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升職記 第58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他心上撒野(久別重逢H)、奴隸母狗的調教、紅墻下的南風(校園)、那條錯誤的路、二次融化 (1v1,破鏡重圓)、妻心如刀(NTR)、掌心梅、成了陰陽宗小師妹后(修仙np)、【五月天夢文】也曾寂寥、胭脂旗袍
“另外,昨日陛下已經下旨,命金吾衛、儀鸞衛以及五城兵馬司派兵把守內城中十一處宮門,兩位指揮使一位都督都在宮中等候殿下宣召?!?/br> “以后大楚的天下,就得您做主了?!?/br> 蕭成煜眼中的熱淚滾落而下,在他心上刮下一道傷痕。 他深吸口氣,哽咽著嗯了一聲,隨即便狠狠擦了擦臉上的淚,不讓自己太過失態。 父皇已經做了萬全打算,沒有給他留下血腥和災禍,留給他的只有來自父親的慈愛。 蕭成煜心中悲痛,卻強忍著淚水,哽咽道:“速速讓幾位大人至御書房覲見?!?/br> 張保順長舒口氣:“是,老臣這就去辦?!?/br> 待到張保順退出去忙,年九福立即進宮,在蕭成煜耳邊低語幾句,蕭成煜點頭,道:“去把采薇姑姑請進來?!?/br> 他說完,腳步堅定地來到床榻邊,輕輕拍了拍蘇瑤華的后背。 “母后,父皇被身體拖累一生,如今終于解脫,您應當高興才是?!?/br> 蘇瑤華似是哭累了,也似終于從悲痛中緩過來,她輕輕抽泣一聲,坐直身體,低頭用衣袖拭淚。 蕭成煜沒有過多去打擾蘇瑤華,等蘇瑤華冷靜下來,蕭成煜才道:“母后,我已命人招來金吾衛指揮使王成禮,儀鸞衛指揮使姜忠,五城兵馬司左都督林校,他們稍后便到,待得宮中布防之后,便要招各位母妃、弟妹前來覲見父皇?!?/br> 蘇瑤華在他說話的時候,已經擦干臉上的淚,但她眼眸赤紅,面色蒼白,同平日大相徑庭。 “煜兒,”蘇瑤華緩緩開口,“你父皇故去,以后宮中上下,便要由你一人做主,你可明白?” 蕭成煜微微一愣。 剛剛他還是兒子,上有父母高堂,他要聽父母之言行事,萬事不可擅自做主。 但現在,不過轉瞬功夫,他就已經是天底下最尊貴的人。 明日朝陽升起時,他就是新君了。 蘇瑤華知道他心中悲痛,亦倉皇無措,但今夜必是不眠之夜,他們母子都不能走錯一步。 蘇瑤華目光逐漸凌厲起來,她認真看著兒子:“蕭成煜,記住,遺昭一讀,你就是皇帝了?!?/br> “你要記住,以后整個天下都是你的?!?/br> 蕭成煜身軀一振,他猛地抬起頭,用那雙同樣赤紅的眼眸看向母親。 這一刻,一往無前的勇氣從他心頭竄起,讓他心中的顧慮和擔憂皆煙消云散。 蕭成煜狠狠閉上眼睛,他深吸口氣,片刻后同蘇瑤華恭敬行禮:“母后訓導振聾發聵,兒子銘記于心,莫不敢忘?!?/br> 蘇瑤華神色稍緩,她回過頭,最后看了一眼了無生息的弘治帝,終于起身道:“來人,給大行皇帝裝殮?!?/br> 恰逢此刻,張保順傳召進前,對蕭成煜道:“殿下,三位大人請見,已在御書房等您駕臨?!?/br> 蕭成煜回過頭看了一看母親,蘇瑤華便道:“去吧,你去忙你的事,這里有我?!笔挸伸闲闹邪捕?,大步出了寢殿。 待她走了,采薇姑姑適時上前,從袖中取出一顆定神丸,伺候蘇瑤華吃下。 一顆藥咽下去,蘇瑤華才覺得身上有了些力氣。 采薇輕輕拍著她的后背:“娘娘,這藥不能多吃?!?/br> 蘇瑤華沉默片刻,道:“就這幾日,一定要撐下去?!?/br> 三位將軍到來之后,蕭成煜很快發下旨意,命儀鸞衛親自過各府請京中幾位年事已高的宗室、宗人令哲親王,以及三位皇叔、四位皇叔父一起入宮。 又命儀鸞衛請幾位閣臣、輔政大臣等一起入宮,皆在太極殿前等召。 隨即宮中所有妃嬪、皇子、公主也一起趕來太極殿。 亥時正,所有人齊聚太極殿,蕭成煜立于御座之前,身側是滿臉哀戚的皇后,另一側則是弘治帝的年紀最輕的叔叔哲親王。 張保順已經換了一身素服,他頭上的禮冠扎著白麻,在寂靜的夜中是那么刺目。 看了這個場景,人人心中皆是明悟。 是以,即便這三更半夜的太極殿人頭攢動,烏壓壓占了一地的人,卻鴉雀無聲,安靜至極。 張保順站在御座之下,先同蕭成煜、皇后、哲親王等行禮,然后才起身,沖著臺下朗聲道:“弘治二十四年元月初三,陛下留遺昭于太極殿御座之內,由哲親王、禮親王、張大學士、蘇將軍一同見證?!?/br> “現,親啟于太極殿,宣詔天下?!?/br> 他的話音剛落,在場眾人便跪了一地。 張保順帶著哭腔喊:“陛下于今日亥時一刻龍馭賓天,天年永訣?!?/br> 隨著張保順話音落下,喪鐘響徹天地。 霎時間門,太極殿內只有哭聲。 在張保順的引領下,朝臣宗室哭行三叩九拜之禮,之后長跪不起,張保順道:“請哲親王宣讀遺昭?!?/br> 哲親王是弘治帝的小叔叔,今年不過四十八,他身體康健,身材高大,頗有當年高祖遺風。 他先沖空無一人的寶座行過大禮,然后才從中取出遺昭,展開宣讀。 “朕于二十繼承國祚,二十四載事必躬親,未嘗有一日懈怠……功過自不評說,此番遺昭,是為大楚天下?!?/br> “朕之長子蕭成煜,乃皇后嫡出,自幼勤勉聰慧,風度斐然,沉穩勉重,當得儲君之位,待朕殯天,當以太子之位登基,繼皇帝位?!?/br> 遺昭說到蕭成煜,蕭成煜便跪下,沖寶座行禮。 “朕之元后蘇瑤華,乃朕之發妻,潛邸相伴,執手經年,其仁孝慈悲,鳳儀卓卓,禮持后宮,撫育皇嗣,當得嘉后,著冊封為圣慈皇太后,以扶持國祚,為繼皇帝分憂?!?/br> 之后便是四妃及其所出皇子公主的冊封,德妃為德太妃,其子二皇子封順郡王,淑妃為淑太妃,其子三皇子為誠郡王,賢妃封為賢太妃,其女大公主封為柔佳公主,子四皇子封為穆郡王。 因三位皇子及公主皆未成年,因此依舊養育宮中,由太后娘娘及長兄教導。 之后,便輪到了宜妃。 宜妃面容明媚,煙波之間門嫵媚風流,即便是痛哭時,面容上也有哀婉柔媚之色。 此刻,她心跳極快,期待了多年的愿景終于來到眼前。 哲親王面不改色,繼續讀:“宜妃馮氏,因生育皇嗣有功,著冊封為貴太妃,以爾養天年?!?/br> “什么?” 馮覓兒滿臉錯愕,此時此刻,她顧不上什么體統規矩,若非身邊的姑姑死命拽著,她就要起身沖到臺前。 姑姑能拽著她的人,卻捂不住她的嘴。 “我不信,這遺昭定是假的!” 第37章 哭靈是有技巧的,比如現在哲親王在宣讀遺昭,下面跪著的王公大臣們不能不哭,但不能哭得太大聲,要那種悲悲切切的哭聲,才能讓眾人聽清哲親王的聲音。 此刻宜妃突然來了這么一句,太極殿中眾人一時間都忘了哭,甚至有的本就年紀大了,這一嚇差點背過氣去,好半天才緩過神來。 蕭成煜頭都沒抬,他平靜跪在御座之前,似全無聽見。 在場眾人只有蘇瑤華坐在椅子上,這是大行皇帝的口諭,皇后體弱多病,不讓皇后給他跪靈。 此刻,蘇瑤華鳳目微瞥,那雙淡漠的眼眸便落到宜妃身上。 馮覓兒身上微微一顫,曾經在蘇瑤華宮中做宮女時的記憶突然翻涌上來,令她心中生寒。 但片刻之后,身為繼皇帝生母的底氣重新爬上她的心頭,馮覓兒張口,想要繼續發問。 就在這時,皇后蘇瑤華突然開口:“宜妃,大行皇帝靈前,要虔誠恭謹,莫要信口胡言?!?/br> “若你不知要如何說話,那就閉嘴?!?/br> 蘇瑤華從來沒在外人面前發過火,她一直都是溫婉賢淑的皇后娘娘,她是一國之母,胸徑廣闊,慈悲天下。 但這幾個字,卻能讓人聽到她心中的怒火。 馮覓兒到了嘴邊的話突然就不敢說了。 蘇瑤華不給她機會,看了一眼張保順:“張大伴,宜妃悲痛過度,心擾迷癥,言語癲狂,不宜為大行皇帝守靈,便讓她去奉先殿祭告祖先,為皇帝祈福?!?/br> 她這里說的皇帝是蕭成煜。 張保順異常聽話,他對著宮門口等候多時的黃門一招手,便有兩個身強體壯的嬤嬤上前來,一個捂住宜妃的嘴,一個攙扶著她往外走。 宜妃來不及掙扎就被拖走,整個過程一點聲音都沒有發出來。 蘇瑤華面容和緩下來,她低下頭,用帕子擦了擦眼角,對哲親王道:“哲王叔,您請繼續?!?/br> 之后就是對諸位朝臣的安排,內閣暫時不動,依舊由張節恒率領其余六位閣臣鼎力國祚,念在幾位閣臣、宗室及幾位老大人年事已高,每日只哭靈半日即可,不用整日跪拜。 這一封遺昭長長一卷,是弘治帝斟酌多年,最終用了一整日書寫而出,字字句句皆是對大楚國祚的鄭重。 一般而言,新帝繼位時是由新帝冊封先皇后妃,但因蕭成煜出身特殊,又因幾位后妃皆是世家門閥,弘治帝為永絕后患,直接便在遺昭里冊封了所有后妃兒女,這樣就不會有人置疑蕭成煜枉顧生母生育之恩,說他不孝。 他當年要留下宜妃,為的是皇后的名聲,既然留下了,就不會再對她出手,而此時他即將故去,也得給兒子留一個好名聲。 反正他人都死了,這些細枝末節的小事,還評議不到史書上面,后世人如何看他他也不知,又為何要在乎? 他之前給蘇瑤華的承諾便是這個。 他這一輩子只會有一個妻子,即便是兒子的生母,也不能做他的皇后,便是太后也不成。 當然,他也是為了杜絕宜妃干政的風險,杜絕宜妃憑借太后的身份為難蕭成煜,讓在孝道面前進退維谷。 弘治帝這封遺昭,除了少數幾人,幾乎是皆大歡喜?!秾m女升職記》,牢記網址:m.1.當然太極殿這么多人,沒有一個敢當面笑出聲來,皆是悲痛欲絕的。 待得遺昭讀完,哲親王便沖蕭成煜行禮:“太子殿下,事權從急,家國天下都要有主君臨政,老臣懇請殿下以國家大事為重,先以繼皇帝之位,后率王公大臣給大行皇帝守靈?!?/br> 蕭成煜當即便道:“父皇靈前怎敢自專,萬不可提前繼位?!?/br> 之后張節恒、蘇長澤皆出列勸解,三請三辭之后,蕭成煜才站到寶座之前,讓張保順把皇帝常服穿戴在身上。 在大行皇帝靈前,蕭成煜高高站在寶階之上,接受王公大臣三叩九拜之禮。 眾人齊呼:“恭賀陛下繼承大統,陛下千秋萬代,國祚昌齊?!?/br> 跪拜之后,蕭成煜才斂眉開口:“遵父皇圣諭,宮內只行二十七日國喪,停靈于正陽殿,按制進宮守靈。國喪之后宗室朝臣婚喪嫁娶皆不限,民間不必行二十七日,明日起服國孝三日即可,切勿擾民?!?/br> 下首大臣口中稱是。 繼位與守靈之事安排妥當之后,蕭成煜才覺得自己將喘過氣來,他垂眸斂眉看向下首跪拜的眾人,這才道:“明日以三位王叔為主祭,主持國喪守靈事宜,宗人府協辦,今日各位愛卿不必留于宮中,回家歇息便是?!?/br> 剛剛當上皇帝的蕭成煜,比他做太子時要溫和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