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路2010 第196節
可惜他現在已經不是個自由自在的大學生了,而是一條苦逼的創業狗,所以他提前一周就趕回了學校。 李莫言和李建國當然也同時出現,他們在年前就已經約好的,林一在寢室里見到自己的室友之后還有點小興奮,兩人互相分享了彼此帶的小禮物。 林一帶的是一種小零食叫作長鼻王,算是他的童年回憶,似乎只在長三角一帶有售。 李建國給他帶的是大名鼎鼎的東北姑娘果,這種水果在外地還不多見,林一嘗了之后覺得口感酸酸甜甜很是清新,而且不得不說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很感興趣。 匯合李莫言之后,三人先是到醫院去看望了被迫在這兒過年的張清遠,確認他的康復狀況良好而且情緒也不錯,之后才放心地回到學校的地下室開會。 三人首先交流了一番過年期間的見聞,當然主要是李建國在分享,林一聽起來覺得東北的年味比臨安要濃。 他們是個大家族,同輩之中遠遠不止李莫言和李建國兩人,只是他們年齡最接近,所以向來走得最近,人一多聚起來自然就熱鬧。 輪到林一的時候,他這邊可講的事情就沒那么多,唯有于秀娟女士在年夜飯的時候炫耀他創業掙到錢這件事還算有趣,所以就簡單提了提。 不過他很快發現,李建國聽完略顯尷尬的樣子,師姐倒是神色如常,想到年前的話題立刻就問道: “怎么,家里面還是不同意?” 李建國有點支支吾吾,所以李莫言代替他回答道:“家里面確實都不太支持?!?/br> 李家的情況顯然跟林家不一樣。 林一之前隨口報的那點數在于秀娟看來就不少了,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后還掙不了那么多,在校就能賺到當然算是了不起。 至于李莫言和李建國的家族,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也是不差錢的,覺得大學期間創業只能說是不務正業。 就像李建國年前自己說的那樣,家里對他們最大的期望是以后留京進體制,次優的選擇是畢業后回鄉繼承和壯大家族在當地的資源。 總之不包括這種莫名其妙的所謂創業。 用那些長輩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送外賣算什么正經生意?我們家的人做這種事說出去都叫親戚們笑話!” 李莫言進一步解釋:“主要是建國上個學期為了忙活創業的事情掛了好幾科,這看著照這個趨勢下去的話,估計都畢不了業了,所以叔叔有點著急?!?/br> 她不是刻意鞭尸李建國,而是純粹就事論事,實際上她沒有仔細說當時的場面已經是輕描淡寫了。 其實她自己的成績也有明顯下滑,父母那邊也是有所埋怨的,不過這些話師姐就沒有講了。 林一大概理解了這個狀況,自己好歹還及格了林爸那邊尚且憂心忡忡,李建國掛科好幾門這事兒自然會影響家里人對他們創業的看法。 李建國雖然一開始的時候還比較稚嫩,不過半年的時間磨練下來已經是這個團隊不可缺少的一環了,林一當然是不希望失去他的。 “那你們這次怎么出來的?” 李建國不在意地擺擺手:“我們都是成年人了,要出門難道還需要家里同意嗎?當然是自己買票就出來了?!?/br> 林一知道這事兒恐怕沒那么容易,他又想到李莫言那邊:“那師姐你從院學生會辭掉了公關部長的事情,想必也……” “我根本沒告訴他們?!崩钅院喴卮?。 “哈哈!” 李建國放肆大笑:“還是我姐有先見之明,早知道我也不說掛科的事情了,反正大學里面又不會寄成績單回去?!?/br> 其實大學里面如果真的掛科太多以至于可能畢不了業的話,學校還是會聯系家長的。 不管怎么說,自己的兩個合伙人沒有因為家里的反對而動搖創業的信心,還算一個好消息。 林一想了想:“那不如這樣吧,建國以后你盡量留在學校里面坐鎮,外面的事情主要由我和師姐兩個人去跑,這樣的話你還能多上一點課?!?/br> 能有多大效果不好說,學習這個事情沒什么訣竅,是要花時間的。 李建國還想推辭:“用不著,還跟以前一樣就行,該干嘛干嘛,大不了我自己再多下點工夫?!?/br> 這話有點打腫臉充胖子了,之前最忙的時候他們基本上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忙創業的事情了,哪兒來的更多時間? 李建國只是覺得,如果另外兩個人都在外面跑來跑去而自己在學校里安安耽耽上課的話,還算什么京電三叉戟? “就這么定了?!?/br> 李莫言不顧李建國的死撐直接幫他答應下來,“你也不想真的搞到被學校退學,然后明年回家的時候被叔叔打斷腿吧?” 說到這里李建國的表情也有點訕訕,看來小的時候沒少被他爹棍棒教育。 兩票對一票這個事情就算定下來了,不過李建國還是很有義氣地在腦子里暗想,自己絕不會拖團隊的后腿的。 創業半年時間,掙到多少錢還是其次,李建國最喜歡的是這種團隊之間相互扶持一起努力的氛圍。 師姐那邊就用不著林一去說什么了,她一直是個有決斷的人,所以林一想到的是另外一件事: “你們倆在家里會遇到長輩的反對,那其他成員是不是也會如此,畢竟他們甚至還不是合伙人的身份,只是一個小員工而已?!?/br> 他說的不是那些兼職的配送員,那些本來流動性就大,而是他們核心團隊的另外十幾號人。 “很有可能,過幾天其他人陸續回來之后,得關注一下他們的心理狀態,必要的話還得跟他們談談心?!?/br> 在學校的時候大家湊在一起,每天同進同出很有干勁的樣子,也沒誰覺得有什么不對。 但是過年回家的時候就會被父母或者各種七大姑八大姨以他們的“傳統觀念”來審視了。 耳根子比較軟的人可能就會動搖。 林一感慨地嘆了口氣:“樣樣都得考慮啊,今天才知道為什么人家說年關是個關?!?/br> 第263章 搞錢不容易 林一他們商量完穩定軍心的事情之后,就開始說開年之后怎么進一步發展的問題,首先重中之重的當然是迫在眉睫的餓了嗎的威脅。 他們用了模擬攻防,也就是假設“如果我是餓了嗎,我會用什么方法來對付隨便”這樣的方式設想了半天可能遭遇的打擊,然后又針對性地討論頗具方案。 討論來討論去,他們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 需要錢。 不管他們打算怎么招架,都不可能憑空變出鈔票來,歸根結底還是手上有糧心里才不慌。 于是他們去給李菲菲教授拜了個年。 因為學校還沒有開學,這次就不是在辦公室里了,而是在提前聯系過之后趕到了女教授的家里。 李菲菲還算熱情地接待了他們,正月期間林一他們當然不會空手上門,大家互道了一些吉祥話。 李教授的先生是一位在產業界工作的資深人士,也很客氣地過來打了招呼,然后才把空間留給了他們。 顯然,李菲菲是猜到了他們的來意的,還沒等他們找機會開口自己就先主動說道:“你們是為了融資的事情來找我的吧?” 林一三人都有點不好意思,李菲菲一直對他們幫助很大,年前答應了會幫著問問融資的事情,現在還沒開學就催上門來了,多少有點不禮貌。 李菲菲沒有介意:“用不著不好意思,真正做事情的人就不能太在乎那些繁文縟節?!?/br> “不過我這邊暫時沒有好消息告訴你們,有個別朋友向我表達了一定的意向,年后可以跟你們接觸看看?!?/br> “為了避免你們到時候過于失望,我得提前給你們打個預防針,這個所謂的有意向到實際投錢給你們中間還差著十萬八千里,所以暫時不要太過于樂觀?!?/br> 李莫言和李建國點頭表示受教,林一知道這事兒沒那么容易。 專業的投資人一天見他們這樣的創業者可能要見好幾組,這還是在對方相對靠譜能聊出點東西的情況下,那種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創業者十分鐘就能打發一個。 那么多人里,最后能拿到他們錢的寥寥無幾。 林一畢竟也沒有真正創過業,頂多有一些超前的見識勉強算個理論派,所以還是誠心誠意地請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有的?!?/br> 李菲菲耐心地傳授著經驗:“跟投資人見面要掌握好分寸,首先你要拿出讓他感興趣的東西,可以是一個新奇的點子、一種至少聽起來可行的商業模式,如果你能拿出獨門技術那是再好不過了?!?/br> “但是你也不能太信任他們,要始終謹記你跟他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把自己的底牌全都透露給他們也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br> “因為他們完全可以找其他人來做你想做的事情,特別是你們這種情況,保不齊就是對手派來的探子?!?/br> 這個提醒林一三人都能理解,上次劉簡妮就是在創業大賽上發現了他們的存在,反手就轉告了他們的競爭對手餓了嗎。 還好當時沒有漏太多底。 找投資其實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要是隱瞞得太多呢投資人可能覺得看不到你的真東西,當然不愿意投錢,畢竟圈子里詐騙也是常有的。 但是拿出太多東西呢創業者也覺得不放心,生怕自己分分鐘被教做人,所以要找到一個默契的平衡點。 其實那種有過經驗的連續創業者,特別是以前有過成功案例的,投資人對他們就比較寬容了,甚至只是沖你這個名字就可以直接掏錢。 不過那種創業者早期是不愁錢的,都有自己熟悉的投資人,也不會在市場上隨便接觸陌生的機構。 這些事情李菲菲就沒有跟他們說了,因為這邊三位都是典型的“白板創業者”,也就是無名小卒。 “所以你們要好好準備準備,想想怎么把項目推銷出去,等你們覺得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去跟他們見面?!?/br> 林一他們從李菲菲教授那里告辭離開之后準備了不長的時間,主要是網站的業務邏輯、競爭優勢。 他們順便還把林一上次編的故事都潤色了一下,雖然最后并沒用上。 然后就開始和李教授介紹的投資人見面,因為公司不是學校不用放寒假,所以他們的工作早就恢復了。 林一見了幾家之后發現大家關注的事情大差不差,其中最難以回避的就是和餓了嗎的競爭。 其實創業的時候有一個模仿對象不完全是件壞事。 比如國內互聯網行業早期大家都是從美國硅谷抄來的商業模式,跟投資人介紹的時候大大方方說我是國內版的某某某。 這樣做的好處是方便別人理解你的商業模式,而且有一家可比公司放在那里,兩相比較算估值的時候比較好說。 你抄的對象用戶多少,估值多少,那以你的用戶數應該估值多少? 一道簡單的小學算術題。 但林一他們現在的情況不太一樣,大家不是在大洋兩岸錯位競爭的,而是直截了當要在一個碗里搶飯吃。 既然已經不是一個新東西,又已經有一個成立時間比你早、規模比你大得多的行業龍頭擺在那里,大家在同一個賽道上飆車,這個障礙物是越不過去的。 也不是說有人做了就不能投,這樣的話就不存在風口的時候大家一擁而上了,而是要畫一個投資人吃得下的餅。 林一當然會為自己辯解:“雖然在線訂餐這個市場現在還比較小,但最近兩年就是一個關鍵的爆發期,完全容得下兩個企業同臺競技?!?/br> 他的意思是市場容量很重要,一個十億的市場就算占八成的份額,也不如在一個百億的市場上吃兩成的份額。 這個答案看起來并沒有得到投資人的認可,論行業研究的話他們做的比林一細多了,用不著林一給他們上課。 雖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資人都一口回絕,但也沒直接答應下來,而都是以“再考慮”“再研究”拖延下來。 搞風投的金融機構不是銀行那種蹣跚的巨人,他們的效率是很高的,所以沒有回音本身就是一個結果。 跑了幾天一無所獲的林一向自己的兩位合伙人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