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290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軍中朝中,一大批骨干大臣,都要迎來退休 新老換季,正是風起云涌之時 對于朝中壯年大臣而言,正是削尖腦袋想辦法表現,往上鉆的時候。 而對于軍中青壯將帥,也正需要立下軍功,向上面證明自己的能力。 所有人都在猜測,瞿式耜、李過退休后,接替這軍政領袖位置的人選。 李定國的地位本就超然,估計是不會再加樞密使銜的,而瞿式耜的位置,許多人猜測是陳子壯或者堵胤錫其中之一,這二人剛好都比瞿式耜小半輪,五十多的年紀,正是一個文臣的菁華之年,反倒是張同敞不太可能,畢竟過于年輕,入閣亦是極限,總不能當幾十年首相吧? 這種情況下,作為天子的朱由榔一舉一動,都被朝野上下死死盯著 所有人都不會放過任何機會 這次軍事會議,主要是關于對荷蘭戰略,以及臺灣戰役問題 鄭成功的戰報,在樞密院以及明軍高層,都產生了不少反響 大家第一次重新正視了西洋人的軍事威脅,事實證明,按照樞密院的總結,如果在兵力懸殊不大的情況下,荷蘭雇傭兵和明軍的戰力,大約基本相當。 其中野戰狀況下,對方不如明軍,但攻防戰中,荷蘭人的堡壘以及火炮都很是棘手。 樞密院一方面接受了鄭成功的意見,派出工程師和測繪人員,前往剛剛收復不久的熱蘭遮城,哦,現在被陛下賜名安平城,進行測繪工作,總結經驗。 同時,也針對戰斗過程中暴露的一系列問題,議定改良方案。 是的,明軍又要軍改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這一次軍改,其實和荷蘭人的關系不算大,真正原因,還是燧發槍技術的成熟。 明廷工部武備局,其實早在光烈三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燧發槍的設計和改良工作。 燧發槍雖然早在幾十年前,東西方的工匠人員都有設計草案,但一直沒有推廣。 因為早期燧發槍的點火率實在感人,基本不具備實戰價值 而東征、北伐,一系列戰爭接連不斷,工部各工坊主要精力也大都放在生產上,研發經費有所削減。 直到戰爭結束,軍費開支比例大幅降低,工部研發經費也多了 從機械結構到燧石,經過不斷嘗試,終于有了成熟技術 燧發槍槍機結構和火繩槍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內部增加了一個彈性簧片 因為燧石不同于火繩的明火,必須要劇烈摩擦才能打火,而傳統的扳機結構是沒法完成的。 除此之外,二者槍機的材質和加工難度也不相同 火繩槍槍機以易加工的銅為主,而燧發槍必須使用鋼 總之,二者的區別并非只是換了個點火方式這么簡單,燧發槍從發明到改良,再到廣泛應用,大約經歷了七八十年時間。 工部拿出成熟的制造方案,但制造成本相較于火繩槍,也上漲了近兩成。 不過還是值得的 但裝配燧發槍以后,明軍的編制就會進一步發生較大變化 畢竟燧發槍的出現,意味著火槍兵的排列密度大為增加,軍隊將正式進入真正的線列步兵時代,許多過去用于補充火繩槍方陣的兵種,都將逐漸被淘汰。 比如刀牌手,長矛兵等等 這倒不是說這些武器都會消失,而是作為單獨編制的兵種,會逐漸取消,最多成為士兵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的輔助兵器。 一線作戰部隊,將只會剩下騎兵、步槍、火炮三種形式。 明軍的近代化進程,正在加速 按照樞密院初步的新編制方案 明軍編制內的炮營,作為師一級單位直屬,將進一步下放 指揮層級也要從過去的軍-師-營三級結構,逐漸復合化 確保最基層的獨立作戰單位,能同時統合步、炮、騎、輜四元結構。 軍、師一級單位沒有變動,但新設了獨立編制的炮兵師,作為戰略炮兵力量。 步兵師加強了復合化 增設協一級單位,既可以作為師下轄,也可以獨立編制,擁有獨立作戰能力,即后世的旅級單位。 過去的營級單位縮編,上面增設標一級,相當于團級作戰單位。 新的指揮鏈條大概是 “軍-師-協-標-營-哨-隊” 朱由榔看到方案后,點頭認同 嗯,終于從明清募軍模式,邁向北洋那種近代軍隊了 哪怕先搭個架子呢? 當然,樞密院還是頗為謹慎的先從御前中軍試點,搞出三個標準的新型師,觀察效果再說。 當然,最后的成果還是得靠實戰檢驗 不過朱由榔估計,這個實戰機會不會太遠。 第37章 金陵大學(上) 南京城北 雞鳴寺南側 這里原本是大明南京國子監所在 不同于后世人意識中常常理解的,認為國子監就是古代的“大學” 但其實相差很大,國子監其實更類似于教育局,具有教育管理職能,只是這個教育局剛好還辦了一所直屬高校,名叫國子學而已。 不過不同于后世的清華北大,在明代,國子監監生,并不是一個多么讓人仰慕的存在。 甚至在讀書人中,“監生入仕”,那都是要被人瞧不起的。 比如,去年高升陜西按察使的于成龍,很早以前就有了監生功名,但一聽說有機會再科舉,還是非常麻溜的想要奪一個正經功名。 因為按照規定,國子監的生源主要分為六類 舉監,貢監,蔭監,例監,夷生與俊秀生。 其中夷生就是外國留學生,自不必提 舉監是會試沒考中的舉人,留在國子監讀書;蔭監是勛貴官員子弟 而剩下的貢監、例監,說起來是地方“推薦”的學員,其實就是花錢買的。 故而國子監的生源質量到底如何,就不難想象了。 反正但凡正經科舉入仕的官員,那都是一萬個瞧不起的。 朱由榔光復江南以后,一直以來都沒有再恢復國子監 一方面覺得實在沒必要,畢竟經過亂世之后,那些有恩陰資格的勛貴、大臣之家基本都完蛋了。 剩下少數跟著朱由榔起兵,再造河山的精英,也瞧不上國子監這種貨色,寧肯讓自家子弟去讀兵學苑,或者學新學考功名。 而且新朝廷嚴禁買賣官職、功名,如果被發現,那是和貪污同罪,最少也是流放海南、臺灣的。 南京的國子監,也就從此敗落閑置下來,直到光烈九年都還一片荒蕪,以至于干脆變成了應天府衙堆放雜物的地方。 但光烈九年之后,卻立即熱鬧起來 確切的說,是光烈八年幕府山會議以后,原本無人問津的國子監舊地,又成為了南京城內,和江南士子的議論熱點。 因為當初公布的《幕府山朝會簡要》中 有關禮部的報告內容里,有這么一條 “禮部規劃,于光烈十年以前,基于全國現有的小、中學堂教學體系,重建國朝最高學府?!?/br> 這不是簡單的重建過去的國子監 而是明確言道,是基于現有的中小學堂,設置的更高一級學府,也就是大學。 關于大學的建立,對于現在的朝廷而言,可謂是水到渠成,而并非是朱由榔腦袋一熱的臨時想法。 為什么呢? 因為自光烈四年,教育改革以來,用了近六年的時間,朱由榔已經把上下游工作都奠定了基礎。 下游,光烈九年,全國小學堂總數超過一千八百所,中學堂近兩百所,有已經成型的中、低級教育體系,為大學提供素質生源。 上游,翰林院改制,新成立的格物院、策研院,作為大學畢業生的進一步進修,和科研、就業單位。 就缺中間這一級,也是十分重要的承下啟上的存在。 仗打完了,財政終于能抽出大把銀子,投入到國民經濟和民生、教育等等領域的建設當中。 小學堂完全是皇家出資辦的,中學堂則是內帑和財政合資 而大學,作為有行政級別的國家教育、科研機構,自然就不能是皇家私產了。 而是由財政全權出資,并由禮部派遣官員管理 當然,朱由榔還是不放心這些官僚辦事,倒不是說他們有啥壞心眼,只是許多東西會被自身的時代局限性限制住。所以他還是給這所新成立的大學,注入了自身的影響力。 朱由榔把皇室所有,在國子監原址后方,皇家寺廟,雞鳴寺的房舍,全部撥給了新的大學,作為學生宿舍。 可憐人家雞鳴寺,從西晉傳承至今,還是太祖朱元璋親自下旨重建,從此成為大明的皇家專屬寺廟。 結果被這個不講道理的皇帝,直接就劃走了大半房舍,只給大和尚們留下幾座殿宇。 同時,為了凸顯對大學的重視 1810年,剛剛從拿破侖鐵蹄之下幸存,一敗涂地,以極其屈辱的姿態結束了戰爭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 將自己的王宮捐獻出來,建立了被稱為“現代大學之母”的柏林洪堡大學,并且立下宏愿“這個國家必須用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 威廉三世的期望并沒有落空,后來,從柏林大學走出來的人包括但不限于:黑格爾,叔本華,馬克思,恩格斯,俾斯麥,普朗克,愛因斯坦和周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