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年囤糧記 第7節
崇文崇武剛到李家莊時簡直要嚇一跳,見到的人大都瘦的只剩下骨頭,三三兩兩坐在村頭,眼神木然。 能吃的野菜已經被挖光了,好多人餓到不行居然去挖觀音土吃。 所謂的觀音土比平常的土壤要細,吃進肚子里跟窩窩頭差不多,能夠暫時緩解饑餓。但是吃多了,積在肚子里拉不出來就會把人活活撐死。 吃了觀音土的人全身骨瘦如柴,卻挺著一個碩大的肚子,很容易辨認。 崇文崇武在李家莊就看到過好幾個吃觀音土吃成這樣的人。 有糧跟榔頭家的房子挨著,待看到崇文跟崇武,眼淚都快下來了。 他們沒想到王家這時候居然還能過來給他們送糧食。 王家秋收的時候,他們照舊去王家村給干活,等最后一塊地收完,王寶山給他兩人一人一袋糧食讓他們家去。 那袋糧食差不多一百斤,雖然前些年給王家做工口頭約定給二百斤,但現在災年家家都不好過,給個一百斤都要算厚道。 李家莊好幾個跟他們一樣地少靠給人家做長工養活家人的,好多都在災荒年間被辭退,連生計都沒法保障,只能吃觀音土。 所以,榔頭有糧二人雖然失望,但還是老老實實領了糧家去。 今天見到王崇文王崇武過來送糧食,他二人都驚得不知如何是好。 “東家秋收完已經給過我們糧食了……”榔頭猶猶豫豫地說。 他怕王寶山忘記此事,他和有糧當然愿意要糧食,但若是后面王寶山再記起來,他們再也沒法去王家做工了。 為了長久的營生,榔頭糾結良久決定實話實說。 王崇文說:“前幾天給你們糧食是爹知道你們兩家地少,怕你們斷頓額外給你們的,今天我跟崇武來送的是咱們從前約好的二百斤糧。 有糧在他們家做了十年工,榔頭年紀小一點也做了有五年多,兩人平時勤勤懇懇做活,從來沒有半點馬虎,王寶山看在眼里。 而且王寶山清楚他們兩家地都極少,今年恐怕顆粒無收,他要是不接濟點,他們能不能活命都不一定。 幾條人命在那擺著,還是給自家做了那么多年活計的人,王寶山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餓死。 榔頭聽完直接哭出聲來。 他家一大家子住一起,家里統共一畝地,卻生養了三個孩子,那一畝地壓根養活不了五口人。 他年紀最大,他底下還有一個弟弟跟一個meimei。為了能吃上口飯,他從十四就在鄰村給王寶山家做長工,他弟弟今年十五,同樣給人家做工,不過自從糧食欠收之后弟弟就被主家給辭了。 對于王家肯繼續用他,他已經感念不已,沒想到居然還會多給他糧食。 這可都是救命糧。 榔頭爹娘聽見動靜,慢吞吞走出家門。 他們把能吃的都省給三個孩子,自己吃的極少極少,連動彈的力氣都沒有。 王寶山此前給的糧食加上自家地里收的統共只有一百四十斤,下一茬糧食眼看種不上,他們家格外儉省,每頓飯只抓上那么一小把,伴著樹皮磨成的粉一起煮著吃。 可是家里有五口人,再儉省都很難撐到過年,他們甚至做好了吃觀音土的準備。 沒想到王老爺居然如此厚道,雖然依舊吃不飽飯,但家里人應當能活命了。 榔頭爹娘直接按著榔頭給他們磕頭:“快謝謝老爺少爺們的大恩?!?/br> 崇文崇武兩兄弟緊張壞了,扶著他不許他磕。 他們家就是小富之家,哪里算得上少爺,就是王寶山,人家不過看著他年紀大又多少認點字才叫聲王老爺。 他們村唯一夠得上“老爺”這個稱呼的,恐怕只有二伯王寶興。 榔頭娘抹著眼淚說:“他該給你們磕這個頭的,要不是主家仁厚,俺們家恐怕早就餓死了?!?/br> 有糧家雖然在分家之后只有他夫妻并一個小兒,因為人少情況稍微好一點,可地也同樣少,王家的糧食可算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崇文趁此機會提前知會有糧榔頭,王家渠已經完全干涸,他們恐怕沒法種糧了。 “老天爺不下雨,糧食種了也是白費種子,你們先忙家里的活計吧,等要種田的時候我再給你們捎口信?!?/br> 兩個人明白情況,紛紛答應下來。 囑咐完,崇文就說要去舅家,讓他們別送了。 有糧榔頭死活不肯,從崇文那里把車套到自己身上,要跟過去卸貨。 王李氏父母幾年前就沒了,現在娘家是她弟弟李富貴當家。 當年他們家有五十畝良田,同樣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富裕人家,但是李富貴手里有錢就染上吃喝嫖賭的毛病,家業敗去一半。 幾十年下來,不斷變賣手里的田地,只剩下二十來畝地,家里人吃飽穿足沒問題,可是再沒法像往年一樣手有余錢。 當年侄子成親,還是靠王李氏接濟的。 因為災荒,雖然李富貴家不至于淪落到同村人一樣快餓死的地步,可是想吃飽飯卻不容易。 現在快晌午了,見舅舅沒有半句要他們留飯的話,反而像巴不得他們趕緊走,崇文崇武識趣地離開了。 崇武年輕沉不住氣:“咱們剛給舅家送了二百斤糧,現在他居然跟看要飯的一樣看咱們,真是白給了?!?/br> 兩人又把在李家莊的遭遇跟王李氏提起,王李氏抹不開臉:“你舅家地少,小時候他可疼你們了?!?/br> 第7章 吃飽 吃飽喝足的幸福 王李氏是個很容易心軟的人,尤其在面對胞弟時。 她娘生她時難產,好不容易生下來,卻傷了身子,之后好幾年都不曾有孕。那時候李家還富裕,她祖母甚至動起讓她父親納妾的念頭。還好,八歲那年她娘懷了李富貴,全家人對這個來之不易的兒子溺愛不已,從小就給王李氏灌輸她是jiejie,以后要幫扶弟弟的觀念。 久而久之,王李氏幾乎把幫扶弟弟當做習慣了。 李富貴把家業敗光大半之后,王李氏三五不時接濟弟弟一把,得虧王寶山同樣是個寬厚和氣的人,一直對王李氏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才不至于因此釀成家庭矛盾。 木槿過來時,就感覺到母子三人之間的氣氛不太對。 王李氏出去漿洗衣裳了,木槿拽著崇武的袖子問:“娘怎么了?” 崇武努努嘴:“還不是因為舅舅?!?/br> 他又把今天發生的事講給木槿聽。 木槿雖說繼承了原身半數記憶,但關于舅家卻并沒有印象,今天才知道溫柔善良的王李氏是個伏弟魔。 “現在正值多事之秋,別跟咱爹提這件事,不然外頭沒亂咱自家先亂了?!?/br> 不過木槿聽了他們的描述同樣十分心寒,有糧榔頭尚且知道感恩,他們的親舅卻在接受完饋贈立馬把他們踢開。 同樣因為糧食,村里另一戶人家也出現親人反目的情況。 那戶人家也是王氏宗族里的,當家的叫王寶根,和王寶山一個輩分,不過不算近支宗親。 按輩分木槿得管王寶根叫七叔,他家一兒一女,女兒大些,已經嫁到李家莊去了,兒子不過十歲而已。 王寶根家六七畝地,再加上往年存糧,滿打滿算剛好夠家里剩下的三口人吃上飯。 可是李家莊極度缺糧,好多人連樹皮磨草都吃不成,只能吃觀音土等死,王寶根夫妻心疼閨女,就把閨女接家來了,雖然家里糧食壓力變大,但每個人口里都儉省些,勉強可以省下閨女的口糧。 而且閨女才嫁到夫家半年多,尚且沒來得及生出太深厚的感情,她早就受夠在李家村天天吃野菜樹皮連糠都沒得吃的日子。 所以爹娘一過去接她,她便樂顛顛收拾包袱跟回王家村,半點都不帶猶豫的。 她婆家可不愿意就這么算了,讓她丈夫去娘家把她接回來。 明眼人都明白,那女婿哪里是來接人,那是來岳父家要糧來了。 王寶根家今年新收的糧食本來就不多,加上去年省下來的才不過六七百斤,要是敞開肚皮吃,只夠一個壯漢吃一年多,閨女回來以后家里四張嘴,每個人吃個半飽就很不錯,哪有余糧給女婿家。 他女婿口口聲聲要帶媳婦家去,其實就是為了能從岳丈家帶幾升糧食回去。 王寶根自家都不夠吃,怎么會給旁人糧食? 即使女婿也不行! 但女婿是個賴皮的,死活不肯走,大有不把媳婦接走就在王寶根家住下去的架勢。 住了才一天就被王寶根往外趕,家里糧食不夠,哪有給他吃的。 兩邊誰都不肯往后退一步,僵持起來。 最后王寶根直接把女婿趕出家門,順便知會村里巡邏的人,莫要再把他女婿放進來。 兩邊撕扯許久,往后八成做不了親家了。 木槿之所以知道,還是周氏同她說的。 木槿剛生產完,王寶山夫婦給吃給喝,周氏還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現在孩子都兩個月了,她早就看不過去小姑子還在家吃飯。 這段時間周氏明里暗里給木槿臉色,木槿哪會看不出來,今天讓她含沙射影一說,木槿也不想繼續在王家吃喝,反正她有糧,除了明面上一千多斤,空間里還有三千斤出頭的糧食,她帶著孩子吃五六年不成問題,這還不算上便利店里的食物。 木槿跟王李氏提出她想在自家吃喝,王李氏第一個不同意。 “你這孩子,說啥傻話呢,咱家跟你七叔(王寶根)又不一樣,咱有糧食?!?/br> “是不是你嫂子跟你嚼舌根了?” 木槿不想把事鬧大,再說站在周氏的角度,小姑子既然嫁人,就不應該繼續在娘家住下去。 木槿覺得這可能是古代人的普遍想法,爹娘只是心疼她才對她百般照顧,但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可就不一樣了。 她搖頭說沒有。 王李氏語重心長地說:“你不用管周氏怎么說,前兩天咱家還接濟她娘家二百多斤糧,她沒資格說閑話?!?/br> “我還有上月剛從城里買來的糧食,養活自己總不成問題?!?/br> 王家給有糧榔頭、李大舅還是周家送的糧食加起來有一千斤,他們今天統共才收了五千斤糧食,而去年的存糧只剩下不到五百斤,若是正常年份,敞開肚子吃也能支撐到明年收糧食,但是現在都不知道能不能繼續種莊稼,所以他們還得留出明年用的。 因此,收完糧之后他們家再次恢復儉省糧食的日子。 木槿在王家吃飯最多吃個七成飽。 至于正長身體的王崇武,則天天喊餓。 她不在王家吃飯之后,正好可以給王崇武省下一份吃。 所以不管王李氏怎么挽留,木槿都堅持要回自家住。 王李氏左勸右勸木槿都不肯聽,最后只能任由她搬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