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囤貨求生日常 第182節
連續高溫暴曬幾個月的沙漠會是什么溫度? 江暮云沒有具體測量過,但她知道,前世但凡出現過極晝現象的地區,幾乎所有幸存者都會住在植物繁茂的山林里。 哪怕隔三差五就有人死于各種毒蟲猛獸,也沒人會考慮往地處荒漠的城市廢墟里搬。 問就是怕變人rou串。 江暮云也怕。 他們現在倒是不用擔心變成人rou串,她怕的是外頭太陽再這么曬下去,等太陽把他們腦袋頂上的沙層全部征服,熱度傳到底下來的時候,他們怕不是要變成土窯里被燜熟的叫花人。 第108章 ◎開心的第一百零八天:隔溫房◎ 當沙塵暴剛剛降臨, 厚厚的沙層擋住日光的時候,南市的溫度是實打實地降了一陣的。 可惜好景不長,時間久了, 上層沙塵的溫度向下蔓延, 即使現在外頭還是一片漆黑, 江暮云家門口的溫度也在漸漸升高,一路從最高二十多度往上攀。 極晝后一周多,江暮云在自家門口測到的溫度普遍在三十二、三度。 極晝后半個月,江暮云家門口的溫度就奔著四十度去了。 江暮云眼看著情況不對,還是決定要早做準備。 太陽曬沙的熱度很高, 但對于南市及周邊的幸存者來說,又好像沒那么高。 畢竟照到藍星上的太陽光,熱度再高也高不過火海過境。 就是對付他們這rou體凡胎的肯定是夠了的。 而曾經距離窯雞一步之遙的眾人對于這種情況, 可以說是經驗豐富又陰影頗深。 當初火海過境好歹是以分鐘計數的,真要喪命也就是那么幾分鐘甚至幾十秒的事。 現在就不一樣了。 現在可是以天、以周,甚至是以月計數的。 沙層底下的溫度肯定到不了幾百度, 但僅僅只是七八十度的低溫烘焙也夠難受的了。 真要到了那時候, 他們過得指定還不如當初火海過境那會兒呢, 至少人家還能給個痛快,不會這么折磨。 所以在提前預防極晝高溫這件事上,大家可以說是一個比一個積極。 連剛從生死線上走了一遭的吳星月, 對于他們即將長期在風沙中活動這件事都沒有半點抗拒。 想預防自己被埋在沙堆里燜熟,主要得做兩個方向的準備。 一是降低山洞內的溫度, 二是阻隔外界的溫度。 前者對于手上揣著硝石, 而且還有一地窖的儲冰存著的江暮云等人來說問題不大。 趁著現在外面的溫度還在正常范圍, 他們可以把地下冰窖打開, 先緊著地下冰窖里的冰塊用。 等到后期溫度上來了, 走在風沙中都有被燙傷的風險時,再窩在山洞里用硝石制冰降溫。 當然了,既然有用硝石制冰的需求,那水就一定要備足。 于是幾人的計劃里又加了打水這一項。 他們除了剛搬到山上時在自家山洞里挖的小蓄水池,以及上個冬天挖的那個大蓄水池外,前段時間也陸續挖了不少零散的小蓄水池。 因為怕蓄水池里存著的水被沙塵污染,大家都在風沙到來前把蓄水池的頂上加了蓋子。 而且都是雙層蓋。 一層把蓄水池的口死死封住防普通塵土,一層像他們家門口的擋沙板一樣帶有坡度,防止沙土堆積把蓄水池的蓋子壓塌。 大蓄水池可以暫時不動,小蓄水池里的水能運的都得運回家去。 就算不為了制冰,平時放家里也能降溫增濕。 這回可是連什么只有特定時間才能出門的情況都不存在了。 畢竟是極晝外加沙塵暴,在溫度升上來之后,這兩者只要同時存在一天,他們就一天不能踏出家門一步。 應該沒人會想在七八十度的沙塵中行走吧。 和這種烘烤自己的行為相比,他們頂著沙塵暴出門的危險度也算不了什么了。 就是取水的時候也挺麻煩的。 要是不想一桶水半桶沙地抬回去,他們就要在整個取水過程中做好防護。 江暮云在這方面的經驗還算豐富,她和楚不聞拼拼湊湊弄出了一套比較可行的方案。 他們準備直接搬個支好的帳篷到取水點去。 把帳篷在沒有沙塵的室內支好,然后一起行動的幾人到負責支帳篷的人家里匯合,頂著風沙把支好的帳篷抬去取水點。 到時候把帳篷倒放,帶門的那面朝下,和蓄水池的取水口合上,人就可以直接鉆進帳篷里掀開一部分蓄水池的蓋子取水。 等水取好了,蓄水池和盛水容器的蓋子都蓋上了,再把帳篷收起來。 這個過程用不著太多人,受困于帳篷的大小,取水的過程只能有一個人在帳篷里動作,人多了反而礙事。 最需要人手的就是在路上,他們得保證支好的帳篷在路上不會被風吹走,所以人數太少也不行。 考慮到在外行走的安全問題,大家按照住處的距離遠近分了兩組。 江暮云楚不聞和秦時文秦時武住得近,取水的時候就一起行動,匯合地點就選擇位置靠中的楚不聞家。 趙家昊和王清清六人住得比較近,他們六個可以一起行動,匯合地點最后定在了王清清四人家里。 除了在帳篷里站不直腰,只能跪坐或者彎腰打水,導致大家不是腰痛就是腿痛,以及為了防止打水的人在打水過程中重心不穩往前倒摔進池子里,所以取水的時候有人時刻拎著繩子準備救援之外,整個取水過程都還算順利。 畢竟他們蓄水池上面都用木板或膜布封住了,除了他們取水時拆開的那一個小口之外,其他地方都是釘死的。 人要是一不小心摔到蓄水池里面去,還順帶著把光源給滅了的話,還真未必能自己爬上來。 順帶一提,那個打水的時候摔進蓄水池里的倒霉鬼,就是秦時武。 秦時武可以指天發誓,他絕對不是因為重心不穩摔下去的。 他明明就是取水的時候腳滑了一下,才會直接栽進蓄水池里的。 秦時武在秦時文回去把這件事廣發朋友圈之后氣地連發無數“啊啊啊”,吵到秦時文不得不屈服,連拉三下繩鈴表示刪除上條朋友圈為止。 時候秦時武留言表示,要不是秦時文死不開門,他絕對會沖到秦時文家里幫她拉三下刪除朋友圈。 打水的事兒大家可以分頭行動,蓋隔溫房這事兒就沒法分頭了。 先前說江暮云等人要做兩手準備,一是降低山洞內的溫度,二是阻隔外界的溫度。 隔溫房就是為了后者準備的。 隔溫房顧名思義,有阻隔溫度的功能的小房子。 而他們現在準備的隔溫房,就是要蓋在自家山洞門口的。 在阻隔外界溫度這件事上,江暮云他們這些把家安在山洞里的人帶有天然優勢。 厚厚的山壁可以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庇護,沙土可沒本事像燃燒的原油一樣,把整座山都給烘熱。 除非這大太陽還真能一直曬它個一年半載的不落山。 要真到這程度,那就什么都別說了,挖洞吧。 不往地下挖它個二三十米,誰都別想活著見到夜幕降臨的那一天。 他們現在還沒走到必須挖洞的這一步,所以江暮云等人目前需要做好防護的,就是家門口那一塊沒有山體保護的地方。 至少得讓那些被曬得guntang的沙塵離自家門口遠一點。 這算是工程量最大的一項,比他們運水的工程量都要大, 畢竟徒手蓋房子。 這隔溫房不是長期使用的,后面等極晝過去了還得拆,省得擋了自家采光,所以他們用不著磚石黃泥這樣的結實材料,簡單搭個木屋就可以。 雖然這房子不是用來住人的,也沒什么建筑結構方面的要求,但光是湊齊蓋房子所需要的材料,就能花費他們不少功夫了。 樹全部都得現砍的那種。 因為他們現有的木材,全部都被勤勞的他們給處理成一尺長左右的柴禾了,一根未處理的樹干都沒有。 他們總不能用這些柴禾去拼隔溫房吧。 木工活需要的人多,打燈的砍樹的,處理木材的,建屋子的。 而且為了防止隔溫房屋頂積沙,把他們這些業余人士搭的小方盒子給壓塌了,他們還得把隔溫房的房頂也做成斜面。 最好還是光滑的、沒有縫隙的平面。 免得有沙子見縫插針溜進隔溫房里。 這種光滑無縫隙的平面,顯然不是他們一群半吊子木匠能用棍狀樹干搭出來的。 所以幾人只能用笨方法,樹干削成木板,然后再把一根根長條木板拼接起來,變成一個光滑無縫隙的大木板,然后再把幾塊大木板架上房梁拼一拼當屋頂,盡量減少房頂上出現縫隙的可能性。 他們也不是沒想過偷個懶,就用之前撐在門口的擋沙板當屋頂算了。 然而那擋沙板之前看著還挺大,等各家隔溫房的規模一規劃好,擋沙板就成了一個小不點了。 連湊進去和木條們一起拼成新的大木板,都要被嫌棄長度不合適。 畢竟他們建隔溫房的目的是要把沙塵隔開,那當然是隔得越遠越好。 要不是各家山洞門口能容納隔溫房的平地面積不夠,他們都恨不得直接把隔溫房往外延伸出二里地去。 隔溫房的面積要盡可能大,墻壁也是越厚越好,所以他們砍回來的樹只需要在長度上做處理,倒是給幾人省了不少事。 砍回來的樹干粗細不一也沒關系,他們寧愿在幾家隔溫房的大體框架都成型了之后,再用細一些的樹干填補凹縫處,也不會選擇把粗一些的樹干削細。 尤其像江暮云家門口還是石臺,沒法把用來搭木屋墻壁的樹干砸進地里固定,只能通過在木質隔溫房外圍打支架、增加隔溫房重量這樣的方法,來降低隔溫房因風移位的可能。 在搭好了隔溫房的墻壁之后,他們也根據墻壁框出來的面積,把那些削好的木板進行拼接處理,順便把他們之前弄回來的隔溫棉、緊急救生毯等可以保溫隔熱的東西固定在木板上。 這些東西都是在關鍵時刻能保命的珍貴物資,他們可舍不得用釘子釘在木板上,到時候即使拆了也難免要留個窟窿。 所以他們決定屋頂的木板要做雙層,隔溫棉等物就夾在兩層木板中間充作夾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