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第20節
書迷正在閱讀:笨蛋美人重生后、春心動、拯救六界從談戀愛開始、女王在末世撿男人泄欲(NPH)、返航魚線(高H)、云水之歡[古言,1v1]、冬日薄荷(校園1v1)、森林(1v1 骨科)、見微知著(弟妹 H)、緣分若如初相見
他們不僅自身知識淵博,在文壇中也擁有較高地位,手中握有許多人脈關系,若是看重哪位學生,愿意重點培養,絕對能給學生提供極大幫助。 何殊暗自思忖道,想必這也是那些學生,很愿意組織并參加這種論辯會的重要原因之一。 “沈兄喜歡參加這種論辯會嗎?” “我經常會來聽,并不喜歡親自上臺參加?!?/br> 雖然對方沒有說原因,何殊也大致能夠猜得到,這位小兄弟雖然少而有才,性格卻很內斂,不缺該有的鋒芒,卻很低調。 沒讓圍觀學子等太久,論辯會就正式開始,畢竟相關流程大家都很熟悉。 “我曾翻閱過一些資料,發現在現行稅制下,豪族大戶可通過諸般手段虛報、隱匿人口逃稅,反倒是家無寸土者,衣食無著,還要承擔繁重的稅負,而這并非個例,稅改方案若能實施,這些貧困百姓必將受益良多?!?/br> “……可減輕貧困百姓的稅負,但是朝廷應當對天下百姓都一視同仁,這般以階梯式稅率損有余以補不足,稅改方案一旦正式實施,勢必會引起相當部分百姓的不滿與抗拒,從而更加深本就存在的貧富矛盾?!?/br> “稅改方案中有提到,所有大安百姓都有權享受口糧田的免稅,以及惠民田的超低稅率優惠,怎么不是一視同仁?” …… 臺上論辯雙方的激烈交鋒,引得下方圍觀學生聽得十分投入,時而點頭表示贊同,時而若有所思。 何殊也聽得很認真,臺上那些參入論辯的學生,基本都是甲字班舉子,年齡大多都在二十歲以上。 他們的思想相對更為成熟,意志也更為堅定,都在努力說服對方接受己方觀點,不像臺下這些學生,態度會隨著臺上論辯雙方的言論搖擺。 作為一個典型的理科生,何殊因前世的應試教育,沒有少學歷史政治。 可她因為偏科嚴重,對這些文科方面的知識,往往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對大安的情況了解得越多,她能看到的弊端與隱患也越多。 這份稅改方案有著種種優點,但是何殊也不否認,它也存在著許多缺點,這些缺點勢必會給大安帶來新的矛盾與問題。 可是在何殊的記憶中,攤丁入畝的稅制實施后,給國家帶來的好處,絕對多過那些弊端。 階梯式的稅率,是她結合自己生活的年代,為鼓勵農耕,不僅不向農民征稅,還提供專項資金補助農業生產而來。 以大安的發展情況,基本可以確定,在她的有生之年,都將沒有能力給農民提供補助。 現在盡量能為百姓減輕一些負提,緩解一下他們生存壓力,就是何殊當下的目的。 何況階梯式稅率還寄予著她想要改變一些社會現狀的厚望,所以即便此刻聽到那些學生點出其中存在種隱患與弊端,她也不打算改。 與此同時,何殊也沒有忽視這些聲音,尤其是其中一些能夠直擊問題核心的論點。 也有記下一些學生針對那些問題,提出的一些解決方法,并記住其中一些反應迅速,掌握的知識面廣,或是頗有急智的學生。 這場論辯一直持續到午休時間結束,在場學生意猶未盡的起身將馬扎還回器物室,匆匆趕往教室。 相比較上午的課,下午的算術課對何殊而言,實在是輕松至極,連馮立和邱顏也毫無壓力,給班上同學留下的印象總算不再只是廢材。 當何殊在青山書院一邊享受著書院中的輕松安逸,一邊為交作業而抓耳撓腮,十分頭大時,陳陽城中不少人都活在煎熬之中。 張長平隱忍多年,如今終于能有機會將那些對手給弄倒,當然不會放過。 因為知道成敗在此一舉,所以他毫無保留的拿出自己在背地里收集案卷與罪證,以及相關證人。 常將軍被現場抓住把柄,為了撇干凈自己,也不敢再明目張膽的維護王同知等人。 更何況張長平是當著崔景懷派來的人的面,拿出王同知與青山州的一些豪族大戶相互勾結,草菅人命、私自開礦、私自販賣鹽鐵等罪行的罪證。 得到消息的一些深受其害的百姓,也都紛紛聚集到青州府衙,狀告連陳陽城縣令在內的王同知一系的人。 因牽涉其中的人與事特別多,城衛司與府衙上下超負荷運轉,都有些忙不過來。 可以確定的是,王同知與韓氏等豪族大戶,這次都將在劫難逃,而且他們都不冤。 誰也不會想到這些長久以來,一直在青山州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人,竟然為會因陳陽城的百姓早已習以為常的小事而敗落。 身為當事者的王同知等人更加想不到,他們得到消息趕去府衙時,想的還是先稱量一下對方份量,再作打算。 所以當他們因此而淪為階下囚時,可謂是毫無防備,他們的家中更是沒做一點準備,倉促之下,也來不及找人求救。 有崔景懷派出的人手從旁協助,城衛司與巡捕司不僅在這些人家抄出大量財物,還找出藏得特別隱秘的一些違禁品,包括一些能牽連到更多人的罪證。 這些豪族大戶能夠一直屹立不倒,自有其憑仗,只是這次事出突然,誰都沒有反應過來而已。 但這也正是崔景懷給出三天限期的原因,只有盡快將這些人的罪徹底釘死,那些背后的勢力縱然在事后得到消息,也沒有機會翻案。 事實也正是如此,當省府與京中一些勢力得知消息時,張知府已經在轟動全城的公開審判中,當眾給王同知等首惡做出‘斬立決’的判決。 然后將相關案卷與罪證整理好,交給崔景山派人送回京中,由其派人送回京中,交由吏部進行復審。 等到韓府的漏網之魚辛苦上京,前往康王府報信,想要求康王出面救下韓氏一族時,他們不知道的是,相關案卷與罪證已經通過特殊渠道送到京中。 得知自己的娘家韓氏一族全被抄家下獄,除了這個趕來報信的族兄,其他韓氏族人,連在青山書院與武院中上學的族人在內,全都被控制起來,韓側妃當場暈了過去。 康王一邊擔憂與心痛自己最寵愛的側妃,一邊怒火滔天。 “什么人這么膽大?韓家在青山州經營已久,怎么會毫無反抗之力,如此輕易的落???” 韓氏一族人丁興旺,在青山州的根基深厚,是康王重用韓氏的關鍵。 而韓家為了能夠重返朝堂,恢復從前的榮耀,對康王也確實是盡心盡力,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為康王府提供許多幫助。 所以康王實想不明白,連他都會另眼相待的韓氏為何會這般不堪一擊。 面對這個問題,前來報信中韓家人有些遲疑小心回道。 “草民隱約聽說,好像是因為家里的公子沖撞了京中某位貴人的外甥,被對方狠打了一頓,族長去府衙理論,草民不知道府衙內發生了什么,后來就是那位與族長關系很好常將軍,親自帶著城衛司抄了我們這些人家?!?/br> 康王冷著臉,難掩怒意的問道。 “你可知道到底是京中哪位貴人?” 想到不管是哪位京中貴人,都沒有他這皇室親王貴,竟敢這么不給面子的動他的人,壞了他在青山州的重要布局,康王就恨得咬牙切齒。 第二十四章 “草民不太清楚, 只是隱約聽說……好像是懷安商行的人?!?/br> 康王聞言,臉色頓時一黑。 “懷安商行向來低調圓滑,除了生意上的合作,基本不與外人打交道, 怎么可能因為這點小事, 就在你們陳陽城大動干戈?是不是這里邊還有什么內情?” 康王的話音剛落, 就見王府長史匆匆跑進來。 “啟稟王爺,宮里的汪大監親自駕臨府上宣旨?!?/br> 能勞動當今圣上身邊秉筆太監親自出宮宣旨的,往往都是王公大臣之家, 宣旨的內容不是重賞,就是重罰。 康王心中一凜, 莫名生出一股不好的預感。 可是不管他心里如何抗拒, 他也不敢不接圣旨,哪怕皇位上坐著的是他哥。 顧不上等韓家人的答案,康王就匆匆趕到王府的前殿大廳。 事實證明,他的預感還是比較靠譜的, 向來見人三分笑的汪林看到他過來, 沒給他開口打聽的機會,就直接語氣淡漠的開口道。 “康親王接旨!” 等到康王按規矩恭敬的跪下, 汪林將手中的拂塵遞給身邊的小太監,神情凝重的展開圣旨道。 “上諭,康王何廣明治家不嚴,寵妾滅妻, 縱妾室母族以妻族自居,禍害一方……降為郡王, 罰康郡王閉府思過三個月?!?/br> 康郡王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前腳剛得到消息, 宮里隨后就下達這么一份旨意。 就因妾室母族犯事, 便直接將他從親王貶為郡王,絲毫沒給他留下可周旋的余地。 這實在讓康郡王感到難以置信,更難以接受。 在康郡王的心中,正寧帝說白了就是個軟弱無能之輩,能繼承皇位是全憑運氣撿漏。 當初明明是他更受先帝喜愛,母族勢力也更強,他當初壓根就沒將這個兄長放在眼里。 結果一無是處的對方竟能毫不費力的登基繼位,而他只因年紀小,就失去爭奪皇位的機會,讓他如何甘心。 “汪公公,本王想要覲見皇兄,本王固然有失察之過,可是京中距離陳陽城路途遙遠,本王如何知道那韓氏一族所行之事?皇兄這是對本王有誤會?!?/br> 再怎么不甘心,在這種關鍵時刻,康郡王想的還是要利用正寧帝溫軟仁慈的性格,爭取讓對方改變主意。 就這么一份圣旨,讓他的爵位瞬間由親王降為郡王,實在是個讓他難以承受的巨大損失。 而汪林聽到對方的請求,想到的卻是皇上在接到青山州那邊送回宮中的案卷后,立刻勃然大怒,召來閣臣與宗正等人共議,隨后就擬出這份圣旨的反應。 那怒意之盛,比皇上聽說太子摔折腿時的反應更為激烈,讓汪林印象深刻。 “王爺,這韓氏一族在青山州通過各種手段,攏絡大批官員與當地士紳大戶,還私自開礦鑄鐵,窺視朝廷產業,不臣之心昭然若揭,這可是重罪?!?/br> “正因圣上相信王爺僅負失察之過,方才只是略施小懲,給朝堂與百姓一個交待?!?/br> 說完,汪林便客氣的笑著告辭,絲毫不給對方再開口提要求的機會。 在先帝朝被處罰過,已然開始沒落的韓氏一族,只因家中有個嫁入康王府當側妃的姑娘,就敢抖起來,絕對是底氣足的原因。 汪林可不想淌這渾水,更何況在他看來,能讓皇上這么生氣的事,肯定不止是表面上這么簡單。 不過作為皇上身邊的大紅人,汪林很懂本分,畢竟那位在這段時間雖然未在人前露面,卻也沒閑著。 時常派人給皇上送來各種文書,讓他們這些跟在皇上身邊的人,也過得很充實。 所以汪林作為皇上最信重的貼身大太監,縱然比誰都了解正寧帝的性格喜好,他也不敢趁此機會做逾越之事,更不敢趁機攬權求財。 畢竟那位可是小小年齡就擁有一雙能夠看透人心的眼睛,對方的性格明明最像皇上,對所有人都很仁慈寬厚,可是對方的做事風格卻像早年的先帝,一樣殺伐果斷,精明強勢。 看到汪林傳旨回來交差,正在批閱奏折的正寧帝抬頭看向對方。 “康郡王是何反應?” 汪林恭敬的躬身回道,“回稟陛下,康郡王想要見您,他認為這其中存在誤會?!?/br> 正寧帝冷哼一聲道,“誤會?他是覺得朕好糊弄,現在想想,朕還真是小瞧了他,以為他真是個省心的?!?/br> 在何殊的建議下,為安撫人心,正寧帝對康王等宗室,以及外戚與勛貴們,多是言語及賞賜方面的榮寵。 當然,若是這類出身的人中有能力出眾之輩,他也確實會重用。 總之就是和這些人保持不遠不近,不談情,多談義,不打壓,也不會特別依重的距離,為的就是盡量不給他們提供野心泛濫的機會。 對于康郡王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他也算是對其不薄。 先帝因為自己的兒子多,在封賞爵位方面向來謹慎,正寧帝被冊封為太子之前,一直是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