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當昏君 第68節
子受想了想,道:“兩位道長實乃道德之士,為我大商貢獻良多,朕見銅錢之中無有文字,不便辨認,不若取兩位道長之名,鑄升財、進寶于其上,以表功勞?!?/br> 蕭升、曹寶對視一眼,皆是看到對方眼中的驚喜。 紛紛拜倒,衷心大呼道:“謝陛下厚賜,臣銘感五內!” 他們的稱呼都變了,不再以貧道自稱,張口稱臣。 這代表他們徹底和大商連在一起,是大商臣屬,而不再是之前的散修。 這對仙人來說很難,修道之士千千萬,整個大商也只有聞仲一人為臣。 因為有道修士大多不愿意將自己的氣運和人族的朝代捆綁在一起,一旦朝代衰落,自身修為、氣運都會受損。 而且修士不能隨便以法術干涉人族事務,沒有法術也就相當于一個普通人,能對王朝做多大貢獻? 哪怕貪圖虛榮富貴,也做不到高官。 根本不劃算。 聞仲例外,他讀了很多書,別人一目十行最多看二十行,他能看三十行,效率太高了。 可蕭升、曹寶還是這么做了,因為他們感到了一絲機緣。 在他們謝恩之后,便有幾縷凡人看不見的金色功德,從落寶金錢之上分到了兩人身上。 子受看這兩人一臉激動有些莫名其妙,只是問向殷郊:“可還有事要奏?” 殷郊想了想,搖頭。 子受也松了口氣,這些事情無關輕重,妲己的建筑以及灌江口、陳塘關的罵名足夠彌補,至于統一貨幣的大功德,也得商業興起之后才會有人意識到。 楊任見殷郊上奏完畢,出列奏道:“臣有奏?!?/br> “準奏?!?/br> “臣……” 楊任奏畢,子受的臉變得和蕭升一樣黑。 楊任又提出了人殉,他就是這么的執著,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緩和紂王與諸侯之間的關系,可以打壓諸侯,但要徐徐圖之,不然這次土方南下不敢點烽火引諸侯來援,就是以后的結果。 一次是這樣,兩次,三次呢? 第88章 始作俑者 土方可以南下,那么鬼方、羌方、氐方,同樣可以。 這些蠻夷雖然不如土方人多,卻也是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長城雖好,可還需要一陣子才能建好,土方南下顯然不同尋常,說不定就是有諸侯從中作梗。 所以,繼朝歌平叛之后,楊任再一次提出了人殉。 這次與土方的淇水之戰,死傷的士兵更多,同樣也俘獲了更多的俘虜。 上次的戰俘都送到了北疆修長城,楊任能接受,畢竟他們只是聽從主將的命令作戰,本質上都是大商子民。 可土方俘虜不同,沒有一個土方人是無辜的,每個人都參加過劫掠,手上沾有商人的血。 只是從土方大帳中救出來的,就有數百少女,而土方卻是十萬人馬。 要不是烏鞮侯從長遠考慮,稍有克制,這個數字會直線上升。 子受知道楊任在想什么,楊任并不是推崇人殉,他只是受限于時代眼光,不得不從大局考慮,試圖穩定時局,緩和諸侯與自己的關系,徐徐圖之。 簡言之,就是怕步子太大扯著蛋,得不償失。 可子受不會同意。 扯著更好,就怕諸侯不來事呢! 人殉必須廢除,徹底廢除! 罵我不守祖制,不尊重逝者? 那你真是個的大善人! 子受嚴詞道:“土方俘虜朕另有安排?!?/br> 之前還考慮著建驛站呢,馬從何來?土方人養??!用馬的地方太多了!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都皺起了眉頭。 用異族人殉葬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陛下為什么就這么固執,一定要和諸侯鬧得那么僵呢? 可子受就是不聽,不僅不聽,還更進一步:“今朕頒布一法,凡我大商國土之上,禁止以活人殉葬,違者無論身份,俱嚴懲之!” 此言一出,殿下嘩然。 自天命之論后,朝歌就開始減少人殉。 可老舊的思想沒那么容易改變,也沒有制定相應的法規來約束,終究還是有人繼續行著人殉之事。 而今天,紂王直接將人殉放到明面上,嚴令禁止。 “勿要多言,三日后,捐軀將士,朕親祭之!” 子受斥道,他現在還沒來得及洗衣服,皇袍仍舊沾血,顯得極有氣勢。 聞太師領兵在外,商容訥訥不言,沒人能阻止。 又封賞了一些有功將士之后,子受便回宮了,他一路上都惦記著妲己……負責修造的建筑。 …… 三日后,朝歌城郊。 子受已經坐上車駕,文武百官紛紛簇著車馬。 晨曦之下,北門已開。 當車駕出了北門時,還有許多百姓聞訊而來,朝著墓葬的方向步行,朝歌群眾和朝陽群眾只有一字之差,都愛湊熱鬧。 墓坑早已挖好,將士的尸身也已埋入主墓之中。 相距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同樣華麗的墓,那是此前為跑死的傳令兵所修。 子受今天所要做的,是祭亡魂,和祭天地祭神明不一樣,為國捐軀的英雄值得祭祀。 大臣們也都這么覺得,可問題在于,紂王三天前禁止了人殉。 不人殉,祭祀規格就掉下來了,談什么告慰將士的亡靈呢? 還是說三日前的只是些場面話,或者鉆個空子,下令從今日之后再正式執行禁止人殉。 可如此一來,法令的效用會減弱不少。 子受站在慰靈碑前,碑上寫滿了名字。 其實根本沒必要,因為這些士兵里有名字的都是少數,更多是類似現代鐵蛋、驢二傻、王二麻、李大拐一樣,在商朝時十分莫名其妙的名字。 畢竟百姓之家,認識的字也就那么多。 大多數人也覺得為此特意鑄慰靈碑不劃算,就算刻上了名字,能認識的也是少數。 可子受還是這么做了,與大眾意愿相違,這是昏君應該做的。 而且他覺得,這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們,值得。 至少留個念想,留個存在過,犧牲過,戰斗過的證明。 子受和這個時代大部分諸侯貴族不同,他更重視人命,哪怕是大頭兵,哪怕是奴隸,哪怕是普通百姓。 子受念著祭文。 下首的文武,則個個低垂著頭。 唏噓著,感慨著,猜測紂王到底會不會遵守禁止人殉的法令,也不知道今日如何收尾。 “父皇為什么不用土方俘虜給將士們殉葬?這樣才能報仇雪恨!” 良久,殷洪憋出一句話,小聲向身邊的殷郊抱怨道。 蠻夷嘛,殉了也就殉了。 殷郊搖頭,示意殷洪不要說話。 他也有些弄不懂,但大家都說父皇是一位仁君圣王,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繼續看下去就能明白了。 祭辭念完,近衛們抬著大量車駕來了。 車駕以紅綢遮蓋,上面裝了很多東西。 文武百官心里同時升起了一個念頭,難道這是……土方人? 紂王最后還是選擇了妥協,決定以人殉祭祀陣亡的將士,但又不好違反新定下的法令,就以紅綢遮蓋…… 自欺欺人嗎? “揭開?!?/br> 子受令殷破敗等人動作,這群膀大腰圓的家伙,不打仗的時候做做苦力,也是一個頂仨的好手。 這cao作更讓人不解,到底是干什么? “遵命!” 殷破敗等人齊刷刷的吼道,近衛就是近衛,不管怎么樣,只忠誠于紂王。 子受的洗腦相當成功,可惜他們還是學不會魚rou鄉里,朽木??! 紅綢落下。 車上是一個個的陶俑。 面容與土方人極為相似,還用獸血在臉上畫著各式花紋,身上配有骨制品。 “將官者,以陶俑殉之,士兵者,以草人殉之!” 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