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縣 第379節
書迷正在閱讀:暗戀你的第七年、今天我能繼承夫君的遺產嗎、退婚后男主提劍上門了、鹿靈風水鋪、玉羽拂華枝、獵物哪里逃、我靠算命爆紅網絡、你對機械貓耳有什么意見嗎、我,人魚,鮫族團寵、反派夫妻今天也在明算賬
估計接下來,中原各處都會發來文書。 徐九祥下意識看向紀煬。 他每次覺得自己對朝中事務已經了解差不多時候,總會冒出各種棘手的事。 這也不能怪他。 皇上這差事,也不是誰都能做的。 而且這才哪到哪。 承平國幅員遼闊,每年都會有新鮮事發生。 但新鮮事也不算新鮮,中原王朝歷經那么多歲月,總能在史書跟記載中找到相似的情況。 雖說現在還不能確定會不會有蝗災,今年的暖冬又會到什么地步。 可各處的防范卻要開始。 說起來,紀煬是救過災的,灌江府的雪災就是他提前防范,提前準備,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那會是他親力親為,一個灌江府還好說。 如今卻不知道暖冬的范圍到底在哪,又要提前準備多少糧食,還要做多少預防。 天災這種事,現代都有些無能為力。 天氣就是這樣,太冷不行,太暖和也不行,不該暖和的時間暖和了,更不行。 靠天吃飯,也就是這樣了。 現在汴京府做的事,遠不如在灌江府熱鬧,但所做的每一件,都是于國于民有利的事。 等翰林院把往年暖冬的記載,以及蝗蟲病害記載找出來。 簡直讓人眼前一黑。 根據過往記錄。 暖冬過后必有蟲害,而且因為冬日莊稼徒長,肯定會有減產。 這已經是不錯的了。 若持續溫暖,明年再少雨,就會有干旱,等到夏末秋初之際,蝗蟲就會無風而起,它們飛一段地方就到地下產卵,每隔幾天,這些卵便會生出幼蟲跟著大部隊一起飛。 到時候鋪天蓋地,房子都能給你壓塌了。 此時的承平國汴京城皇城里,在為還沒發生的事忙到過年都沒心情。 也有些心大的來勸:“暖冬而已,去年也暖和不就沒事嗎?!?/br> “說不定今年也沒事,不用那么擔心?!?/br> “若興師動眾,卻沒有用,該如何辦?” 紀煬覺得這些話很耳熟。 似乎就是他在灌江府時聽到的。 但中原大地,旱災洪澇其實都很常見,便是做個預防演習都是行的。 上個月還在為良種增產的事開心,這個月立刻忙預防災害的事。 在翰林院跟劉學士,王學士一起談詩論畫的隱士大家看著隔壁幾個院忙忙碌碌,甚至探了探頭往外看看。 一聽所為何事,竟然覺得手底的畫也不香了。 最后發出一句感慨,承平國有這樣一群官員,怎么會不興盛。 不過藝術家跟政壇到底是不掛鉤的,他們也插不上嘴啊,沒用啊。 紀煬聽此還笑,說道:“能留下如此寶貴的精神財富,怎么會沒用?!?/br> 說著,還尋了些好筆好墨送過去。 皇上也從益寧府撥來不少天然顏料,然后繼續公務。 基礎建設需要,精神文明建設也不能少啊。 紀煬這個做法讓文學士一群人有些黑臉,其實做什么政績,他們倒還好,讓他討了這些大家的歡心,那對他們來說才更難堪。 可惜不管他們什么想法,紀煬根本不介意,中原各府各州,雖然沒有對百姓說預防蟲害的事,可私底下各處糧倉都在一一查驗。 他們甚至懷疑,紀煬是不是借這個事情查各地糧倉跟賬目是不是相符。 說是防止有災時無糧,可誰能有真正猜到紀煬的想法? 但現在朝中,又有誰能管得了紀煬? 借著種子的事,他身份再次水漲船高,連他娘子在國子監都是只居在韓瀟之下。 當然,他娘子也有本事,這是另說了。 不知從哪開始,傳了一句話。 中原為何一會旱,一會洪澇。 就因為黃河,而黃河是地上河,所以容易泛濫成災啊。 想想,一條河,比兩邊的河岸跟田地都高,多下點雨就容易泛濫,這不容易出事? 他紀煬,如何就是這地上河。 而小皇帝? 又有人說地上河,不就是帝上皇。 田地,不就暗喻皇帝。 所以他要防治災害,清查糧倉,誰敢說個不字。 流言一出,便止不住。 紀煬身邊二十護衛,兩個小吏查到大年初五都沒查到消息的源頭。 此刻在伯爵府家宴,關起來門來吃飯,這些跟著紀煬出生入死的兄弟們自然都在席面上。 偶爾在家的紀伯爵都不能進來的。 趁著紀大人看信件的時候,小吏岳文塞皺眉:“汴京城,哪有我們查不到的消息??蛇@歹毒的謠言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根本找不到根源?!?/br> 魯戰也是如此,他還在皇莊上做事,遇到的人更多,他也是找到消息源頭的。 那二十護衛更是忠心耿耿,此時全都垂頭喪氣。 紀煬雖說在看信,但也在聽他們說話。 不過這信到底是灌江府寧興縣知縣玉敬泉寄來,他肯定要再仔細看一遍。 玉敬泉送信過來,是說自己在寧興縣做了六年知縣,去年,也就是泰安二年到了任期。 吏部那邊給的文書,把他調到汴京禮部做員外郎,算是六品官職。 但玉敬泉的信里也透著疑惑。 他在寧興縣政績是不錯,此處的草藥種植,田地開荒,以及各項事情都很不錯,也到動一動的時候。 可絕不該是調到汴京,他還沒這個資格。 如今玉敬泉是五十四的年紀,在官場上也算正當年。 按照正常升遷,應該是到州,府,等地當個從六,正六的官員,等到六十左右被調到汴京賦閑,算是一生圓滿。 現在? 有些太快了,而且一來就是禮部。 他縱然有紀煬這個后臺,那也太快了。 再說,紀煬跟他都不會攀關系,他們群而不黨,這些都是知道的。 此時就怕有人把他們歸結為紀黨。 這個字如今說來,已經有些危險。 但任書已下,玉敬泉正月末就會到汴京。 紀煬自然跟自己老朋友們共事,只是這事透著古怪。 再聽聽小吏護衛們的稟告。 紀煬淡淡道:“找到謠言的源頭,是因為謠言并非從一處而來?!?/br> “說的人多了,最后形成那句話而已?!?/br> 盛極一時,必然會衰。 人在高峰的時候,受的寒風也必然最凜冽。 雖然紀煬極力避免所有夸贊都在他身上,前段時間盡量讓自己成隱形人。 但那些因為他失去隱田,因為他被抄家,被調查,被砍頭的人,可不這么想。 他查各處隱田,建立新田冊是舒爽的。 可有多少人在暗暗罵他,紀煬怎會不知。 如今什么帝上皇,可不是某一個,某一個勢力說出來的。 是所有被他收拾過的人,異口同聲造謠的結果。 所以找源頭,肯定找不到。 想要制止更不可能,誰讓他得罪的人太多。 朝中想要他死的人更多。 無形的惡意可比明晃晃的針對更難對付。 他總不能隨手抓出來一個,查了之后發現人家也沒說幾句,若敢嚴懲,更是坐實傳言。 現在有許多人,恨不得他立刻發怒,恨不得立刻稟告皇上,派御林軍血洗謠言。 他反應越大,手段越厲害,那些人就會越高興。 那就可以指著他說:“看,就是那個紀煬,驕縱跋扈!目無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