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后阿寶 第61節
落款:夫,元敬。 阿寶捧著畫,果真撲哧一樂,手指緩緩撫摸畫卷,柔聲道:“那無名漢,便是你罷?!?/br> 此后的每一日,李雄都會上山來,帶些糕點,燒畫一幅,畫中有市井街巷,有酒肆茶鋪,有汴河上的虹橋,也有他們去吃過羊腸面的潘樓街面攤,還有樊樓、朱雀橋外的瓦子、州橋夜市。 每幅畫上,都有梁元敬的親手題跋,內容無一不是說他今日又去了哪兒,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如果阿寶在的話,她會如何如何。 最后的落款都是:夫,元敬。 正月十五,上元佳節。 東京城陷入了徹夜狂歡之中,大小街巷掛滿花燈,望之如晝,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紛紛前往宣德樓觀燈。 因國朝新后冊立,這一年的元夕格外熱鬧隆重,光那鰲山燈便有兩層城樓之高,燈上繪十二生肖、神仙人物、有水從燈山最高處落下,狀如飛瀑。 此外,還有花燈、鳥燈、獸燈、魚燈、麒麟燈不計其數,更有教坊司眾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看得人眼花繚亂。 門樓前,有東京城最炙手可熱的藝人表演,擊丸蹴鞠,踏索上竿,女子相撲,更有吞鐵劍、吐烈火的奇術異能,令觀者目不暇接,直呼精彩。 宣德樓上,設有御座,官家領著后妃公主、宰執百官一起觀燈,與民同樂,各館閣學士還要作詞,以呈御覽。 這一夜是如此的喧囂熱鬧,以至于遠在城外萬歲山上的阿寶,都能遙望見東京城里的璀璨燈火。 她想起那日送阿哥去渡口登船,她與梁元敬說,等上元夜,她要和他去宣德樓看女子相撲,上樊樓觀燈,他們還約好日后去泉州看海,然而如今,她只能從畫中與他一起觀燈了。 阿寶苦笑,捧起手中畫卷,低頭看他今日送給她的畫。 宣德樓前,火樹銀花,星隕如雨,藝人獻百戲。 里三層外三層的百姓中間,圍著的是兩位膀大腰圓、坦胸露.乳的相撲女子,其中一位正處于弱勢,眼看要被對手絆倒。 周圍的觀眾紛紛舉臂歡呼,每一個人的神情姿態都各有不同,還有一個頭梳丫髻的小女童,被嬢嬢抱在懷中,手中拿了根糖葫蘆,正要往口中放。 畫卷左上同樣有題跋,是稼軒居士的一闕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br> 詞的最后,附有一句落款:恭賀娘子芳誕,夫,元敬。 “你還記得,今日是我的生辰?!?/br> 阿寶的指尖留戀地撫摸過那一行墨跡,心臟酸脹不已,只可惜哭不出來。 畫卷化作銀色光點,消散在她的手中。 她仰起頭,坐在佛塔上,雙腿在半空蕩來蕩去,看今夜的星。 冬日的夜空總是灰蒙蒙的,不如夏夜明亮,她傾盡全力去找,也只找到幾顆黯淡的星子。 阿寶多少有些失望,感覺老天不太給她這個過生辰的壽星面子,不過…… 人死了還能過生辰嗎?應當不能罷。 沒意思。 阿寶無聊極了,正想翻下去,去自己的靈堂順幾塊糕吃,卻忽然目光一定。 山林深處,一粒明亮的星辰正冉冉升起,越升越高,不對…… 那不是星星,那是燈! 有人在山下放孔明燈! 阿寶瞪大眼眸,是他嗎?是她想的那個人嗎? 除了梁元敬那個呆子,誰會選在元夕夜跑來城外萬歲山放燈? 越來越多的孔明燈升上夜空,將漆黑的山林都照亮了,如夏夜漫天飛舞的螢火蟲,又如億萬璀璨星辰,蔚為壯觀。 阿寶飄上去,置身在無數漂泊的孔明燈之中,如同置身九天銀河,忽然發現燈上還題了字,一手龍飛鳳舞的狂草。 她一盞盞去看,見有一盞上,寫的“芳齡永繼”,旁邊一盞上,寫的“平安喜樂”,還有一盞上,寫的“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阿寶雙手捂住臉,又是歡喜,又是難過,哭了又笑,笑了又哭,最后哽咽道:“我也想你啊,呆子……” 猶記得哪一年的東京上元夜,已成了官家的趙從為哄她開心,耗費內帑錢幣數萬,在禁中懸掛花燈上萬盞,將整個皇宮大內照耀得華彩熠熠,珠光寶氣。 他挽著臂與她夜游觀燈,后面跟著一條長龍似的儀仗、內侍、宮人,以及后宮的那些娘子們。 無數的燈影、人聲攪在一起,迷花了阿寶的眼,擾亂了她的耳,她其實連趙從在她耳邊說了什么話也聽不清。 那些昂貴的花燈,第二天便被宮人處理干凈了,留給她的,不過是諫官們的又一次口誅筆伐罷了。 它們怎么比得上今晚的這些孔明燈呢? 這些燈,由那人親手制作,親手書寫,親手燃放,寄托了他對她最誠摯的祝愿和思念。 阿寶此生,再沒見過比這更漂亮的燈了。 作者有話說: 參考資料:《東京夢華錄》、《北宋開封城史話》 第56章 夜雪 仲春, 二月十四。 梁元敬立在垂拱殿門前,仰首去看四面朱紅高墻圈起來的蒼穹,今日東京城的雨總算是停了, 只是天色依然灰暗著, 連金色琉璃瓦上趴著的那只脊獸都顯得那么沒精打采。 “梁先生, 可是有什么事?” 馮益全臂挽拂塵,詫異地回身看著他。 梁元敬搖搖頭, 繼續跟著他向前走, 低聲說:“似要下雪了?!?/br> “是啊?!?/br> 馮益全也看了眼天,嘆道:“這雪也該下了, 去歲沒下一場雪, 這春雪要再不下,恐怕今年又是一個旱年。官家為了這事,夜間都愁得睡不著呢, 還讓張天師設醮做了場祈雪儀式?!?/br> 身后那人又成了啞巴,仿佛他先前那句感嘆只是自言自語, 而不是意在和他攀談。 馮益全心道, 這梁大人倒真是半點人情世故都不知, 難怪混了這許多年,依然只是個小小的翰林待詔。 只不過,人家如今到底是官家身前的紅人, 饒是馮益全伺候御前多年,也不敢冒犯這位梁畫師, 只揀著好聽話說。 “官家可盼了先生多時了,一直念叨著先生您, 只可惜年關事多, 又碰上與西夏和議一事, 便抽不出工夫來宣先生覲見。今日面圣,先生飛黃騰達的日子到了,臣在此先預祝過先生了?!?/br> 說罷,笑著向梁元敬拱手拜了一拜。 他是入內內侍省大珰,就算是對宰執重臣,也沒行過這么大的禮。 按理說,就算是再怎么不知情識趣的人,也該謙讓地還上一禮,可梁元敬竟對他視若無睹,堂而皇之地受了這個禮。 馮益全嘴角的諂笑頓時就有些掛不住,全靠著多年后宮摸爬打滾的經驗,才不至于當場發作,心中狂罵,面上卻皮笑rou不笑,盡職地將梁元敬請進了垂拱殿。 垂拱殿里。 趙從正坐在御案后批閱奏疏,見梁元敬進來,竟親自起身相迎,又開口免了他的行禮,吩咐馮益全上茶,一面笑著問候梁元敬道:“許久未見梁卿,似乎看著清減了許多,可是近日又發病了?要不要朕宣御醫為……” “臣無礙?!绷涸吹?。 趙從一怔,有些尷尬,吩咐宮人給他看座。 茶奉上來后,君臣二人品茗片刻,隔著氤氳的茶霧,趙從摩挲著汝窯茶盞,終于說出召他來的意圖。 “去歲端午,朕在金明池畔,曾囑托梁卿畫一幅婉娘的畫像,后來政事繁忙,朕也一直沒空提,不知卿畫得如何了?” 梁元敬拿過身旁的雕花長錦盒,雙手捧呈給他:“畫像在此,恭請官家御覽?!?/br> “原來已畫好了么?” 趙從神色恍惚,接過那只錦盒,細看的話,雙手還在顫抖。 他將錦盒置于案上,深呼吸幾口氣,似乎做了良久的心理建設,這才抖著手掀開了盒蓋。 畫軸用絲絳系著,他緩緩解開,畫卷攤開來,絹本設色,不同于院體畫的富麗濃艷,這幅畫設色清雅,也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樣,畫中不只有一個主體。 畫上是一條錦繡長街,兩側店鋪林立,酒招翻飛,街上行人如織,有背了幼兒上街的婦人,有挑著擔子賣蒸餅的小販、走街串巷的貨郎、敲著鐵錘子打首飾的銀匠,還有打著幡替人扶乩算卦的道士,茶館里口沫橫飛的說書先生,身旁圍著一圈聽得如癡如醉的茶客。 街中心,坐著一名懷抱琵琶的美人,一襲如火紅裙,腕間三只銀釧。 “這……這是什么?” 趙從赫然抬起頭,一瞬間,憤怒、失望、良久等待被辜負的怨憤,種種復雜情緒一齊涌上他的心頭,心中似有激流沖撞。 趙從舉著畫卷,勃然大怒道:“梁泓!你告訴朕,你畫的這是什么?朕要你畫婉娘,結果你就是這么糊弄朕的?!” 畫軸裹挾著帝王的滔天怒氣,朝梁元敬擲來,恰好掃中他的眼角,隨即掉在青磚地上,“啪”地一聲響。 梁元敬躬身將畫拾起來,淡淡道:“臣畫的就是她,官家認不出來么?” “你說什么?”趙從愣住。 梁元敬展開畫卷,垂眸道:“官家可曾看見了這上面的題跋?祐安二年春,臣到四川一帶游歷,在青城山腳下,遇到一位小姑娘。她是個棄嬰,被一對好心夫婦拾去,如珠似寶地養大。過了幾年,那對好心夫婦也去了,家中只剩她的兄長,是個銀匠,小姑娘愛黏人,舍不得跟哥哥分開,兄長在街邊打首飾時,她便在街頭賣藝。臣初見她時,她便抱著琵琶唱當地的一支山歌,聲振梁塵,響遏行云,說是人間仙樂也不為過?!?/br> 趙從沉默下去,問:“然后呢?” “然后……” 梁元敬抱著畫卷,踱步至一盞落地罩燈前。 “就是熙和元年了,臣在東京,再次見到了這個小姑娘。她嫁了人,成了金尊玉貴的皇后,然而人人都在背后瞧不起她,嘲笑她歌女的寒微身份。沒有人知道,她其實很善良,天真直率,哭要大聲哭,笑要大聲笑,最愛吃甜糕,且彈得一手好琵琶?!?/br> 趙從面色凝重起來。 “當了皇后的小姑娘,她過得很不開心,也不再大聲說笑,即使笑起來,眉心也籠罩著一抹揮之不去的輕愁。在這四面高墻的深宮大內,她就如一只被關在漆金籠子、不得自由的鳥兒,逐漸失去了先前的絢爛……” “住嘴!” 趙從越聽越氣憤,胸膛劇烈起伏,終于忍不住拍案怒喝:“梁泓——你大膽!竟敢非議皇后!” “皇后?” 梁元敬輕輕一笑:“官家的皇后,不是姓薛么?臣說的這個小姑娘,她沒有姓,她叫阿寶,是臣的發妻,臣此生摯愛?!?/br> “你——” 趙從氣得面色鐵青,很想將此人一劍就地斬殺,忽然看見他的動作,猛地瞪大雙眼:“你!你想干什么?” 梁元敬掀開燈罩,將那畫卷置于燭火上方,絲絹的材質極易引燃,不一會兒,就燒了大半。 趙從大叫一聲,急忙撲過去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