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路2010 第308節
劉簡妮找到之前他們在美國見過聊過的幾家意向機構,萬里出行的本輪融資已經有大牌私募領投。 這對于其他人來說是個利好消息,以至于他們的熱情更加高漲,報出的額度都超出了萬里出行的實際需要,林一他們考慮之后做了分配。 框架定了下來,流程性的事務也沒有那么快,畢竟是這么大金額的一筆融資,不過在林一的要求以及劉簡妮負責的協調下,他們還是趕在8月底搞定了。 錢到賬之后,萬里出行正式宣布: “本公司已完成總金額為8億美元的b輪融資,投后估值已達到40億美元,領投方為著名投資機構高嶺資本,熊廠等機構跟投。 本公司感謝所有投資者一直以來的關心與支持,并將繼續改善產品與服務,持續為社會創造價值,回報股東信任……” 有句話叫作“字兒越少,事兒越大”,這則公告就有那種味道。 消息發布的時候,萬里出行這次沒有主動聯系任何一家媒體進行宣傳,但幾乎在第一時間就立刻在行業內傳遍了。 融資8億! 估值40億! 繼今年6月份uber以170億美元的天價估值拿到12億美元新一輪融資,成為今年最高的一筆之后,短短兩個月內,打車行業再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萬里出行本輪融資也創造了國內創業和風投領域的諸多第一,而林一最喜歡的第一是這樣的: 《成立時間一年不到,史上最快獨角獸誕生,鵬程萬里名副其實!》 第455章 紛至沓來 這個新聞標題確實不太準確。 鵬程萬里這家公司作為工商主體的注冊時間是在2013年7月,距離林一他們拿到這8億美元的融資已經超過一年了。 文章里面說的不到一年,是從9月初萬里出行app第一個版本上線開始計算,那確實還差幾天。 這么寫當然是為了突出萬里出行這家新晉獨角獸的發展之快、勢頭之猛,反正林一是沒有打算因為這點“報道偏差”而要求他們改正的。 四舍五入一下,也差不多嘛。 總之“史上最快獨角獸”這個頭銜,林一還是可以欣然笑納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互聯網創業的理想愿景被描述為“三年獨角獸,五年納斯達克”。 無論怎么算,這他媽才一年! 雖然uber的估值還是萬里出行的好幾倍,但除了它是高貴的美國公司、規模上的顯著優勢之外,從時間上來說uber是2010年成立的。 那時候林一才剛剛回到這個世界,還是個寒窗苦讀的高中生。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評價,萬里出行達到40億美元的估值,都是一個空前的輝煌成就。 公司里面最近彌漫著一股極度樂觀的情緒,因為這是一個好消息,所以林一和劉簡妮他們也沒有采取嚴格的信息封鎖措施。 在正式公布之前,公司里中層以上干部以及少部分消息靈通的基層員工都已經傳遍了。 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有資格拿公司期權的,公司的估值上升直接意味著他們的身家暴漲。 劉簡妮甚至收到風聲,已經有人在向她的部門打聽萬里出行的上市計劃。 這可能是作為打工人的碼農終極夢想,每次有一家大規模的互聯網公司ipo,就會批發出去一大堆財富自由的機會。 在對資本市場沒什么概念的外行人看好,光從估值上判斷40億美元的獨角獸似乎有資格上市了。 萬里出行離ipo當然還差得遠。 林一他們敏感地發現了這股風潮,如果是補貼大戰之后萬里出行占據了行業第一的位置增加了員工的自信,那這次可以稱得上是盲目了。 所以他在這一次的公司內部信中,除了例行感謝了全體員工的辛苦付出之外,還特意強調: “盡管今天的成績來之不易,萬里出行仍然是一家處在創業階段的新公司,我們仍然對市場保持敬畏。 如果存在一個名為成功的終點,那我們和它之間至少相隔著崇山峻嶺和坎坷征途,全公司上下務須保持艱苦奮斗的創業作風,做好打大仗、打惡仗的心理準備……” 配合李莫言主持的內部整頓,萬里出行再次采取了比較大規模的團隊管理措施。 公司的人員膨脹太快,一定會有才干不足或者德不配位的人混了進來,補貼大戰之后林一已經要求師姐采取行動。 之前的幾個月里面,萬里出行本身就淘汰了一批不稱職的員工,不過并未造成業務上的動搖或者外界的擔憂,因為他們招聘了更多人手進行替換和補充。 這些當然不是無用功,一套組合拳下來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提升的,而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執行力也有所改善。 不過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林一在內部信里面提到的“打大仗、打惡仗”反而被外界解讀為準備對同行發難。 正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剛剛拿了遠超同行的8億美元融資,此時不大舉進犯更待何時? 對此林一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解釋說:“我們當然有一系列的推廣計劃,特別是針對于本月剛剛推出的專車業務,這個產品的目的是為有經濟能力和更高要求的客服提供差異化的精致服務?!?/br> “對于公司原有的出租車業務我們也會持續投入,最近我們已經在京申羊鵬四大一線城市分別建設了一座司機之家,服務于所有的網約車司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br> “我們還會不時地針對乘客推出紅包獎勵或者免單優惠這樣的活動,用于答謝用戶的支持?!?/br> “但確實,我們并未打算像今年年初那樣再次采取大規模補貼政策,我們認為這種措施是不可持續的,不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我們跟同行之間的競爭不應該采取這種方式……” 林一這番表態讓那些等著薅第二次羊毛的乘客倒是非常失望。 這種愿望倒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林一能夠私下和他們交流的話,可能會告訴他們用不著失望太快。 林一這段時間接受的采訪非常多,可以說是紛至沓來,又是萬里出行和他本人的一個新的宣傳季。 其中不乏一些聽起來逼格很高的所謂名流商業雜志,就是專門排榜單搞評選的那種,比如《福布斯》和《財富》。 《福布斯》號稱愿意把他評選為今年的“30歲以下行業精英”頭名,不過林一對這個頭銜興趣不大。 別把這些外國雜志的逼格想得太高,他們排各種亂七八糟的榜單不過是為了創收而已。 找幾個知名度高的、有公信力的配合炒一炒,有了商業價值之后剩下的位置就可以由那些心急出名的年輕人們自己主動來“報名”了。 這玩意兒基本是明碼標價的。 雖說是個樣子貨,不過也有人認為,能拿出這樣的閑錢來炒作自己的,只要不是純粹的江湖騙子,多少也是實力的一種證明。 總之呢,這是一門生意。 林一當然不是交錢上榜的那種,憑著萬里出行目前在行業內的實績,他是可以拿來給榜單的公信力背書的。 為了讓這個機會顯得更加有吸引力,對方還主動提出要給他做一個長篇人物專訪,翻譯一下就是: 可以幫他寫軟文。 林一雖然在投資人那邊可以面不改色地吹牛逼,但是也不打算在媒體上再給自己渲染一套天才人設。 當然,如果他想的話別說是什么“六歲會編程”,就算是想搞一個邪魅狂狷的霸道總裁人設也不是沒可能。 幸好,林一對此興趣不大。 去年的這個時候,他還想方設法地給自己炒炒知名度,但是萬里出行到了目前這個階段,反而倒不太熱衷了。 但是劉簡妮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林一還是要盡量提高知名度,弄一些有分量的商業榮譽對于萬里出行維持曝光度以及積極向上的公眾形象有好處。 畢竟創業者的個人形象常常關聯公司的品牌價值。 所以由公司的公關團隊負責安排,林一還是接待了一批媒體和記者,這位20歲的年輕ceo真正成為了商界名人。 第456章 恩怨情仇幾時休 林一在采訪的時候被問到最多的問題,除了萬里出行何以在短時間內達到40億美元的估值之外,另一個人們都很感興趣的話題自然是他的身家。 盡管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萬里出行的股權架構是不對外公開的,但這筆賬也不是很難算。 40億美元的估值,只要他的持股比例超過25%,那就代表個人身家已經超過10億美元了。 萬里出行只公開做過兩輪融資,25%的比例根本不會是問題。 這是一個重要的門檻,不僅因為超過這個金額有資格上《福布斯》的富豪排行榜,更意味著在全世界任何國家都足以稱得上頂級富豪。 所以即便是比較嚴謹的財經媒體,也在報道他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采用了“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這個稱呼。 現在坐在林一對面的那位女記者就笑靨如花地問道:“林總可否給我們透露一下你現在的身價,我想很多讀者都和我本人一樣非常好奇的?!?/br> 這位女記者不僅容貌姣好,而且專業素養非常高,采訪的時候眼神直勾勾地看著受訪對象。 不過除了禮貌之外,好像還刻意帶著點欣賞和崇拜的意味,微微前傾著身子不自覺地靠向了對方。 林一最近不是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已經見怪不掛,他熟練地打起太極拳應付起來: “我和我的幾位合伙人,乃至我們整個創業團隊,都沒有把經濟上的回報當作創業的根本目的?!?/br> “我們從來都不會去計算,說各自的身家有多少了,公司融資的時候也不會把這個當成一個考量的因素?!?/br> “公司已經達到的一個估值,當作過更像是對于我們前一段時間工作的嘉獎和表揚?!?/br> “一個最顯著的標志是,到目前為止公司的整個管理團隊,自我以下從來沒有在融資過程中進行過任何套現,或者是另行出讓股權獲利?!?/br> “用我們的新朋友,高嶺資本的張雷先生的話來說,要做時間的朋友。我們相信萬里出行在更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才能逐漸顯露它真正的價值?!?/br> 林一給的信息當然都是真的,不過之所以沒有過套現是因為公司明令禁止,再加上他和師姐兩人以身作則,所以沒人動這個腦筋。 女記者有點遺憾,因為這個回答中規中矩,沒什么大毛病但也就是冠冕堂皇,沒有什么新聞價值。 更遺憾的是,這位年輕的富豪似乎對她的暗示沒有任何回應。 不過她好像還沒有輕易放棄,非要問出點獨家消息來不可: “林總今年應該才20周歲對吧,還有一個不太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就是京電的大二學生?!?/br> 這話聽著像是要問到學習生涯去,沒想到卻拐到了意外的方向:“我們都很好奇,不知道林總對于未來的另一半有什么要求?” 嗯? 林一很確定這是采訪大綱上沒有的問題,不過以自己的身份這個話題好像也談不上敏感,所以他沒有專程叫停這次訪談,而是短暫考慮后簡潔地答道: “優雅、智慧、堅韌,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匯集一切美好的特質和品行,我當然會很欣賞,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相信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會是最理想的搭檔?!?/br> 這一段其實也只是客套話,不過林一還是特意打了個補?。?/br> “當然,現在這個階段我和我的團隊,都只會把萬里出行的發展當作是第一位的考慮?!?/br> 因為最近接觸的媒體很多,林一很快就把這個小波折拋之腦后。 所以他自然也不會發現,這位女記者在寫報道的時候并沒有把他特意加的話給添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