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大齡寵妃 第169節
書迷正在閱讀:文房四侯(古言,NP,高H)、穿成少年秦始皇的小宮女(1v1,h)、離個婚好難(高H)、我在天庭和神君偷情的日子(1V1)、穿成惡毒小姑子怎么辦(NP)、昏帝、耍獾游戲、帥哥都有病、竊星(高干h)
為了她的健康,她也決定對鳳印敬而遠之。當個早死的賢后,不如做條長命的錦鯉,遨游天地之間,何其快哉。 第227章 祭文 因聽了和敬的口供, 乾隆原以為張鳳逃往盛京,哪知派過去的人遍尋無果,后來還是兩淮鹽政高恒將其緝拿歸案——原來張鳳早已由密云縣經天津抵達揚州, 他在宮里當了數十年差事,自然想尋個富庶之地逍遙快活去, 故而沒聽和敬指揮。而他在揚州居然也有幾個知己官吏, 肯來容留,故而抓捕起來頗費了一番周折。 如今東窗事發, 張鳳被下令處死, 而窩藏賊犯的許達、李爾、和尚川津等人一并被提解嚴審, 牽一發動全身,倒是讓皇帝在整頓揚州吏治上撕開了一道口子, 與此同時,宮里也難免議論紛紛, 區區一個交泰殿的首領太監就敢私交外臣, 其他人又當如何? 李玉就婉轉來央求皇貴妃,何不幫他在萬歲爺跟前美言幾句? 郁宛詫道:“公公也干過這種事嗎?” 李玉道:“自然是沒有的?!?/br> 他這不是兔死狐悲嘛。 額角的冷汗卻泄露了他心中情緒。 郁宛笑瞇瞇道:“那您有什么可怕?身正不怕影子斜,老實當差就是了?!?/br> 她跟乾隆可是一條心,皇帝若下決定整治,難免她還跟著搗亂?那她真成禍國殃民的妖妃了。 不過她覺得李玉是多慮了,這些在宮里混久了的人jingzi,哪個敢說周身毫無污點,皇帝更不會這么想, 只要礙不著大局, 他才懶得花功夫細查。 至于張鳳則完全死在自以為是上, 區區一個太監, 還真以為身價可比公主了?皇帝舍不得親女兒, 這罪名只能由張鳳擔起,從他幫助和敬的那天,他便應該料到自身下場。 但和敬卻是不領情的,她反而覺得皇阿瑪所作所為令她寒透了心,如今府里窮愁潦倒,和敬不思開源節流,寧愿典當家私也要維持奢侈體面的生活,額爾克自然也是上行下效,瞞著母親將不少房契地契抵押出去,母子倆都沒認真考慮以后,大約想著真到了沒米下鍋時,皇帝也不會坐視不理。 郁宛原以為能撐一年半載,哪知才過去月余,內務府總管就過來稟報,說是和敬問他們要銀子。 因皇帝下旨斷絕供給,他們自然不敢違抗,可若是皇貴妃私下想補貼一點,那倒無妨,反正是鉆空子,他們樂得賣這個人情。 郁宛:……想得美! 她又沒打算當后媽,何苦討好前妻生的女兒,況且還是從她的小金庫里出資,妥妥拿她當大冤種。 一席話將內務府總管臭罵回去。 不過郁宛回頭冷靜下來,覺得還是得給皇帝報個信,不然那對母子真餓死了,豈非成為她的責任? 若皇帝自己出爾反爾要去接濟,郁宛也無所謂,只要不花她的錢。 乾隆態度一如往昔,他此番舉動本就是為了讓和敬閉門思過,若這時候心軟,豈非前功盡棄? 不是沒懷疑過和敬此前與那拉氏魏佳氏的種種,可因沒有確鑿的證據,乾隆不便找她問責,如今出了金印的事,他才篤信一心疼寵的寶貝女兒是如何在背后笑里藏刀挑唆生事,乾隆對她實在有些心涼。 見皇帝堅持己見,郁宛只得罷了,這回可礙不著她的事,和敬要怪就請怪她的好阿瑪,誰叫有后娘就有后爹呢? 郁宛這廂心曠神怡,儲秀宮的舒妃卻遭病魔纏身、眼看著就要不中用了。 其實舒妃病得比老太后還要早些,自從去年阿木爾婚期定下之后,舒妃的情形便每況愈下——她自己失望倒也罷了,偏偏連兄嫂帶侄兒全來指責她沒把府里當回事,任由旁支揀了便宜,好歹跟皇貴妃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但凡說上兩句話,皇貴妃能放著嫡支不要去選寒門么? 舒妃實在氣苦,“我待他們不錯呀,居然這樣罵我?!?/br> 何況如今納蘭府上當家人還不是她同胞兄弟——她唯一的親哥早就死了,從叔父永福膝下挑了個嗣子過繼過來,舒妃可從沒因此起隔閡,逢年過節都沒少厚禮回贈,便是那幾個侄兒,若沒她幫忙打點,能尋到如今肥缺么? 自古女兒靠娘家,究竟娘家并不曾幫她些什么,但凡家里人爭氣些,她又豈會三十年仍是個妃位? 舒妃哀哀牽著郁宛衣袖,“皇貴妃娘娘,求您為我求個恩典罷,讓萬歲爺晉我為貴妃,如此,我也好安心瞑目?!?/br> 慧賢皇貴妃、純惠皇貴妃病重之時,皇帝不都晉了她們位份么?她現在就想爭一口氣,好歹讓家里人瞧瞧,她才是有本事的那個,分明是娘家拖累了她! 郁宛看著舒妃病容枯槁的模樣,難免有些物傷其類,可她知曉這事很難辦:高佳氏蘇佳氏都是潛邸過來的舊人,皇帝對她們留有余情,但舒妃顯然達不到能令皇帝緬懷的程度。 不過在對方滿懷期待的目光下,郁宛只能答應幫忙帶句話。 乾隆不出所料拒絕,“宮里已有了兩位貴妃,再添一位不合規矩,何況又得讓禮部準備冊封禮與吉服,皇額娘才剛過逝,朕不想勞師動眾?!?/br> 郁宛勸道:“舒妃說她就這么點愿心,眼看著是活不長了,萬歲爺不能滿足一下她么?” 但乾隆有時候就是個杠精,“這是她自己說的,誰知道怎么回事,純惠皇貴妃那時候一病不起,照樣拖了半年之久,她這不是在變相要挾朕?” 偏偏乾隆又是最討厭脅迫的,道德綁架對他完全沒用。舒妃這出把戲,在他看來竟是自導自演,逼著他封貴妃,不如做夢更快。 郁宛沒辦法了,只得怏怏告退,那邊儲秀宮又催人來請,望著舒妃渴盼的眼神,郁宛實在不忍叫她失望,只得撒了個善意的小謊,說是皇帝已經答允,只是還在孝期不宜大cao大辦,請她體諒則個,等她病痊之后自會幫她安排。 舒妃深信不疑,當天晚上就含笑九泉了。 乾隆也無過多憐憫,讓內務府照舊例治喪,郁宛苦著臉道:“臣妾才答應了舒妃,心里怪不安的?!?/br> 不曉得葉赫那拉氏會不會變鬼來報復,雖然她全出于一片好心,可畢竟騙了將死之人,會夭壽罷。郁宛覺得心里毛毛的。 乾隆看見她這幅模樣著實嘆為觀止,原來天不怕地不怕的宛兒也會有心虛的時候,他想了想,“那朕便以舒貴妃之名下葬罷,只是葬禮的規格不宜提升,也只好委屈些了?!?/br> 為了cao辦太后喪儀,國庫花費實在不小,其他地方自然能省則省——等于葉赫那拉氏徒得了貴妃虛名卻沒享有實際待遇。 不過郁宛還是高高興興答應下來,人死之后哪還計較許多,反正舒妃只是想在娘家人面前爭口氣,她兄嫂也不可能真個掀了棺材去看看墓葬是何等規制。 就這樣吧,兩方面的情緒都照顧到了。 金棺暫停宮中期間,郁宛和穎貴妃愉貴妃都去參加了葉赫那拉氏的初祭禮,負責主持喪儀的六阿哥永瑢還親自誦讀了一篇聲情并茂的祭文——當然是由十一阿哥永瑆書寫,兄弟里頭數他的文采最好,字跡也最漂亮。 可阿木爾聽著聽著便皺起眉頭,儼然若有所思的模樣。 郁宛問她怎么回事,她小聲道:“這篇祭文好像額駙代筆?!?/br> 郁宛心中有了計較,暫且按下不表,等中途休息的時候,便將永瑆叫來盤問。 永瑆笑嘻嘻地承認了,他雖然才高八斗,可畢竟沒怎么認識過舒貴妃娘娘,要他緬懷舒妃生前的豐功偉績,他也緬懷不出來嘛。 只得請妹婿捉刀——寧致很有寫祭文的經驗,他以前就一邊讀書一邊靠這個謀生的。 郁宛冷笑,“這倒罷了,可阿木爾怎么隨隨便便就能聽出額駙所作?” 恐怕耳濡目染才會這樣熟悉,在她眼皮子底下,兩人究竟有過多少來往,阿木爾又收到過多少情書? 永瑆見勢不妙,趕緊拔腳開溜了。 郁宛又去找女兒問罪,阿木爾嚇得藏進養心殿里,乾隆勸道:“都是少男少女,又訂了親,難道要裝成陌路人一般?朕見了都不忍?!?/br> 郁宛氣勢洶洶,“額駙擺明了沒安好心,這樣輕狂浮浪,您也不多管管?!?/br> 哪個正經人會動不動書信撩撥?她原以為阿木爾挑中了個志誠君子,沒想到卻是yin邪之徒,偏她的傻女兒輕易上當。 乾隆見瞞不過去,只得坦誠道:“實話實說吧,這些原是朕要他寫的?!?/br> 郁宛:…… 額駙給老丈人寫情書,那不是更詭異么?這納蘭家的人是有多怪癖呀。 沒料到她又能想歪,乾隆眼角抽了抽,“想哪兒去了,朕不過同他探討詩才而已?!?/br> 以前他給郁宛送的那些題字,看郁宛總是面喜心不喜,乾隆難免如鯁在喉,如今回過頭瞧去,倒覺得興許是自己跟不上時髦了,為此向女婿討教京中流行的制詩樣式。 這個理由還算讓人信服,郁宛點頭,難怪皇帝忽而熱情高漲,她疑惑道:“宮里又要進新人了?不知是哪家閨秀?” 她并沒犯嫉妒,只是單純好奇而已,皇帝眼光著實挑剔,不知是誰令他枯木逢春、重拾激情? 父女倆面面相覷,覺得這人真沒救了。 第228章 出閣 郁宛看了乾隆東施效顰后的情詩, 莫名覺得牙酸。她跟阿木爾這種自幼詩禮熏陶下長大的姑娘是不同,草原上的人們只講究感情的真摯——辭藻再怎么華麗、再會用典她也看不懂呀。 相比之下,她寧愿欣賞皇帝以前那些淺近直白的句子。 乾隆有點不可思議, “果真?” 郁宛雞啄米似的點頭,那些個佶屈聱牙的華美詞句, 還是留待悼念死去的人們吧, 她這種沒什么文藝細胞的,只喜歡聽人話。 乾隆反而松了口氣, 他也不耐煩去跟寧致學, 學來學去把自己的優點都給丟了——何況乾隆自負詩才比這小子強得多, 只是哄女人差了一籌。 難為郁宛與他志趣相投,乾隆自當虛心納諫, 想到身邊就有個知己,這才叫百年修得共枕眠麼。 之后就不拘一格放飛自我, 哪怕偶爾發現個奇形怪狀的果子, 都得用畫筆記錄下來送往永和宮去,邊上再附小詩一首,跟獻寶似的。 郁宛覺得皇帝很有印象派畫家的風范,可惜他沒生在西方,不然就能跟梵高莫奈之流媲美了,哪像在這里,只有她一個觀眾。 次年十月為裕貴太妃九十大壽,乾隆下旨晉封貴太妃為皇貴太妃, 闔宮也小小地熱鬧了一番。 郁宛發現皇帝還是挺尊老愛幼的, 愛幼自然是因為小屁孩們沒威脅, 樂得施舍一點善心, 至于尊老么, 大概出自日益增長的對死亡的恐懼。 不久前他還跟郁宛說想舉辦千叟宴,像康熙朝那樣——他什么都愛對標他爺爺。 郁宛好說歹說才勸止了,千叟宴也就是名頭好聽,實際除了勞師動眾沒半點好處,康熙爺當年邀請的賓客,最少也是七十老人,大的甚至上百歲了,寒冬臘月讓人趕赴京城,不是折騰是什么?何況宴會上的食物多是大魚大rou,這些老人家卻有不少發禿齒脫只能勉強喝粥,硬逼著人家吃皇帝享用的食物,那肚子能受得了?只怕喜事倒辦成喪事。 真為了人家好,不若賜下雅號,讓鄉屯里頭美名流傳,到時候自有人當吉祥物供養,如此才叫得實惠呢。 乾隆最終采納了她的建議,可見她還是有點微弱影響力的。郁宛暗暗心想,好歹她算幫乾隆摘去了一個足以名流后世的污點,報答了這些年他對她的恩遇,也算兩清了。 ?;寿F太妃這兩年的身子也不大如前了,不過精神依舊抖擻,還很有興致地指揮宮女剪窗花貼年畫兒,郁宛著實佩服她對生活的熱情,死了兒子也沒叫她沮喪,依舊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天,這才是內心強大的人吧。 耿氏也算先帝嬪妃中最后的勝者了,雖然來得晚了些,可到底再無人能壓在她頭上,只不知她還有多少壽數來享受這最后的光陰,郁宛衷心祝愿她能活得長長久久,畢竟這位老太太已是真仙一般的存在了。 冬去春來,春去冬至,轉眼步入乾隆四十五年,皇太后三年孝期已滿。 因阿木爾婚期將至,一家人再難像現在這般團聚,乾隆這個貼心的皇阿瑪決定重啟南巡,好讓女兒盡情看夠江南風光。 比起前兩次,這回跟去的名額就毫無爭議了,一位皇貴妃,兩位貴妃,再加上婉妃容妃誠嬪,恰恰湊足六人。 婉妃倒是還好,素來性子恬淡,加之她原是漢人,小時候就在江南住過,并不足為奇,誠嬪這位土生土長的北京大妞就著實有些稀罕了,以前只聽跟去的幾位阿哥講些南邊風土人情,恨不能親眼見識,若非借郁宛之力,哪能有這種機會呢? 她覺得真是命里撞大運,就因為當初那點同住之誼,讓她抱上了金大腿,不但安穩度日,如今更可以公費旅游了,不知多少人都在羨慕她呢。 郁宛笑道:“倒也不必,原是萬歲爺的意思?!?/br> 論起這些妃子之中,只有小鈕祜祿氏跟皇帝是有血緣的,勉強能稱一聲表妹,如今身邊的人一個個離世,皇帝怎會不珍惜僅存的母家親眷呢? 小鈕祜祿氏擺手,“您不用多解釋了,我知道萬歲爺對我如何?!?/br> 以前嫌棄她容貌不夠姣好,故意賜下個蘭字,也是跟姑母打擂臺;后來姑母辭世,皇帝才給她改了封號,卻也是要她老實本分之意——如此也好,反正她離了人是活不下去的,以前依附太后,如今依附皇貴妃,對她而言都沒有太大區別。 小鈕祜祿氏興興頭頭道:“jiejie,聽說額駙也上船了?” 看來這個納蘭寧致真的很受皇帝抬舉。 郁宛輕哼一聲,大概怕被她譴責,近年來兩人暗通書信倒是少了,當然這只是在明面上,暗地里有沒有互訴衷腸她可不知。 寧致從皇帝那兒聽說了她的不滿,又改變方針重新討好丈母娘,不再掉書袋,而是著人打聽各地的知名土儀,揀新鮮應季的往宮里送,知道她愛吃水果,還特意送了工匠培育的良種——自己采收無疑會更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