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第17節
書迷正在閱讀:笨蛋美人重生后、春心動、拯救六界從談戀愛開始、女王在末世撿男人泄欲(NPH)、返航魚線(高H)、云水之歡[古言,1v1]、冬日薄荷(校園1v1)、森林(1v1 骨科)、見微知著(弟妹 H)、緣分若如初相見
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他當時的心情十分忐忑,總覺得自己詞不達意,在圣前的表現很失敗。 卻沒料到一無背景靠山,二無名聲的他,竟然有機會被破格提撥,而且是被任命到青山州這等繁華之地主政。 這使得張長平自此認為,那種類似吃瓜、看人表演的平靜反應,就是胸有成竹,自信一切盡在掌握的高深反應。 殊不知正寧帝當年看他們這些官員的各種表現,還真就只是心無負擔的看了個新鮮熱鬧。 畢竟真正觀察并記下他們的表現,最后決定他們前程的人,是坐在正寧帝的斜后方,沒有在他們面前正式露面的何殊。 隨著大批目擊證人被相繼帶入府衙大堂,逐一描述出當時的情景。 這些目擊證人的證詞,都能坐實何殊等人確實是在即將被策馬疾馳過來的人抽中或是撞到時,才出手將對方拽下馬,奪下馬鞭反抽對方。 王同知等人怎么也沒想到,就這么一件在他們眼中頗為不起眼的小事,竟然會鬧到如此興師動眾的地步。 看到陳陽城的駐軍統領常將軍,出現在府衙大堂中時,韓家主等人立刻滿面笑容的迎上前。 “常將軍,今天真是事出無奈,才不得勞動將軍親自走這一趟,本來只是小輩之間因少年意氣而生出一些爭執,我們陳陽城的這些小輩也已挨打受了教訓,結果這些人自稱是京中貴人,非不要不依不僥的將事鬧大?!?/br> 第二十二章 那常將軍的目光掃向大堂中的這些陌生面孔,冷哼一聲后,直接大馬金刀的坐到大堂上首的椅子上。 “張大人,事關府城的秩序安全,乃是頭等大事,你怎能不僅不設法平息事件,還有意放任事態惡化,鬧得城中人心惶惶?” 這位駐軍統領仗著自己背景過硬,向來不將他這個知府放在眼里,若非駐軍中還有朝廷委任的監軍節制對方,他這個知府的工作更難展開。 “常將軍此言差矣,今日這場紛爭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鬧市之中親眼目睹的人數眾多,府衙若不能調查清楚前因后果,讓違法犯紀之人受到應有的懲罰,給所有人一個公平處置的結果,才會讓城中百姓難以心服?!?/br> 見張知府如此不給面子,常將軍的眼中閃過一抹怒意。 “據說我城衛司巡邏隊的人,當時也在現場,可是張大人人僅不采納巡邏隊的證詞,也無視部分目擊證人的證詞,李千戶,可有此事?” 沒等那李千戶開口,崔景懷嗤笑一聲,手中把玩著一枚令牌道。 “要是想比勢大,誰的證詞都不管用,我外甥差點遭遇襲擊,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他昨日剛抵達這陳陽城,與這些人往日無怨、近日無仇,若非事出有因,他絕對不會動手傷人?!?/br> 看清楚他手上把玩的那枚一面寫著‘御’字,一面寫著‘一等龍威’四個字的令牌。 不僅讓常將軍驚慌失錯的迅速站起身,張知府等人都臉色瞬變。 常將軍雖曾在給他報信的人口中,聽說此次事件的另一方當事人,似乎是懷安商行的東家外甥,從而引得那位崔姓東家親自出面。 但他沒怎么在意,雖然他也因此并不打算得罪對方,只想讓對方知道這是在誰的地盤上,讓對方盡快息事寧人,不要糾著不放,還要承他一個人情。 畢竟比外戚關系,崔氏只是先帝的母族,現在已然沒落,新帝登基后,崔氏既不如當今圣上的母族趙家,更不及正如日中天的太子母族蔣家。 而他常承義的母親正是蔣家女,也是當今皇后的堂姑姑,遠比崔家人與太子的關系親近。 卻沒料到這位據說無官無職的懷安商行東家,竟是手握御賜一等龍威大將軍令,可代圣上調動各地駐軍的天子心腹重臣。 這絕對是個連京中那些王公大臣都不知道的重要消息,心中再怎么震驚與不甘,常承義也只能干凈利落的下拜。 “末將拜見龍威大將軍!” 李千戶更是忙不迭的跟著跪倒在地,“末將拜見大將軍!” 他們這些軍中將士,更清楚這么一枚令牌所代表的意義,所以發揮出的巨大作用。 崔景懷好整以暇的開口道,“本將軍此番是私人出行,只為帶著后輩出來歷練,本不欲多生事端,沒想到你們為了幾個死有余辜的敗家子,竟然如此興師動眾?!?/br> 得知眼前這位的真實身份,常承義恨不得時光倒流,打死半個時辰前,接到消息就匆匆趕來的自己。 “是末將不該叨擾大將軍的清靜,還請大將軍恕罪,末將絕無冒犯之心!” 崔景懷冷哼一聲道,“這些敢在陳陽城中稱王稱霸,想來少不了你的功勞,看在你還算識趣的份上,給你一個可以將功折罪的機會,將這些人全都給我拿下,三天之內,本將軍要看到一個滿意結果?!?/br> 說完,他似笑非笑的看向張知府,“不知知府大人意下如何?” 張長平瞬間明白,自己的那些小心思,從沒瞞過眼前這位權勢大到驚人,看上去卻低調到驚人的龍威大將軍 此刻被點出來,他只能干笑著躬身行禮道。 “大將軍英明,下官欽佩不已,下官定當全力配合常將軍的調查行動?!?/br> 能與王同知一派周旋了這么多年,還能不落下風,張長平當然擁有令對手忌憚的手段,十分了解對手的根底。 以林捕頭為首的巡捕司這些人的表演,也更加證明了張長平的能力與手段。 得到想要的答案,崔景懷滿意的點頭,拿著手中的令牌晃了晃。 “本將軍不喜張揚,在圣上與我本人沒有正式公開這件事之前,與此相關的消息但凡走漏半個字,我都會找你們算帳,在場之人有一個算一個?!?/br> 常承義知道這話是說給他聽的,立刻恭敬的應道。 “您請放心,末將保證此事絕對不會外泄?!?/br> 形勢不由人,讓常承義不得不低頭,心中不甘的同時,還有些不服氣。 在他看來,肯定是先帝為了提攜自己的母族,才會封賞崔景懷大將軍之位。 而他同為外戚,身為皇后的表弟,太子的表舅,擁有鎮守一地的功績,絕對比崔景懷這個隔了數代的遠親更有資格當大將軍。 卻不知道從他聽韓家的攛掇,出現在這府衙大堂中,擺明態度要支持韓家與王同知等人起,他就注定不可能再有什么好前程。 因為被他視為最大靠山的太子本人,正在現場親眼看著他作死,所以崔景懷雖然清楚對方的身份背景,也沒將對方放在心里。 之所以愿意給對方一個將功折罪的機會,則是看在此人膽子不大,總體上還算盡忠職守,沒什么大惡的份上。 離開青山州的府衙,何殊的心情頗為復雜。 崔景懷能看出來的事,她當然也能看得出來,知道知府張長平抓住機會想要借他們手,打擊王同知一派的意圖。 發現張長平沒有辜負她當年的期望,確實是在用心為民做事,她固然感到欣慰。 可是一個愿意為百姓做實事的官員,竟被周圍這惡劣的政態環境給逼到如此處心積慮的地步,讓何殊不得不為此感到憤怒。 而且她心里清楚,這種現象絕非個例,應該是普遍存在。 在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大環境中,青山州的情況應該還算比較好的。 因張長平這個主政官員有足夠的心機手腕,還能做些實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有些州府可就不一定了。 這青山州是她碰巧遇上并且發現了,可她的時間與精力有限,注定沒有機會逐一去各地巡視并親自處理類似事件。 可是這些問題必須要解決,要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 在府衙中耽誤的時間有些久,何殊也沒了繼續在陳陽城中考察民生的興致。 回到懷安客棧后,何殊直接吩咐道。 “要進一步加強懷安商行所能發揮的作用,在上京與各府城設置萬民建言箱,分招諫、申冤、通玄三類,我要給這些仗著天高皇帝遠,就敢肆無忌憚的人,都上道枷鎖?!?/br> 崔景懷立刻恭敬的應下,心中欽佩不已的同時,也有些幸災樂禍。 他自己雖然也出身于世族大家,可他因自身幼年的遭遇,對出身家族并無好感。 成為暗衛首領,為先帝保駕護航的那些年里,更是見慣那些豪門世族的光鮮表象下,所潛藏的那些骯臟齷齪。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暗衛,他此前不曾往這方面想過,但是此刻聽到何殊吩咐,他瞬間就能明白這‘萬民建言箱’所能發揮出的巨大作用。 雙方在接下來就萬民建言箱的制作、投放及管理等細節,仔細探討一番后,這事才算是徹底確定下來,寄出密信安排下去。 何殊心里清楚,就算出臺了這一廣開言路的措施,也不可能徹底杜絕某些社會現象。 畢竟在她前世生活的那個世界,雖有更多途徑可以建言,但是仍有無數冤屈事件層出不窮的出現。 即便某些事件能引起大眾的關注,也很難得到應有的公平與正義。 可是事情還是要做,只要能讓某些人有所收斂與忌憚,不敢再那么過分,就算是成功。 想到能設立建言箱的點畢竟有限,那些縣、鄉、鎮、村的人,就算有冤可能也不得不因交通不便而放棄,何殊便在自己的記事本上寫下‘郵政’二字。 道路交通是保障郵遞效率的根本,還是要修路,朝廷與東宮在近些年已經修了一些路,但這遠遠不夠。 考慮到這個時代的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有許多人就算有冤想訴、有事要稟,也會因為不識字而放棄,她又在記事本再次鄭重其事的寫下‘教育普及’。 不管是在大安境內鋪設郵政網點,還是開展郵政業務,都是非常燒錢,還需要大量人力的大項目。 何殊早就動過個心思,懷安商行就是在此基礎上組建的,只因硬件條件達不到,無力覆蓋到大安全境,才被拖延至今未能實現。 教育的推廣與普及,則是何殊一直在努力做,目前已取得一定效果,只是因為受到來自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一直未能取得理想中的成績。 畢竟大安并不是一個經歷過破而后立,可以輕裝上陣的新朝,而是一個已經開國兩三百年,并不富庶,各方面都充斥著諸多沉苛積弊的王朝。 所以何殊縱然心中再急,再怎么想要改變,為免好心辦壞事,給某些人留下取而代之的借口,不得不按捺住實施某些革新的迫切想法,先耐心打根基。 第二十三章 隨著崔景懷亮出自己的身份, 一錘定音的決定王同知與城中幾家豪族的結局,陳陽城中氛圍驟然變得有些凝重起來。 幾家在陳陽城中呼風喚雨,地位崇高的豪族大戶都被城衛司給圍住,引得城中居民議論紛紛, 無數人在私下里拍手稱快。 對于何殊而言, 從她離開府衙起, 就代表著此事已在她這里告一段落,接下來只需等待最后的調查與處置結果。 次日醒來收拾好行禮后,何殊三人就在崔景懷的陪同下, 一起來到青山書院外。 崔景懷拜托過的吳教諭得到消息,已經提前等在書院外。 “有勞吳先生久候, 在下本打算昨日上門拜會, 因臨時有事耽誤,才拖延至今天,失禮之處,還請先生見諒?!?/br> 過去的書院基本是清凈之地, 在某些消息傳遞方面較為延遲。 但是現在的青山書院早已變得今非昔比, 早在昨日,書院方面就已知道城中出現的變故。 府衙甚至還特意派人去書院傳信, 要求書院方面要負責安撫與約束好學子,不要在這關鍵時期鬧出什么動靜。 畢竟青山書院中有多位出自那些家族,或是與那些家族有關連的學子,可能也需配合調查。 吳教諭是在府學有正經編制的學官, 知道正是眼前這位為給外甥出頭,不惜給陳陽城換個天。 他早前只是感念對方的救命之恩, 此刻再見眼前這位救命恩人, 心情難免復雜的同時, 還有些無措。 哪怕崔景懷身上毫無盛氣凌人之勢,待他的態度一如既往的溫和客氣。 “崔東家客氣了,東家待吳某恩同再造,現在能有機會為東家略盡舉手之勞,是吳某的榮幸?!?/br> 雙方簡單的寒暄過后,崔景懷才向對方介紹何殊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