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大佬一心向學 第327節
內刃的偏軸轉體,前手抓板頭。 身在半空,團著的身體整個比池沿高出了一米。 強大的爆發力。 這個身體里像是蘊含著一座活火山。 一周偏軸轉體快如閃電,在抓板的手松開之前,利用最后一點時間,身體再一個擰轉,半周的轉體,成功落在了距離冰壁池沿矮上一米的位置。 漂亮的落點。 是世界級的水準! 哪怕是在初始速度不高的情況下,依舊通過技巧和力量,獲得了最高的慣性積累。 別看u型池的第一跳難度都不大,飛得也不高,但在u型池這個項目里,每一次的折返都至關重要。 前期的積累,才是最后幾跳能完成高難度動作的基礎。 跳的越高,沖擊力越強。 落腳點越是靠近池沿,獲得的距離也就越長。 這兩個至關重要的步驟,其實都是為了下一跳積累的勢能。 所以,在既要跳的高,跳的近的基礎上,還要盡量在這一跳拿到該有的分數,一周半的技巧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 有經驗的觀眾,只需要看選手的第一跳,就知道他們的能力上限是多少?他們即將沖擊的難度是什么? 尤其是這場比賽的裁判們,在暫時放下“兩年印象分周期”的規則后,按照查利總裁判重新宣讀的杭峰成績后,一旦把對他的印象提高到白鳥優宇、也就是世界排名前五的程度后。 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很容易的就看出杭峰自身所具備的潛力,和他對后續幾跳的企圖。 畢竟,在這個賽場上,能夠在第一跳完成一周半難度的選手,不超過5人。 如果再考慮到高度和落腳點,杭峰確實是非常領先,而且個人真實能力和白鳥優宇在伯仲間的優秀運動員。 所以,今天杭峰的第一場,還是要計劃沖擊五周嗎? 這倒也正常。 決賽有三次機會,不斷嘗試自己能夠拿出的最高組合,正是比賽安排三場的原因。 一旦確認杭峰可能要沖擊五周,裁判們的眼神就不一樣了。 至少在決賽的賽場上,為了一個五周去犧牲前面連跳,就比如杭峰在資格賽第一場,是絕對不可取的。 這不是一名可以排進世界前十的運動員,該有的實力。 所以,哪怕東道主的光環降臨,即便是暫時無視了一些細枝末節的裁判,依舊對杭峰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 總不能讓一個明顯實力不夠的選手,干掉世界前十吧? 就算是東道主,也不值得讓他們拿自己的職業生涯做賭注,該有的合理性,還是需要杭峰自己去拼搏。 只見杭峰從第一個直返出來,跳躍而下的沖擊力,瞬間加速了他在u型池里的速度。 眨眼的功夫,滑速就提高到了45、接近50邁的程度。 能夠在第二跳就有50邁的沖擊力,至少在這個賽場上,只有極少數的頭部運動員,才具備這樣的實力。 更快的慣性終于讓杭峰在第二跳,具備了沖上池沿的能力。 視野回到熟悉的地方,同時杭峰快速的在心里計算著速度和落點,這時候判斷力占據的比重不大,更多還是來自于長期鍛煉的肌rou記憶。 就比如視線來到高于池沿的時候,杭峰就知道自己要跳了。 從蓄力再到真正跳起來,只有瞬息的功夫。 同時視線已經遠遠高出池沿,并且還有往上沖的趨勢。 就算不跳,也能拋飛起來。 但在職業賽場,自然不是這么滑的。 在雪板即將脫離冰壁的前一秒,杭峰極為準確,猛地向上躍起。 身體圈成一團,后手抓板尾,同時向后翻騰。 向后翻騰? 這是一個外刃的翻騰動作。 在u型池里,向后翻騰反而是個比較簡單的動作。 想要在這一跳拿到高分,就要看杭峰能夠完成的周數和變化。 裁判和觀眾們凝目看去,就連范總都專注地盯著,畢竟杭峰是唯一一個沒有提前制定動作的選手,就連范總都不知道他在這一跳想要做什么。 向后翻騰一周。 同時偏軸轉體了兩周。 隨后落地。 一共三周1080的二段變化嗎? 杭峰在資格賽里,第二跳可是都能完成三周半的啊。 半周的差距,以每一跳20分為基礎,這第二跳的少了半周,裁判可能會直接少給2分左右啊。 緊接著,杭峰反向落地。 落地精準的就像是通過機械輔助測量過,距離池沿不足一米。 哦,反向落地,裁判會有1~2分的加分,三下五除二,好像也沒有虧多少。 同時,杭峰的起落點都非常接近池沿,高度和拋物線都非常漂亮,這是一個加分點。 裁判最少會給一分。 所以算是犧牲了難度,換取了高度值嗎? 也不對,這不還有個反向落地嘛。 范總一時間不是很能理解杭峰的做法,畢竟雙方成為教授關系的時間還很短,很多時候杭峰的做法,范總都要想一下才明白。 就比如第二跳結束后,杭峰用著超出華國國家隊最高實力,也就是孫烈在第三跳結束后才能夠達到的速度,輕松以超過60邁的速度沖向對面。 范總悟了。 杭峰明顯是在第二跳降低周數,以獲取更多的慣性,為第三跳的大招做準備。 同時,為了避免這一跳的分數太低,所以他選擇了一個反向的落地。 小子一句話不說,心里還是算的很精嘛。 不過這也能看出來,杭峰對這次比賽的重視,對冠軍的爭奪心。 盡可能的在前面兩跳獲得超過60邁的速度,還不能降低難度,可以稱得上的藝高人膽大了。 范總提著的心臟放下來一點點。 60邁絕對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速度,在u型池里,幾乎所有高難度的動作,完成的最低標準都是60邁。 杭峰用最快的速度積累到60邁,第三跳真正上難度的時候,就會輕松很多。 果然,沖到對面的杭峰,開始了他的第三跳。 倒滑的起跳,因為看不見身后的池壁,難度分必然會更高。 杭峰扭轉身體,一部分當然還是要靠看,一部分卻要依靠經驗。 視野變化,不如正滑的直接,扭曲的視野為起跳的精準性帶來了難度,但這些都難不住杭峰,一口氣被深深吸入肺腑,杭峰猛地向上跳起。 第153章 洲際杯決賽:第一場(下) 老實說, 這一跳的起跳點,用苛刻的目光看,不如前面兩跳的位置好。 當然這是和最完美發揮做出的對比, 事實上倒滑的起跳可以達到這個程度,已經不錯了。 杭峰一起跳,就知道自己稍微早了一點點, 這一點點的差距大概在30厘米左右。 勉強算個小失誤。 還不至于驚慌。 淡定的杭峰控制身體的肌rou, 沿著一開始給出的力量路線,在半空翻滾。 不得不說, 爆發力是真的很強啊。 空中翻騰的速度非???, 身體團著翻滾的時候甚至留下的一道殘影, 模糊的看不清楚他究竟完成了幾周。 待得一個拋物線來到尾聲, 那縮緊的身體又極致地舒展開來, 穩穩地落在了地上。 幾周來著? 這樣的速度,單靠數是數不過來的, 但有經驗的人可以憑借他空中的停留時間門和旋轉速度,做出準確的判斷。 這樣的高度, 這樣的速度,必然是四周。 翻騰一周是少不了的, 這個動作屬于高周數的基礎, 如果不能在翻騰的基礎下去完成其他的轉體動作, 很難沖上4周。 翻騰的同時, 身體還在快速的橫向轉體, 這個部分也很重要,如果轉體的線條偏斜,不但裁判會判定這是個翻騰動作,同時還會影響旋轉的速度。 畢竟轉體動作才是最小的旋轉周徑, 一旦偏向翻騰,周徑變大,有限的時間門,也就完不成了。 困擾大部分選手,翻騰和轉體的“邊界”難題,從來不用擔心杭峰。 大概是他的基礎打的非常牢固,在去年以前,一直停留在三周的原因,他的空中技巧部分,絕對是教科書般的水準。 也正是這夯實的基礎,讓杭峰進入四周后,從來沒有出現其他隊員出現的動作變形、動作松散以及邊界不明確的情況。 杭峰要去做什么,做的就是什么。 他利用自己上拋時候的爆發力,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周的向前翻騰和三周的內刃轉體。 四周1440°。 第三跳,完成1440°還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