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348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這話說出了不少同學心中疑惑 對??!帝國一直都是君主政體,就算有立憲運動,君主權力也一直很大,這也是為什么會導致皇室、外戚、勛貴和世族集團能夠進化為壟斷資本集團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都依附于皇權。 既然如此,受大明文化影響很大,或者說同源同文的東夏,為什么突然會出現共和政體呢? 教授推了推眼鏡,斂容凝神 回答道 “這就是為什么東夏獨立,會和新文化運動掛鉤的原因了?!?/br> “因為共和民主思想,在大明,一直都存在!” ------------------------------------- 民主思想在大明,到底是什么時候生根發芽的呢? 共和時代后的不少學者,都樂于探究這一問題 結果讓他們驚訝的發現,這個時間遠遠比他們想象中要長 那是在前明尚未滅亡的時候,前明后期,一些“特立獨行”的學者已經開始思考自己所在社會形態的局限性。 他們的思考是不成熟的,許多在后來看來甚至錯得離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但卻是偉大的! 后明的中興與改革,保留了這一思想存在和發展的土壤,縱使他們從來沒有成為時代的主流聲音。 但只要能保留異見,就足以為進步留出空間。 尤其是世祖皇帝的改革,在用強制力推動國家向資本主義方向扭轉的同時。對于公共輿論的開明態度,是世祖執政時期的一大特點,即使是對于那些他本人政見上的敵人,世祖也從來不用強權堵嘴。 對于見證了這一偉大壯舉的部分知識分子而言,他們的思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在這一領域的先行者,必須提到四個名字 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和唐甄 其中以王夫之和顧炎武的貢獻最大 在世祖逝世后,已經年逾八旬的王夫之,于自己生命最后的七年時間,主持和自己的學生、子侄,把自己追隨世祖皇帝數十年,君臣之間交流所產生的所思所想,整理記述,長達八十萬字,共五卷。 由于王夫之致仕隱居后,自號船山先生,稱為《船山侍帝問錄》,詳細記述了世祖皇帝及其政治伙伴們的思想體系。 由于王夫之本人又是哲學大家,故而他又把這些零散的思想成果,串聯為整個上下貫通的哲學體系。 在這一體系中,所謂“政治之要,首在利民,利民之至,便為大同,大同者,公天下也?!北徽J為是主要的意識形態綱領。 而顧炎武,則是完善了世祖遺留的經濟和政治思想,把其整合為完整的經濟學體系。 并以親身經歷者的視角,詳細記述了世祖改革的全過程。 他在從青年時期就開始創作,晚年完成的《日知錄》中,完成了這一工作。 可以說,從這個階段開始,大明內部的民主思潮,從萌芽階段,逐漸轉為成長階段。 雖然依舊不是社會的主流思想,甚至到了昭宗以后,朝廷還多次封殺過王夫之的《船山侍帝問錄》,否認其中記載的真實性。 但火種一旦燃起埋下,就不可能輕易被撲滅 尤其是,這些思想,都伴隨著資本經濟的發展,以及其背后日益膨脹的社會矛盾,有了自己堅實的現實基礎。 由于這一思潮以王夫之的《船山錄》為核心,所以被稱為“船山學派”,或者“大同學派”。 …… 講到這里,已經快下課了,但這一章也許是內容比較多,還是沒講完,不過大胡子教授還是一如既往的留出了提問解疑時間。 許多同學依次提問,但對于教授而言都太過簡單 李炎這些天已經對歷史有了不少深入的思考,就連睡覺前,腦海里都反復出現,面對引起這一切的教授,他問出了自己的問題,卻是讓教授稍稍一愣。 “教授,共和革命與民主思潮,雖然取消了帝制,但并沒有改變您所說的,資本主義的社會模式,那它還算是革命嗎?” 教授聞言先是一頓,隨后欣慰的笑道 “這個問題很有水平!” 緊接著他稍稍停住思忖一會兒,似乎是在組織語言,然后才回應 “現在很多學者,甚至包括許多大同學派的學者,把歷史粗暴的分為幾個階段,認為歷史是靜止的,只是在某個時期突然跳躍,這是錯誤的!” “什么是資本主義?沒錯,共和以后的社會,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但它依舊是一種革命?!?/br> “因為任何社會都是動態的,比如封建社會,你們歷史上的漢朝已經進入封建社會了??墒撬幱诜饨ㄉ鐣脑缙?,所以,他的社會內部,依舊保留著大量奴隸制。社會是動態發展的,也就是說,他同時包含了自己的反面?!?/br> “封建社會的反面是什么?有兩個,前者是奴隸制,后者是資本主義,所以從秦漢到后明,看似好像都是封建時代,但他們都同時包含了前時代的奴隸殘余,表現為局部的奴隸制,還有未萌芽的資本主義,表現為局部的工商業繁榮?!?/br> “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殘余不斷減少,萌芽不斷增多的過程,這整個動態發展的時代,才叫封建社會。同樣的,并不是說世祖皇帝完成改革以后,大明突然一夜之間就變成資本主義社會了。改革立憲之后的大明,依舊保留著前一時代的殘余,甚至很重。從改革,到立憲,再到共和,就是這種殘余不斷消退的過程?!?/br> “從這個角度說,你們歷史上的秦始皇、漢武帝、明太祖,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封建革命家’,因為他們都參與推動了這一動態發展過程,雖然不一定是主觀情愿的?!?/br>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曾經作為抑制封建領導力量的皇權,最終反而變成了封建力量的最后一道城墻。從革命的領導者,變成了被革命的對象?!?/br> “用你們老祖宗老子所寫《道德經》的話來說,這叫‘反者道之動也’,也就是任何事物,都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嗯,我一般喜歡把這種現象,稱為‘辯證法’?!?/br> 李炎恍然有所悟,歷史是動態的,事物必將走向自己的反面,那么,共和以后的資本主義社會,又將走向怎樣的反面呢? 鈴聲響起,面對意猶未盡,還沒挪坐的同學們,大胡子笑道 “好了,下一節課,我們會講講新文化運動的結尾,還有第四章——愍懿之變的衰落,和共和革命的爆發?!?/br> 在收拾講義走出教室的時候,李炎追上教授,問道 “教授是大同學派的人嗎?” 大胡子教授想了想,回應道 “他們算是我的先驅吧?!?/br> “那我可以從哪里了解這些思想?” 教授走前擺了擺手,聲音傳來 “想了解的話,可以從《船山錄》看起!” 第3章 光榮時刻 十二年的東夏獨立戰爭,對于大明帝國而言,不僅僅只是一次失敗,丟失一個海外殖民地這么簡單。 它至少說明了三個嚴重問題 其一,大明帝國在經濟危機之后,國力雖然還沒有嚴重下滑,但比起昭宗時期的那個龐然大物,已經是兩碼事了。 其二,東夏共和國的成功,相當于告訴大明帝國所轄的全部殖民地人民。原來,那個看似令人膽寒的龐然大物,并非無懈可擊。 最后,這場戰爭同樣暴露出了大明軍隊,早已不是曾經那支戰無可擋的王師了。 在昭宗時代以前,正面擊潰大明陸軍,幾乎是一種天方夜譚,無論是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 在莊宗時期,為爭奪印度殖民地,英、西聯軍和明軍在印度東海岸決戰,最終的結果是,明軍以一比七的可怕傷亡比,贏下了戰爭。 英國不得不吐出已經到手的東海岸殖民地,最后還是靠著海軍的對峙,勉強守住西海岸。 而現在,所有國家都驚訝的發現,近一個世紀過去,明軍的墮落早已超乎了人們想象。 世祖皇帝制定勛貴必須通過軍功,才能維持爵位的制度,本意是鼓勵勛貴勇于任事,不要過早墮落。 但任何制度都是有保質期的,到了景宗、昭宗時代,這一制度逐漸演變為勛貴們世襲掌握軍隊權力的工具。 他們將自家子弟送到殖民地任職,然后憑借所謂“剿匪”,甚至直接就是殺良冒功的手段,就能獲得遠比平民軍官高得多的起點。 在后明時代,勛貴等軍事貴族倒是不會像前明那樣,被文官官僚擠兌。 只是他們自己就變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而且通過和皇室聯姻,勛貴家族往往都是外戚家族。 皇室與那些昔日奉烈閣文武功臣的后代們,一起組成了這個國家新的世家門閥,用密不可分的姻親關系和封建宗法制度,把原本理應為全體公民開放的國家公器,變成了自己的私產。 比如軍隊,還有軍工復合體、行政體制、媒體宣傳、高等教育…… 那些僥幸從科舉和高等學府中,費盡全力,突出重圍的青年俊杰,絕望的發現,自己無論怎么努力。 也不過就是這些昔日封建貴族們的家奴罷了! 在這樣的國家里,人民或許可以為了混口飯吃而參加軍隊,但絕對不會為了少數人的私產私欲而賣命! 如果是像過去,如漢唐那樣的封建時代,這種情況也沒什么 但現在不一樣了,工業時代到來了,制度化、紀律化、技術化的常備軍,才是制勝的關鍵。 而在這種情況下,優秀的平民軍官沒有出頭之日;隨著經濟危機帶來的貧富分化,軍隊不過是貧民和殖民地民眾混口飯吃的地方。 除了先進的武器,他們還有什么?武器,從來都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要素! ------------------------------------- 當大明軍隊灰溜溜,在付出數萬傷亡后,乘著蒸汽船滾回了西面 這一幕震撼了全世界 尤其是目睹這一幕,來自其他民族的杰出人物們 歷史證明,永遠不要蔑視他人,任何傲慢自大,自詡高人一等的國家和民族,最后都會用慘痛的教訓償還。 就在東夏獨立戰爭爆發的兩年前,遙遠的歐洲,一位年輕的國王,戴上王冠,俯視著自己內憂外患的祖國。 他滿腔雄心壯志,注定要成就一番不朽的事業 人們稱呼他為腓特烈二世,在普魯士的歷史上,以腓特烈為名的并不少 但腓特烈大帝,只有一位! 他繼位后,效仿明世祖,展開激進的政治和軍事改革 重新塑造了國家的常備軍,并基于普魯士傳統的軍國主義,將其發揚光大。 立誓要繼承先祖未盡的事業,統一分裂的德意志大地! 短短十余年間,軍事外交上,打敗奧地利,兼并擴張多個行省,瓜分波蘭,在英、法、俄諸國間縱橫捭闔,取得德意志地區邦國的共主地位。 在內部,以強大的魄力大刀闊斧,進行政治經濟改革,組建責任總理政府,解放農奴,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振興基礎教育,建立大學,分配土地,成立銀行,鼓勵企業發展,改良稅務,投資軍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