡國之君天祚帝耶律延禧一樣,在西遼國已瀕臨滅亡的時候依然打獵興趣不減,這次他又出去打獵了。 屈出律聽到岳父出城打獵的消息,大喜過望。馬上點起一支八千人的精銳騎兵,直撲西遼皇帝的獵場…耶律直魯古就這樣半途終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狩獵,同時也是契丹皇室的最后一場狩獵!從1125年起,西遼立國86年而亡(屈出律成為西遼皇帝,在名義上還維持了7年的時間,最后被成吉思汗滅亡。但史家認定:耶律姓的西遼就亡于本年)耶律大石的西遼時代過去了。接下來,將由耶律楚材、耶律留哥這兩人創造第三段屬于契丹人的傳奇…契丹在世界歷史中很有地位。據說哥倫布航海就是為了尋找他心目中的大契丹國。另一個證據:中國的英文a是兩個詞的音譯:一是秦、二就是契丹! 屈出律并沒有殺掉耶律直魯古,而是將這位岳父當做太上皇供了起來,以穩固這個自己偷來的國家。同時也借自己的妻子、耶律直魯古之女來幫他穩固。而這位契丹公主雖幫助屈出律穩定了政局,可另一方面,卻也直接害死了屈出律! 因契丹人信佛。這位公主尤其虔誠到了不能允許其他宗教的存在!屈出律信的是基督教中的景教。公主說“除非你改變信仰,否則我寧死也不嫁給異教徒”既能背叛主子,當然也可背叛神靈!屈出律二話不說,立即改信佛教。同時為博公主歡心,他下令:定佛教為國教!西遼國中人民只允許信景教或佛教!在全國范圍內打擊伊斯蘭教! 西遼帝國本來就是以信教自由來聚攏各民族的人心。屈出律這么一搞,默罕默德的徒子徒孫們理所當然地反抗了!之后被屈出律成批的虐殺!懾于強權,大家違心地改了宗教。幾年間,屈出律搞得這片土地雞飛狗跳、人畜不寧,每個人都從心底往外的痛恨他… 另外,屈出律在篡位成功后,馬上撕毀與花剌子模國王摩柯末的合約,也給自己在西方樹立了一個強敵… 8月,烏沙堡-野狐嶺-會河堡之戰開打!成吉思汗命四犬之一的哲別為主帥、耶律阿哈為先鋒,沖向烏沙堡!以第一代蒙古軍的戰斗力以點破面,重點突破烏沙堡,結果當然就是烏沙堡轉瞬陷落,蒙古兵鋒毫無削弱,指向金軍下一個據點烏月營。重兵集結的烏月營根本沒能發揮出45萬數字應體現出的實力,哲別輕松的就越過了這條金國前后用工超百萬的平地長城,把這條600里長的界壕甩在了身后… 而同時,駐守定州的汾陽郡公郭寶玉向成吉思汗投降。成吉思汗便率大軍直接攻打金國西京大同府!大同府的前沿陣地白登城瞬間陷落,西京留守紇石烈執中在抵抗了7天后,率百余騎棄城突圍而逃。成吉思汗率3千精兵追擊,大敗紇石烈執中。同時西京大同府落入蒙古人之手! 消息傳進中都,金國舉朝震怖!蒙古人的血腥強悍早有耳聞,但在意想中還要很多年才敢向久居東亞王座的女真人展露不遜?哪知開戰之初就撕開了北疆的防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