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究竟何時奪嫡 第102節
“若不是郡王, 我真不一定壓得住他們?!?/br> 其余人剛才沒好現身,雖然知道郡王會教訓那些嘴上不尊重的痞子, 卻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郡王剛才到底做了什么?” “為什么突然來這么多人聽課?” 大家都很好奇那時候發生的事。 張巧奴一五一十地將之前在食堂發生的事情告知了眾人。 眾人聽后很是感慨: “其實我一開始真的很怕去軍營教書會不會遇到什么不好的事, 現在知道郡王對我們如此鼎力支持, 我就一點都不怕了?!?/br> “是啊, 我之前也擔心都頭們不服管教呢, 郡王這一招下去,保管他們什么歪心思都不敢動了,只能老老實實聽課!” “先前郡王為了我們的安全,會每七天就派親衛來巡視,以后來營中也會親自召見我們,讓我們受了委屈可以當面告狀,我原以為這已經是夠保護我們了,卻沒想到今天還有別的后手!我們這樣的人,何德何能讓郡王如此關照!” 周堯姜是從頭到尾都明白李洵的打算的,自然知道郡王對這些女子的用心良苦,見狀對眾人道: “郡王早就說過了,大家教完了都頭可以教士兵,教完了士兵還可以教士兵子女,一輩子不愁沒工作的。如今為了大家能順利適應軍營教學,也是盡可能地想辦法為大家排除困難,郡王為大家打算到如此地步,大家也要盡心盡力,為郡王多培養人才,方才不辜負郡王的大恩!” 眾人紛紛鄭重點頭。 “周教頭你放心,我們定會使盡渾身解數,盡可能地多教生員!” “是啊,郡王可是給了我們一條康莊大道。誰要是敢不好好教書報報效郡王,那簡直不配做人!” 眾女子心中燃起了斗志。 郡王如此瞧得起她們,讓士兵與軍官們給予她們真正的夫子一般的尊重,那她們必然竭盡所能,對得起這份尊重! * 夫子們竭盡全力教,士兵們也想學,再加上有護衛營的十幾個都頭被派到其余軍營樹立典型,李洵治下軍營里的掃盲運動推行得十分順利。 與此同時,李洵對于東路,西路,南路的剿匪也在逐步推行著。 有時候是他自己親自帶隊,有時候則是夏金良,林樂慶或者陽鉞這樣的主將帶隊。 不是自己帶隊的時候,每次出征前,他都會親自去出征的軍營,給士兵們做戰前動員,讓他們知道自己此行的意義: 是檢驗平日的cao練成果,為將來與北戎之間的戰爭做熱身。 也是肅清商道,讓他們的親人能買到更低價更穩定的貨物,更是幫助那些深受匪徒侵擾的可憐百姓。 他們不僅要剿匪,更要宣揚慎郡王麾下軍隊的威名,讓異地百姓都知曉,慎郡王麾下的軍隊不僅勇猛,更是軍紀嚴明,絕不危害百姓的仁義之師。 “你們要讓更多的外地百姓知道,你們如此強大又有紀律,所以你們保衛的領地非常安全,那樣當他們無處可去的時候,才會愿意來肅城河原。只有人多了,才能有更多的人來為我們種地,才會有更多商人來我們的城中販貨。假以時日,我們的城池才會越來越繁榮!” 這樣的話,讓士兵們心中由衷地生出了一種責任感。 雖然他們有的來自京城的禁軍,家鄉是五湖四海,有的來自附近的邊塞郡縣,如今卻都同樣視肅城等地為自己的家園。 這個家園,物價穩定,官吏清明,讓他們吃飽穿暖,安居樂業很有歸屬感。他們想像郡王說的那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發展得更加繁榮。 他們想讓自己的親人和孩子,即使在邊塞,也能看到不下于中原的繁榮景象。 想到那樣的未來,眾人心中便充滿了期待,也有了動力,從自身做起,用良好的軍紀軍風,為自己的家園宣傳,吸引更多的人來建設自己的家園。 當然,李洵不在的時候,光是用雞湯來保障軍紀是不夠的,還得配上嚴格的監督措施。 在臨行前,他便對領軍的將領以及所有士兵說得很清楚,他會秘密隨機在軍中挑選十人,任命為軍紀監督,回來后專門向他匯報所在軍隊的違紀事件。 一經查證屬實,該士兵便會受到重賞,并且會被提拔到他身邊做專門的督察員,以后便不再參與殺敵,而是專門進行違紀糾察。 如此一來,有更好的前途,還有重賞,且能脫離原本的軍隊,不再受原本的長官轄制,不怕這些監督者不想說實話。 而士兵和將領們,根本不知道誰是監督者,自然也不敢抱著僥幸心理做一些違背軍紀的事。 如此幾番紀律嚴明的剿匪下來,果然像李洵所預期的那樣,附近的百姓都對他治下有了好感和向往。 商人們有了暢通的商路,運輸成本下降了不少,他治下四地的物價也降低了不少。在聽聞肅城等地吏治清明,治安良好,當地當兵的也有錢后,還有不少外地的商人主動前來販貨。 幾番剿匪下來,不僅麾下的新兵得到了鍛煉,在士兵們的積極宣傳下,連治下領地也變得更熱鬧了。 * 當李洵這邊剛開始進行第二次剿匪時,同樣位于北部邊關的劉淵,正對著皇帝的親筆書信愁眉不展。 “爹,發生什么事了?” 副將劉瑾關切地詢問道。 劉淵拿出那封已經存放了好些天的嘉佑帝親筆書信,遞給兒子: “你看過就知道了?!?/br> 皇帝的這封信,雖說是密信,但事關軍機,劉淵并不覺得需要對自己的親兒子保密。 劉瑾是劉淵的次子,二十多歲的將領,十二歲就隨父親出征,練就一身行軍打仗的好本事??赐晷偶?,他也同樣眉頭緊皺: “如今邊關這情況,我們能守住鼎德一線就算不錯了,怎么主動出擊?真是腦袋發熱,想一出是一出!” 劉淵連忙呵斥兒子: “休得胡言!” 劉瑾也知道自己這樣說有些不敬,收斂了神色道: “我只是有些生氣,當著外人斷不會如此失態的??墒堑?,您要按信上的吩咐做嗎?” 劉淵嘆了口氣: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不管以后如何,至少如今我在的時候,我不能隨意讓麾下的士兵去送死?!?/br> 大啟如今被西戎北戎全面封鎖,根本買不到良種戰馬,如今的戰馬大都是三十多年前遺留下來的馬種生出來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如今軍中大多以矮腳馬為主,即使這些馬訓練得當能上戰場,其速度和沖擊力也遠不如北戎的戰馬,騎兵戰力大損,野外作戰基本上都很難在北戎兵手里討到好處,每次野戰都傷亡巨大。 就算有了連發的床子弩,也不過是和對方的投石機打了個平手,再仗著厚厚的城墻守住城池而已。 如今正是北方最冷的時候,士兵們在風雪天里手都是僵的,反應能力必然大幅下降,哪里比得上長期在風雪中游蕩的北戎騎兵。此時放棄擅長的守城戰,主動出擊,無異于自尋死路。 陛下這是看著慎郡王在河原打了勝仗,便逼迫他也要早些拿出戰果。 可哪怕陛下怪罪,他也絕不能拿著那么多大啟士兵的命去冒險。 聽出父親話中的悲涼,劉瑾也心頭發沉。 他們這支劉家軍,在討要軍需時向來不留情面,損了朝中許多人的利益,早就有人參他爹驕矜跋扈。 如今又違抗陛下的命令拒不出兵,未來會如何可想而知。 眼下戰事膠著他們尚且還不會有什么事,但凡戰端平息,恐怕就是秋后算賬之時。 可即使如此,他們也得盡自己所能,全力去守護這北疆的安寧。至于后事,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 京中的嘉佑帝,從除夕后,就一直在等待著來自北疆的消息。 一方面是期待劉淵那邊,在他給的壓力之下,能想到辦法打一場大勝仗壓過李洵的光芒。銥誮 另一方面,則是希望石恩等人能快些回京,挽回他險些犯下的錯。 等了一個多月,才發現劉淵這老烏龜一直按兵不動,還回信說了種種不宜出兵的理由,讓他很是惱火。 往日看劉淵還算不錯,如今卻越發覺得他無能,還根本不把他這皇帝的命令當回事。 可邊關戰事膠著,劉淵也無大錯,不可能換將,更不可能對其施加懲戒,這樣只會擾亂軍心。 如此,他的希望便只能寄托在李洵這邊的神兵利器之上。 若得了這神兵利器,重新裝備一支軍隊打退北戎,他對劉淵這樣桀驁又無能的將領,便不必再忍耐了。 有同樣的武器,李洵那逆子手中兵少,也不會再是他的對手。 如今,就只等石恩把林德康一家帶回,便能實施下一步計劃了。 然而,從石恩出發到如今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人還杳無音信。 正當他懷疑是不是石恩等人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時,陳旺給他帶來了消息: “陛下,您上次派出去的御林軍回來了!” 嘉佑帝心頭大振,連忙道: “快宣石恩來覲見!” 他迫不及待地想見御林軍帶回來的林德康等人,確定自己的計劃沒有出岔子。 陳旺卻有些支吾,仿佛難以啟齒的樣子: “陛下,石統領被俘了,這次派去的御林軍……只回來了五個人,而且這五個人,還在禁軍中弄出了大亂子……” 第79章 卻說那五個御林軍從北疆的官道逃走后, 一開始是非常驚慌的,后來發現無人追來,這才慢慢恢復了鎮定。 他們之中有三個人都不是出身普通百姓之家的士兵, 而是官宦勛貴之家的嫡支或旁支的子弟。 王朝延續近三百年,勛貴之家繁衍的大批子孫, 沒有從文的天賦,為了博前程便會將人送進御林軍?;煲换熨Y歷,以后至少也能去別的軍中做個都頭, 家中運作得當, 很快就能升上營指揮使甚至將軍。 這些人家中或族里有人從政,他們從小受到長輩的教導,比起普通家庭出身的士兵更明白朝廷局勢, 上位者想法。 此次陛下讓石統領親自帶隊, 足見對這次任務的重視??伤麄儾粌H沒完成任務, 還折損了那么多人,不用想都知道, 回去后, 以嘉佑帝的心性會如何降罪于他們。 若不回去,朝廷要么當他們死了,要么就當他們做了逃兵,以后都沒法再用原來的身份生活。 他們自然是不甘心以后都過得像陰溝里的老鼠的。 權衡利弊后, 大家一致決定回去,并且聯合全體士兵的家族一起想辦法來對抗陛下的怒火。 那些死了的尚且好說, 活著被俘的才是給家族蒙羞, 更遭陛下惱恨。那些人的族人和家人, 會比他們更著急。 這么多的家族聯合在一起也是一股力量, 足以讓陛下在處置這件事的時候思慮后果, 而不是像先前對那些平民士兵一樣,隨意將他們當做出氣筒。 勝敗乃兵家常事,并不是每一個打了敗仗的將軍都應該被懲罰。 只要他們能有足夠充分的理由證明此次任務失敗不是他們沒盡力,而是敵人確實太強大,皇帝就不能懲罰他們。 甚至,他們這些報信的人不僅沒有過錯,還是有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