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酒家的小相公 第169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元尊、清穿之咸魚德妃小食堂、釣系美人和偏執大佬聯姻了、穿成病秧子原配后[八零]
如果不是他,就算是陳烈酒自己努力出來,他走了上去,也會像曇花一現,開過了也就開過了。 只有像他這種能夠真正平視的人去支持去鼓勵,才能讓他家阿酒永永遠遠的與他站在一起。 許懷謙握住陳烈酒的手:“阿酒,我們一起努力?!?/br> 第81章 攜酒上青天25 既然決定要改變這個世界, 許懷謙覺得這次盛北之行對他來說就是一次機會,大災大難過后,百業待興, 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這個時候的百姓也是脆弱的, 只要給他們一個活下去的希望, 他們的接受度也會很高。 他若將盛北打造成一個全新的,一個完全不同于這個時代的世界, 讓昌盛帝、讓朝廷官員、讓天下百姓看到,只要他們能夠拋棄以往的狹義與偏見,他們也可以生活得如盛北這般繁榮富強。 那么這個世界將會迎來極大的不同! 有了這個目標后, 許懷謙在去往盛北的路上整個人都來精神了, 百尺高樓平地起,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個平地的基礎打好。 由于有先前從商人們哪兒籌集到的錢糧, 加上《大晉旬報》的發行,從京城到盛北這一路都不斷有逃難到京城的災民。 許懷謙會時不時挑開馬車車簾看一下路過的災民,見他們身上的衣物雖然都是破破爛爛的, 臉和頭發也是臟兮兮的,但精神面貌還算不錯。 甚至有些逃難趕路的災民們還能跟周圍的人有說有笑道:“咱們的朝廷可真好啊,咱們的皇帝可真好啊, 咱們的官員也好,這逃難還給我們發口糧呢?!?/br> 一顆心放了下去, 跟陳烈酒說道:“朝中那群官員雖然老跟我作對,不喜歡改革創新,但對皇帝下達的命令, 執行得還算可以?!?/br> “是因為有錢又有糧, 上頭什么都有人給他們辦好了,他們只需要照著做, 就有功勞拿,他們當然愿意去實施了,”陳烈酒一語道破真諦,“你看,一旦他們發現攤子太大,后續他們玩不轉了,感覺會出事,就忙不迭地把這個鍋甩給你?!?/br> 盛北的水災還在不斷地往外蔓延,周圍附近縣衙的災情所已經住滿了人,錢糧不斷地在消耗,水災沒治、后續災民的安置工作也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這些他們其實都想到了,就是因為怕麻煩,不愿意接手,全甩給許懷謙就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這樣好處都是他們的,壞事都是別人的。 “也不能怪他們如此,”許懷謙站在現在朝廷官員的角度上想了想,“他們以前本就沒怎么學過治國之道,都在學詩詞歌賦,突然一下來了水災,還是這么大的水災,在國家現在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的時候,讓他們想出一個能治災的辦法,換我我也頭疼?!?/br> 而許懷謙也是站在時代的前沿,知道怎么能讓商人們心甘情愿的掏錢掏糧,加上還有一個有遠見的能率先替他替百姓考慮的恰好有幾分本事的老婆,不然光是他上嘴皮碰下嘴皮去游說各路商人也需要費很大的勁。 所以改變很重要。 許懷謙得謝謝陳烈酒讓他一下茅塞頓開,他以前其實跟那些官員一樣,只想盡自己的職責,沒想過主動去改變什么,索性他還年輕,現在一切都還來得及。 “記下吧?!痹S懷謙當下窗簾對身旁的一個筆試帖官員說道,“該是誰的功勞就是誰的功勞?!?/br> 雖然吏部官員對他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不過,不得不說,這次盛北災民能夠平安到底京都,一路少不了他們的安排。 “好的,許大人?!焙擦衷汗P試帖官員蔣玉書聽到許懷謙的話,忙不迭地在紙上寫下了京都到盛北這一路的情況,還把吏部官員夸了又夸。 因為《大縉尋報》的原因,現在盛北的災情成了大縉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第一期,寫了籌措錢糧和各方支援的事,這第二期也該讓他們知道盛北的災情和盛北的災民們到底如何了。 孟方荀稍微一思索,就將筆試帖們派遣出來,各方記錄所見所聞,等把這些見聞快馬加鞭寄回京都,會有京都的其他筆試帖們代筆,撰寫出一份感人肺腑或令人氣憤的邸報文章出來。 許懷謙也從孟方荀哪里要了個人出來,他想改變這個世界,用邸報來傳遞他想要令他們改變的思想,是再合適不過的工具了。 看完逃難的災民,許懷謙又轉頭向章秉文的老師詹敏達問道:“詹老,你看我們這次盛北的救災工作,從哪兒開始比較合適?!?/br> 救災工作現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許懷謙也不去費那個力了,他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趕緊將水患給止住,不能再讓更多的百姓和良田受到損失了。 “這個治水當然是從哪兒開始,就從哪兒結束的好,”詹敏達拿著朝廷給他的袤河在縉朝的輿圖,指著袤河在盛北石頭縣決堤的地方說道,“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把這個決堤口給堵住,但現在決堤口周圍都成了汪洋一片,別說去堵了,連進去都困難?!?/br> 因為溢出來的水淹沒的都是周圍的農田,它不是河道,沒辦法行駛大船,只能通過竹筏或者木筏進入,人可以,修堤壩的石料木料,怎么運? 等竹筏和木筏運進去了,整個盛北都遭了。 也不能從上游運吧,上游現在水勢兇險,拿大船用木料石料進去不僅危險性大,還沒有停泊的地方。 許懷謙皺眉,他就知道工部把這個燙手山芋甩給他,不會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但,不管前途千難萬難這件事都必須有人去做:“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當然有了,”詹敏達見許懷謙如此,在河道的輿圖上方又指了指,“現在要想最快的止住不停往盛北溢出的水,那就只有在河道的上方,這個,豐良縣,再挖一個決堤的口子,把袤河的河水引到豐良縣,盛北的水患就止住了?!?/br> 許懷謙湊過去一看,豐良縣周圍都是村落良田,眼睛一黑:“若是真的在豐良縣決堤,豐良縣的百姓和農田豈不是跟盛北水患一樣都要遭災?!?/br> 這不僅不能解決水患問題,還從而加大了受災面積,與其這樣,還不如就把水患丟在盛北呢。 反正,盛北都遭災了,再遭受一點,也比讓一塊新地方的百姓受災好吧。 “說得不錯?!闭裁暨_對許懷謙贊賞的點了點頭,這也是工部他們為何要聯起手來把此事甩給許懷謙的原因。 因為這水患還真不是想治就能治的問題,這里面牽扯的事太多了。 不然水患發生到現在都快大半個月了,他們為何還沒有行動,實在是,不知道如何行動。 “但是,你只看到了表面,沒有看到深處,”詹敏達把豐良縣這個地方圈了一下,“如果我們把豐良縣這個縣城挪開,讓袤河水串縣而過,你看看后面有什么?” 許懷謙看到一條極為黯淡的線,不太明白的搖頭:“這是什么?” “這是曾經的淮河河道,”詹敏達給他解釋,“淮河河道早在前朝時就因為大旱而干涸了,為了生存,百姓們不得不往袤河這邊遷徙,我們現在看到袤河周圍附近的村落都是由當年大旱逃難到袤河的百姓組織而成?!?/br> “現在,袤河決堤,恰好有這么一條干涸的河道,如果把袤河水渡過去,是不是盛北的水患就迎刃而解了,還能讓淮河恢復生機?!?/br> “曾經淮河附近的良田可比袤河附近的良田要優渥得多?!?/br> 許懷謙不懂水利,聽詹敏達這樣一說,乍然很不錯,只需要挪一個縣,什么問題都能引刃而解了,但實際,恐怕沒有那么簡單吧? “若是這么簡單就能夠將問題解決,那當初前朝為什么不直接從袤河挖渠道將水引到淮河呢?” 這樣就算干旱,也不至于讓百姓都跑光了吧。 “前朝那會兒因為旱災,自己都自顧不暇了,哪還有功夫空出手來挖渠道引水,”詹敏達搖搖頭,自古以來朝廷都是為自己想得多,為百姓想得少,“而且災民們不是自己可以解決問題嗎?” “他們從淮河遷到了袤河,還是自發組織遷徙的,朝廷不用花費一分一厘,到了袤河,他們難道就不是朝廷的百姓么?” 許懷謙的眉頭皺得更深了,不管在那個時代,受苦受難的始終都是老百姓。 “就算只需要挪一個縣就能解決問題,”詹敏達說得輕松,許懷謙卻從里面看到很多問題,“要百姓放棄自己安居樂業已久的地方,挪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恐怕也不是一件易事吧?!?/br> 一個縣,至少都得有五十多個村落,好幾千口人,這么多人,想要都說服,很難。 “而且淮河已經干涸了這么多年,里面的雜草淤泥都快把河道給填滿了吧,如何清理河道也是一件頭疼的事?!?/br> “最重要的一點,從輿圖上看,這袤河和淮河距離不遠,可你剛才說了,百姓逃難去的袤河,都需要逃難了,那距離肯定很遠,就算挪開了豐良縣,這其中引水用的渠道,挖掘起來,也是一個不小的工程?!?/br> 總不能把人遷走了,決堤壩后就不管了,等著水自己流入淮河吧? 這水是世界上最不可控制的事,它有可能自己流入淮河,也很有可能往其他縣而流。 豐良縣周圍還有別的縣呢,一個弄不好,可能把附近的幾個縣城一塊殃及了。 他們是來救災的,不是來制造災難的。 “許大人說得很對?!闭裁暨_沒有官職不是朝廷中人,他是朝廷給翰林院聘請的教習,說實話一開始,他不是很想管袤河這檔子事的,畢竟,朝廷其他官員都不管,他一個就會一點水利的人去管什么? 但架不住,他學生小文一直扭。 還拿退學威脅。 沒辦法,翰林院聘請他們外頭的這些教習,薪酬開得很是誘人,且給翰林院的官員當老師,很有面子。 這些以后可都是朝中各部的大官啊,給他們當了老師,以后他們升官發財了,他們的臉面就越高。 一旦章秉文退學了,他們這個學科,創辦不下去,他們這些教習也要被辭退,薪酬沒了,面子也沒了,幫幫忙就幫幫忙吧。 就當積德行善了。 為此他還聯系了幾個對修筑堤壩極為得心應手的老伙伴們,至于,他們來不來,就不清楚了。 畢竟,根據他們以前對朝廷官員的理解,那就是不懂還瞎指揮,出了事,還會把問題責任都推工匠身上,工匠們也心寒啊。 給朝廷做事,還不如給私人做事??伤@一路接觸許懷謙下來,發現他還算是溫潤有禮,人也不是那種瞎搞亂搞的人,對他放心多了。 “許大人能夠看到這些問題,詹某佩服,”詹敏達對許懷謙直言不諱了,“但要解決盛北水患,只有這一條路子是最寬的?!?/br> “其他的不論是重筑石頭縣河堤,還是單獨再修筑一條河道引渠水源,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都不會比挪開豐良縣錢糧少?!?/br> 挪開豐良縣,只需要把里面的人勸說走就行了,之后不管是挖渠,還是引水,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解決。 但問題就出在這人上。 “鄉間多宗族,”從小在村里長大的陳烈酒對此很有發言權,“想要挪走一個縣,首先這個鄉的宗族就不會答應?!?/br> “他們在這個地方扎根盤踞多年,把周圍附近的地勢占為己有,這個時候,有人要他們舍棄經營多年的地方,去找一個新地方,除非這個地方,比他們原先經營的地方,要好上多倍,他們可能才會愿意,否則,人家就算是死,也不會挪窩的?!?/br> “不僅宗族,還有其他人,商人會放棄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家業嗎?百姓會放棄他們耕種多年的良田嗎?”許懷謙曾經有參與過征地遷移工作,對里面的門道很熟悉,“就算有一個發展得比較好的地方給他們,也很難打消他們要離開家鄉的恐懼和迷茫?!?/br> 破家值萬貫。 別說古代了,就算是在現代一些富翁在外面發了財,不還是會回家鄉修房子養老嗎? 故土難離啊。 “更重要的是,我們沒有時間去挨家挨戶的勸說他們搬離了?!?/br> 江河日下,盛北的水患沒日愈況,進入十一月還有欽天監預言的雪災,這么多問題堆在一起,他們哪里有時間,去跟村民們好好說,你們搬吧,我們虧待不會你的。 這個工作沒有三五年,一個縣城搞定不下來。 “所以,阿謙,這次,你不能心軟了,”陳烈酒拉了拉許懷謙的手,“直接強征吧?!?/br> 許懷謙有善心,不忍看百姓受苦受難是好事,可心軟也要分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他心軟了,那盛北遭災的可能就不是一個縣城的人,那是一個州府一個州府的人再往外逃難啊。 與其費時間去跟豐良縣的百姓說好話,不如直接讓陛下下旨,讓整個豐良縣的百姓轉移。 只要能夠把盛北水災的水患給止住,后續的安撫工作慢慢來做都行。 有許懷謙從各部薅來的人才,有了主意后,他給昌盛帝寫了一封奏折,快馬加鞭地讓人送回了京城。 京城的昌盛帝可比他果決多了,見他們在路上就找到了停止盛北水患的方法,當機立斷地寫了個準字。 還從盛北救災的二十萬驍勇軍里,調了一萬人馬過來,協助他們遷移豐良縣的百姓。 圣旨在往他們這兒來的路上,許懷謙在考慮把豐良縣的百姓給遷移到哪兒了。 “不如,遷回淮河吧?”許懷謙給陳烈酒商議,“淮河這里應該還有旱災之前的良田,這比重新找地容納他們,要他們自己開荒要好得多不說?!?/br> “而且淮河這邊,說不準還有不少豐良縣老人們的家鄉,”詹敏達不是說以前淮河的百姓是逃難到的袤河這邊嘛,現如今再遷回去,至少心理上能對新地方的抵觸減少一些,“等袤河的水引渡到了淮河,他們以后也不用再遭受旱災的苦楚了?!?/br> 袤河很大很廣,幾乎是孕育著整個縉朝的人,京都的運河都是它的一個分流,如果袤河的水都干涸了,那完了,天下大旱,逃難逃到哪兒都沒有用了。 這樣一想,許懷謙對強遷豐良縣百姓一事,心理上好受多了,他向陳烈酒說道:“我這也算是,既解決了盛北水患,又解決了前朝的遺留問題吧?!?/br> “怎么不算呢!”陳烈酒捏了捏許懷謙的臉,夸贊道,“我家小相公最厲害了!” 許懷謙笑笑了,又指著輿圖上的淮河說道:“淮河這邊得有七八十年無人居住了吧,就算這邊還有曾經的良田,估計也荒廢了,重新開荒,對百姓來說也苦,這樣——” 許懷謙扒拉了扒拉自己手頭上的銀子:“我再從修河堤的銀子里撥一筆錢出來給他們做安置費,山林土地一律按照他們原來的兩倍賠償,再給陛下上書,減免他們三年的田稅、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