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第96節
書迷正在閱讀:笨蛋美人重生后、春心動、拯救六界從談戀愛開始、女王在末世撿男人泄欲(NPH)、返航魚線(高H)、云水之歡[古言,1v1]、冬日薄荷(校園1v1)、森林(1v1 骨科)、見微知著(弟妹 H)、緣分若如初相見
都是些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常接觸到的書籍、案卷、奏折、文書等物,各部官員驚疑看向彼此。 卻都錯愕地發現,他們彼此都是一臉蒙逼的神情,顯然被裝入箱中的這些東西,都不是他們彼此的部門負責收拾整理的。 唐季元看清箱中那些東西后,下意識看向高崇禮,正好看到對方盯著那一箱箱東西,臉上露出如遭雷擊般的難以置信與驚愕。 眼中瞬間掠過一抹了然的同時,隨之意識到這些東西被搬到這里,被公之于眾的舉動背后,所代表的深意,唐季元也露出難以掩飾的震驚之色。 他已經猜到箱中那些東西是什么,還知道高崇禮是宋太師的得意門生,極得宋太師信任與重視的那種,很有可能也曾參與到當年的那件事情中。 對方在知道宋太師見過太子,還得了恩典的事情后,突然態度大變的事,也有了解釋。 原來對方不僅曾參與過那場事,還知道宋太師陽奉陰違,在私下里保存這些東西的事。 才會在知道太子派人去宋太師的祖籍故宅時,猜到太子已經知道這些東西的存在,是派人去取這些東西,才會特意警告自己不要輕舉妄動。 畢竟他自己在聽說那些消息后,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宋太師在自家祖宅藏有他們這些人的把柄,太子派人去取的可能正是這些把柄。 何殊跟在正寧帝身后,擺擺手,不讓注意到他們的人聲張,低調地進入殿中時,看到的就是圍在箱子周圍的幾人的神情反應。 吳林躍本來也沒反應過來,但他有注意到唐季元和高崇禮的反應,心中迅速有了猜測。 雖然他當年還只是一個小秀才,對那場封禁事件也還有所印象。 通過科舉入仕后,又曾得到他的恩師就此事鄭重其事地告誡,就是一定要避諱那些人與事,就當自己聾子與瞎子,對過去的那一切真相都不感興趣。 他一直牢記恩師的囑咐,所以他順風順水地做到尚書令的位置上,他當年的一些同窗與同科中,有那犯了忌諱的,不是早已辭官歸隱,就是被貶官罷職,甚至還有人被發配。 此刻意識到那些曾被禁止提起的真相,可能就這么被擺在自己的眼前,吳林躍是滿臉的震驚與無措。 何廣成是宗室中人,是正寧帝的堂兄,也是位有名的老好人,為人八面玲瓏,活得頗為通透卻又不失手段的那種人。 只有幾位二品大員中,最年輕的秦侍中是真的不知道,看著箱中那些東西滿臉的驚詫。 自家知道自家事,若是上面那位需要用到這些資料中的內容,肯定會讓他們門下省負責整理,但他可以肯定,自家部里絕對沒有接到過這種活。 何況就算是整理,也是整理那位需要用到的內容,沒必要像這般,直接一股腦地都給裝箱中吧。 正寧帝清了一下嗓子,這才反應過來的高崇禮等人趕緊躬身施禮。 “看到這些,想必有些卿家已經看出它們是什么,只有朕,雖已登基十余年,卻被蒙在鼓里,不知道這一切的存在?!?/br> 指著箱中那些東西,正寧帝實在很難保持冷靜,他是皇帝,卻一直活在前任皇帝聯合一些大臣,為他編織的謊言中。 這些大臣固然是先帝的臣子,但如今卻是他的臣子,這么多年來,始終無人對他提及半字。 不管這些人是出于什么顧慮,正寧帝都難心平氣和地接受這個事實,與此同時,他也算是切身體會到身為皇帝,卻被大臣們聯手欺瞞的滋味,滿心憋屈,卻又無可奈何。 因為先帝當年讓人將相關工作做得太到位,這些大臣的欺瞞,已經讓人無法分清是有意還是無意,無法再去仔細追究。 即便如此,正寧帝也敲打敲打他們,讓他們知道,現在是誰在當家,告誡這些大臣就算一直瞞著,也瞞不了他這個皇上。 聽到正寧帝的這番不怒自威的話,高崇禮等人趕緊跪下請罪,下方那些不明情況的官員,見自家頂頭上官都已跪下請罪,當然也就只有跟著伏地請罪的份。 正寧帝冷哼一聲,走上首的案臺前坐下后,才冷著臉開口道。 “諸卿平身!只此一次,下不為例!” 眾人趕緊謝恩,并表態,正寧帝這才臉色稍緩,語氣嚴肅地接著道。 “朕知道,你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都與朕一樣,并不知道這件事,朕現在不妨直接告訴你們所有人,這些箱中裝著的,才是我大安真正的歷史,我們往日見到的那些,有許多都是已被矯正篡改過的內容?!?/br> 此話一出,下方的一眾官員紛紛露出震驚之色,被召集到這里的幾部,都是平日里與那些案卷、存檔、文書、記錄等文獻打交道最多的人。 秦侍中受到的刺激最大,幾名同級官員中,只有他是真的不知道這回事,他們門下省也是在場各部中,與這類文獻接觸最多的人。 所以他下意識開口道。 “陛下,這……這怎么可能呢?什么人竟有如此大的本事……” 話未說完,他自己就想起來了,先帝是有這個本事的,若是先帝,還真做得成這件事。 看到秦侍中那備受沖擊,三觀都被顛覆的反應,正寧帝一直對此很介懷的心懷,莫名得到一些安慰,所以說話的語氣也隨之溫和了一些。 “嗯,往事已不便深究,我等現在要做的,是及時糾錯,還世人與歷史一個公道,讓這些真相重見天日?!?/br> 雖在看到那些箱子中的東西時,就已猜到皇上應該是存了這個心思,可是此刻聽到他當眾說出自己的打算,何廣成還是選擇勸阻。 “陛下請三思啊,這件事關系重大,就這么公開,恐會有損先帝一世英名??!” 聽到對方拿先帝的名聲說事,正寧帝就覺煩躁與郁悶,太子說得對,先帝就是為了維護他自己的名聲,才會不惜代價地做出這種事,對歷史與后人撒下彌天大謊,一錯再錯。 “何尚書,對于此事,朕心意已決,此前不知道真相也就罷了,既然讓朕知道了,朕就決不容許這種錯誤繼續存在,影響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認知,在先帝與大安之間,朕選擇對大安負責,死后再去地下向先帝請罪!” 第一百一十章 能毫不避諱地直接當眾說出這番話, 在場眾人都能聽得出正寧帝的決心,只得垂首不語,放棄再勸。 正寧帝銳利的目光環視眾人,滿意地頷首道。 “朕吃過的虧, 在場這些比朕還要年輕的官員們吃過的虧, 肯定不能留著讓更年輕的后來者繼續吃?!?/br> 這話說得高崇禮等人無顏以對, 羞愧地低頭,正寧帝又接著道。 “所以朕的要求,是你們每部各負責一部分, 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將這些被篡改的內容都給朕恢復過來, 將復原后的內容, 送往朝廷的墨印坊,盡快免費發放給官學與書院?!?/br> 接下來的時間里,正寧帝又將這份工作做了具體的分配,有些負責謄抄, 有些負責拿這些原件, 比對宮里現有那些被篡改過的內容,整理出每本書被篡改的部分, 有的負責對現行版本進行標注矯正等。 各部主管官員都態度恭敬的領旨,正寧帝指著箱中那些東西道。 “不要再出錯,這些東西,朕那里都有備案, 每人接觸過哪份,都要由專人仔細記下來, 敢有錯失, 朕絕不輕饒, 你們誰家要是存有什么私藏,歡迎你們拿出來,為這項恢復工作做貢獻?!?/br> 安排好這件事后,正寧帝帶著太子離開,留下殿內一眾官員齊齊松了口氣。 秦侍中率先俯身拿起一份疑似輿圖的卷軸打開,看到是大安全輿圖,看著圖上那些內容,心中正覺疑惑,無意掃過西南角的目光瞬間凝住。 “山陽行???大安哪來的山陽???” 但他隨即反應過來,大驚失色地抬眼看向其他幾人。 “理山國,理山國本是大安的山陽行???這就是陛下所說的被篡改內容?” 何廣成不大自在的強笑著點頭,有些感慨地回道。 “四十余年前,山陽行省的王氏叛變,朝廷大軍平叛失利,王氏在山陽省宣布立國?!?/br> 所以自那以后,先帝牢牢地將兵權盡數掌握在自己手中。 兩人的對話讓下首那些年輕官員都錯愕不已,他們此前都對這件事聞所未聞,連何昌逸在內。 大安地廣人多,那山陽省就算叛變,只要大安不放棄,遲早也會將那一隅之地收復。 丟了那么一大塊疆土,不思收復,任其自立,還抹去它在大安史上的存在,這是什么cao作? 這是以秦侍中為首的一干較為年輕,此前從不知道那段歷史,如今驟然聽說,都深感三觀被顛覆的人,實在想不通的疑問。 高崇禮嘆了口氣道,“好啦,陛下有旨,我們趕緊做事吧,都要記住了,寧愿多對幾遍,也要做到在謄抄與標注時,一個字都不能再錯?!?/br> 他此刻的心情十分復雜,看到皇上讓人將這些東西抬過來,當眾直接公開,顯然是要將那段歷史真相公告天下。 原以為自己作為當年的參與者,若想盡量保全先帝的名聲,在宋太師已經去世的情況下,他是最合適的那只替罪羊,這次會在劫難逃,沒想到皇上竟然沒提起他。 這讓高崇禮感到有種逃過一劫的感覺,可他不敢就此放松,現在只想將功折罪。 他不會知道的是,回到御書房中后,正寧帝正在問何殊。 “那高崇禮向來以宋運林馬首是瞻,在朝堂上蹦跶得厲害,二人以師生相稱,關系極為親近,從年齡上看,他當年很有可能也是篡改歷史的參與者,皇兒怎么沒讓朕趁機將他給處理掉?” 正寧帝很清楚太子早就不喜高崇禮這個人,他此前一心想著太子教他的那些堅持要恢復歷史真相的話,沒顧上多想其它。 直到剛才看到高崇禮看到那些東西,難掩驚慌的反應時,心里才生出這個想法。 不過他自己是因此前沒有想起這號人,才會沒想到,正寧帝相信自家太子絕對不會忘記,畢竟太子最喜歡做一舉多得的事,而且還是站在道義的制高點,讓人無可置疑的那種。 “兒臣此前是曾考慮過這件事,但是考慮到無論是宋太師,還是高崇禮,或是其他人,都不過是奉令行事而已,不是他們,也會是其他人,借此機會將高崇禮弄下去,反倒成了給先帝背鍋?!?/br> 正寧帝猶豫了一下,終于還是忍不住道。 “也許,找幾個人給先帝背鍋,會更好些?” 真正做出恢復歷史真相的決定,又義正詞嚴的當眾說出那番話后,正寧帝又不免感到有些心虛。 畢竟他們爺倆干的這件事,勢必會給先帝帶來污名,毀了先帝后半輩子的苦心謀劃。 何殊笑著安撫道,“父皇不必為此感到有壓力,事關大義,先帝必須要為他做下這些事負責,也為警惕后來者,我們絕對不能讓先帝開這個壞頭?!?/br> “到時候,后面的皇帝都跟著有樣學樣,你改一段,我改一段,這歷史還有什么可信度?若連歷史都不可信,在這個世上,我們還能相信什么?” 這話提醒了正寧帝,剛知道自己竟被假歷史所蒙騙時,那種讓人難以接受的巨大沖擊與無措,讓他印象深刻,再想象一下太子所說的那個混亂局面,頓感毛骨悚然,下意識點頭。 “所以我們必須要讓先帝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我們爺倆還要引以為戒,為后面的皇帝帶個好頭,要坦然大度地接受世人對我們的一切客觀評價,不去干涉史官們的記錄,不去做那些為自己粉飾聲譽的事,以免貽笑世人?!?/br> 想想先帝自認算無遺策,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最后不僅沒能如愿以償,還為自己添上新罪名的行為,正寧帝深以為然的點頭。 “是啊,先帝真是一步錯,步步錯,最后放落到如此地步,真是讓人……唉!” 正寧帝覺得,先帝犯下的一個最大錯誤,就是選了自己當繼位者,然后被自己的太子給毫不留情地揭老底,連塊遮羞布都不愿意給他留。 她與正寧帝恢復那段歷史真相的態度堅定,那些大臣肯定不敢陽奉陰違,甚至還要懷著將功折罪的心態,全力以赴,確保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這件事。 這便是何殊再三思量過后,沒有選擇借機發作高崇禮等人的原因。 而這件事雖然重要,但也只是她所要處理的諸多事務中的一樁。 文山府的善后情況,大安境內其它區域在去歲冬季所遇到的難題,遭受的損失等奏報,都已抵達京中,她都要親自過目,并作出相應的批示。 按照以往的慣例,在沒有出現大災難的情況下,這些其實都可交由內閣與尚書省處置,再報給正寧帝知道一下就行。 可是何殊不放心,寧愿自己累些,也要親自批示,因為她很清楚上面的態度,會直接關系到相關事務的處置流程與效率。 而那每份奏折中提到的相關受災事件,可能只涉及到三五個家庭,或者只是三五個人,相較于一個龐大的國家而言,好像算不了什么。 只有曾經身為普通百姓中的一員,才能知道,那些對上位者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于某個家庭,或是某個人而言,嚴重程度大過天。 與此同時,領到校對書籍工作的何昌逸,根據自己領到的任務,找來宮中現存的版本,開始翻看的同時,進行逐句逐字的比對工作。 理山國本是大安的山陽行省,被叛逆占去自立為國一事,給何昌逸帶來的沖擊也很大。 瑞王一系雖被先帝逐出皇室宗族,貶為庶人發配邊關,可是誰也改變不了他們本是皇族何氏出身的事實。 所以何昌逸雖在經歷那場變故后,雖然不再以皇孫的身份自居,可他對大安的感情,絕對比一般人更為深厚,那是出身帶給他帶來的特有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山陽省被叛逆占去,讓大安的疆域變得不再完整的真相,本就是件讓大安都會感到意難平的事,何況是他,對此當然是更為憤怒與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