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縣 第380節
書迷正在閱讀:暗戀你的第七年、今天我能繼承夫君的遺產嗎、退婚后男主提劍上門了、鹿靈風水鋪、玉羽拂華枝、獵物哪里逃、我靠算命爆紅網絡、你對機械貓耳有什么意見嗎、我,人魚,鮫族團寵、反派夫妻今天也在明算賬
所以他不能在意,也根本不在意。 紀煬揮揮手:“今日吃酒,不提這些事。以后也不用查了,大家身上差事還嫌不夠多嗎?” 岳文塞道:“此事可大可小,皇上那邊?” 說到這,岳文塞跟魯戰竟然心安了。 皇上肯定沒問題,估計這會皇上比他們大人都生氣! 這倒是真的。 但徐九祥這會生氣,不止因為他們詆毀紀煬,更因為司天監卜的卦象,還有招來的僧道說天降寓言。 什么寓言? 自是他不敬生母,所以天降罪責。 只要皇上及時醒悟,上天便會免除這次的災禍。 不敬生母。 徐九祥的生母不是太后,這個事朝野皆知。 以前從未有人提起。 但現在“上天”給了暗示,說他如今九五之尊,生母卻在宮殿受苦。 他這個做兒子的不孝,今年即將要來的大災,就是對他這個兒子的懲罰! 徐九祥聽此,如何不憤怒。 第147章 皇上生母是誰, 朝野上下皆知。 先皇初登基時,承平國一片混亂, 殺良除賢, 時局動蕩。 接下來的時間里,都在收拾之前留下的爛攤子,那位是撒手死了, 承平國都快完蛋了。 所以那會先皇后宮有多少人,有誰,朝堂也無暇顧及。 就連先皇本人也不在意的, 他跟皇后年少情誼,根本不需要第二個人陪伴。 接下來做的事更是多。 看武侯跟林大學士沒有多照顧自己兒子就知道, 他們身負天下大任, 怎么會在乎家中事。 所以等先皇, 等朝堂反應過來, 時間已經有些晚了。 如今太后主動納妃等等這種自不必說, 基本滿朝皆知。 而先皇在當今圣上出生后頭一天,便把孩子抱到皇后宮中這件事, 更是沒有避諱。 再說, 皇后身為六宮之主, 名義上她是所有孩子的母親。 那生母是被先皇下令不許隨意出自己宮殿的。 到徐九祥登基的時候, 也有人小聲提過。 但徐九祥對太后的感情不亞于他人對于生母,他是在父皇母后慈愛中長大的,自然不會在他處尋求親情。 所以縱然見過生母幾面, 也只是客客氣氣,讓她的生活更好了些, 至于其他的, 徐九祥并未多想。 說白了。 一個從小父母疼愛的孩子, 縱然知道母親不是生母,他也是不缺愛的。 不缺愛的孩子就不會把愛寄托在沒有感情的人身上。 而且他受的是正統教育,他受過太后真心疼愛,并不在乎其他。 延續父皇的做法,更是徐九祥覺得正確的。 現在有人說,他錯了。 因為他錯了,所以才會讓暖冬出來。 所以紀煬提前預防病蟲災。 身邊人剛要說話,徐九祥冷笑:“借著上蒼來降罪于朕,降罪于紀煬,是嗎?” 伺候的內侍從未見過皇上這般冷笑。 他印象里的小皇帝,總是溫和,謙遜。 帝王一怒,勤政殿自然跪倒一大片。 徐九祥坐在龍椅上,臉色并不算好。 “宣紀煬?!?/br> 紀煬很快進宮,在他也聽到傳言的時候,就知道皇上要見他。 只是沒想到,徐九祥看到他,眼里竟然有些淚光,隨后很快隱去,開口道:“近日之謠言,沖著你我?!?/br> 紀煬嘆口氣。 剛過十八的皇上,確實難免為這種事生氣。 畢竟把天災歸結于一人身上,很少有人能扛得住這種壓力。 但能迅速抽絲剝繭,找到問題癥結,也算不錯了。 這件事,確實沖著他們。 準確說,沖著他們查土地,查糧倉。 紀煬拱手,認真道:“皇上,臣有不同看法?!?/br> 見皇上點頭,紀煬繼續道:“他們著急了,正說明我們作對了?!?/br> “若我們做的事,不痛不癢,那他們就不會以此反撲?!?/br> “如今要面對的事確實很多,但多,就怕了嗎?” 紀煬越說,徐九祥表情越輕松。 對啊。 那些人為什么著急,為什么急哄哄推他的生母出來。 不就是因為他們做的事,讓這些背地見不得光的人著急,生氣,從而昏招頻出。 他們越這樣。 自己等人就要越不在意。 但不孝這個名聲,還是太過駭人。 “紀大人,可有什么解決方法?” 紀煬善智謀,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 紀煬卻反問:“敢問陛下,道家老子有一法,您可知?” “順其自然?” “對,就是順其自然?!?/br> 如今暖冬初現,這些人便迫不及待出來。 因為他們怕,怕錯失“暖冬”這個天災之名。 所以不如順其自然,看看老天到底給個災年還是給個豐年。 給個正常年份,那他們那些謠言自然不攻而破。 倘若真碰上災年,他們提前準備,自然會減少許多損失,不是真的束手無策。 紀煬繼續道:“如果按照他們的步伐,真的去解釋這件事,真正陷入其中?!?/br> “那帶來的,就是無窮無盡的麻煩?!?/br> “他們總能提出無數借口跟誹謗,而我們,總不能把所有精力放在跟他們纏斗上?!?/br> “不如順其自然,讓老天給我們出題?!?/br> “而不是等著他們出題?!?/br> 徐九祥覺得豁然開朗。 是了。 他們這些人散播謠言的目的,就是阻止他們年后進行最后的土地清查。 更是阻止深查下面糧倉。 真要為這些事傷神,那事情還做不做了?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 有工夫愁眉不展,傷心難過的內耗。 不如打起精神。 徐九祥這時好像才真的看出紀煬的一二分。 他從來都是不屑用謀略的。 都說他擅謀略,其實他所做的所有事,都會有清晰明確的目的。 從未陷入到真正無休止的政斗當中。 政斗,從來不是他的目的。 所以他在灌江府的時候,可以肆無忌憚用宗室的徐銘,到了汴京,文學士等人老實做事,他也從不針對所謂政敵。 連所有人都以為,他會跟金家爭權的時候,他跟金家似乎又達成微妙的默契。 徐九祥更是明白,為什么父皇說紀煬可信,可盡信,但不忠心的原因。 有這樣的臣子,他可能不會達到每一個帝王想要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