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288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熱蘭遮堡復原圖 “通通……” 熱蘭遮城上,幾個了望臺和堡壘上部署的火炮開始試探性射擊 熱蘭遮城可以分為上下三層,其中第三層、第二層是一個標準的歐式棱堡。 第一層則是為了擴大面積,將側面土地囊括在內的半月堡 但也普遍比城外土地高出兩丈左右 除此之外,地下按照歐洲人的建筑習慣,還鑿了地下室 為了居高臨下,棱堡之下,在建造之前,便已經耗費大量人工(當然是土著的人工),夯實了高高的地基土臺。 所以整個建筑,在地平面上,竟是高出十丈有余,大約后世的十層樓 荷蘭人的紅夷大炮,主要設立在棱堡之上 居高臨下向外圍射擊 劉國軒站在距離熱蘭遮北門數里之外的高地,遠眺全局 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這玩意也太夸張了 不同于大明內陸城池那種矩形設計,眼前的城堡,更類似于一個捏扁的正方形,四個棱角直直伸出主體,用于和其他棱角構成交叉火力。 文藝復興以后,隨著數學、幾何學加入了建筑工程 于是乎,人類在傳統城池攻防的最后一種防御體系,棱堡,便誕生了。 因為熱蘭遮城的歷史實在是太短了,天啟年間才開始興建,幾年前才正式完工,而且荷蘭人一開始就是奔著軍事碉堡的目標建的。 整個熱蘭遮的堡壘之上,一共部署了大炮四十門 從光烈初年,明軍將炮兵獨立編制為營,相較于清軍,占據了絕對的火力優勢以后,還真沒在攻城上吃過多少虧。 可眼前的景象,才令劉國軒第一次感覺到了棘手 不得不說,這也是對于北伐勝利后,愈加自滿的明軍將士的提醒 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滿清一個強敵 “將軍……怎么辦?感覺咱們帶的火炮不夠??!” 一旁,同樣感覺無從下手的步師參將林福請示道 劉國軒聞言亦是皺眉 他們這一行還是帶上了不少火炮的 海軍步師編制和陸軍不同,并沒有師一級下轄獨立的炮營,而是每個營都有一個獨立炮哨,統轄九門三斤至七斤的輕型火炮。 這是為了適應海軍步師比較常見的登陸作戰場景 劉國軒不僅讓步師帶上了所有輕型火炮,還考慮到有攻城需要,專門從東海艦隊的炮艦上借調了十門中型九斤、十二斤火炮。 可現在,看著眼前這座堡壘 這些中輕型炮實在是只能撓癢癢而已 但劉國軒此時卻是陷入難處 因為據他所知,對付這種堅城,非得用上陸軍重炮營的那些個三十斤以上的大家伙不可。 但眼前,海軍之前的建設歷程中,還真沒考慮過重炮攻堅問題…… 那些陸軍重炮營,此時恐怕還在陜西、山西之類邊防重鎮,或者南京大營呢。 總不可能臨時千里迢迢運過來吧? 畢竟在此之前,誰想得到西洋人的堡壘這么難打? 不過劉國軒所不知道的是,其實現在他面臨的情況,已經比歷史上收復臺灣時鄭軍將士遇到的情況好許多了,那個時候,他身旁的參將林福,就是死在此戰荷蘭人炮火下。 起碼荷蘭人雇傭軍大部分都被他們在城外消滅,此時城中的荷蘭雇傭兵,撐死也就五六百而已。 “無論如何,先試一試!” 劉國軒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先試試水 明軍炮兵,將炮車抵近城堡一里左右,開始調整炮位 但此時棱堡上的荷蘭火炮,就已經開火 “通通通……” 過去,在和清軍或是蒙古人的戰斗中,完全沒在炮兵上吃過虧的明軍,還真沒見過這樣的架勢。 對手的火炮射程完全不輸己方 而且由于近十丈的高度差,以及棱堡設計所構建的交叉火力,反而更具優勢。 也不怪乎,在歐洲,棱堡的出現使戰爭的主要形式從野戰轉向圍攻戰達200年之久,直到十九世紀榴彈炮的出現,才歸于歷史塵埃。 明軍炮兵也別無他法,總不能要求明軍永遠都是占優勢的哪一方吧?逆風仗就不打了?只能硬著頭皮,將炮車繼續挺進,而后停下構建陣地,準備射擊。 戰斗很快進入火炮對射的階段 雙方炮兵,就在城北你來我往,荷蘭人的城防火炮口徑,明顯要比明軍高,很快在渡過雙方“瞎幾把射”的階段后,逐漸取得壓制地位。 而反觀明軍,在一個多時辰的對射中,只摧毀了對方一個炮位,自身卻損失了三門火炮,索性劉國軒本就沒有報太大期望,讓步兵幫助炮兵挖掘壕溝,人員傷亡不算大。 劉國軒已經明白,自己眼前這支軍隊,也許在野戰正面沖突中,還不是明軍的對手,但在守城和炮戰中,還真是難分伯仲,乃至于猶有過之! 指揮炮兵的明軍參將,原本是北伐時期的一個炮兵哨總,參與過攻破襄陽城,和北上漠南蒙古的戰斗,算是身經百戰了,結果卻在這臺灣小島上失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不禁狠狠抱怨道 “媽的,這次打完,老子絕對要上疏,要是在漠南、陜西修這么十幾個城堡,好怕個屁的韃子!” ------------------------------------- “如此看來,你們遇到麻煩了?” 剛剛下船登岸的鄭成功,接過望遠鏡,觀察著遠處的城堡,眉頭微皺 就在剛剛,持續了三個多時辰的大員港海戰終于結束 荷蘭人除了一艘白鷺號見勢不妙,運氣不錯,提前開溜,逃過一劫,其他十九艘荷蘭船只,四艘被擊沉,六艘被破壞后無法移動,干脆投降,正在被明軍接收,其他均被明軍接舷后奪船。 他以前也從自己父親口中聽說過,洋人在筑城方面,別有一番辦法,沒想到這么夸張。 南海艦隊提督甘輝是鄭氏老將,倒是有所了解 思忖片刻后建議道 “紅毛的城堡,想用火炮攻破,除非能有三十斤以上的重炮,不然機會不大?!?/br> “不過倒是并非不能用火炮轟擊,主要并非求轟塌城墻,而是盡量把這方堡上那些個炮位給打啞才行?!?/br> “否則正如都督所見,這些方堡上火炮交錯配置,射程疊加,又居高臨下,很難靠近?!?/br> 鄭成功頷首認同 命令道 “既然如此,就從炮艦上卸下一百門九斤以上火炮,登陸參與圍城射擊!” 騰出手來的海軍艦隊,也沒有其他任務,干脆便將火炮卸下,參與攻城。 不過海軍艦炮沒有配備用于路上移動的炮車,裝卸移動頗為麻煩,至少得耽誤兩三天時間。 第35章 收復臺灣 棱堡的城墻其實并不算高,普遍也就在兩丈左右,比起南京城那種動輒十余丈的龐然大物,完全無法相提并論。 因為這東西根本就不是冷兵器時代的產物 作為十六世紀才誕生的建筑,它主要的功能,其實還是火炮在攻防戰中廣泛應用后的結果。 明軍當中,提督甘輝、馮信也是久經戰陣的人物了,鄭成功經過十余年的實戰鍛煉,也早非當初那般軍事萌新,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事統帥。 幾位主官相互議論以后,也敲定的最終方案 首先,其實不必急著攻城 荷蘭人在臺灣的艦隊已經被徹底摧毀,巴達維亞那邊就想派新的艦隊來支援,沒有大半個月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據鄭成功的估計,荷蘭人面對臺灣失陷這個事實,恐怕不會有什么大規模報復。 作為從小耳濡目染,他對這些西洋人的行事風格還是很了解的。 簡單來說,洋人無論是打仗還是議和,其目的和朝廷思考的模式都是完全不同的。 對于朝廷而言,戰和決策,首先考慮的是政治因素 比如朱由榔要設安北都督府,要滲透漠北,基本都是砸錢的虧本買賣,但這是政治行為,是不能用經濟利益考量的。 而荷蘭人不一樣,從西歐遠道而來voc商人們,他們的主體不是貴族、官僚,而是商人。 對于他們而言,商業利益才是決策思考的首位 就像當初,料羅灣海戰結束以后,荷蘭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派出更多的艦隊來報復鄭芝龍,而是迅速選擇和朝廷及鄭芝龍談判。 他們打仗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占領哪個地方,而是為了擴大商業版圖 在此過程中,一旦發現你展現出的力量是他們不能輕易撼動時,便會立即轉入合作,而不是繼續死磕。 從這個角度而言 這場新的大明朝廷和荷蘭人之間的武裝沖突,表面上看,只是明政府收復失地或者荷蘭挑釁的結果。 但究其本質,是在甲申以后,大明內地的巨大動亂,使西方殖民者想試探一下,現在的大明政權,是否還有主導東亞沿海秩序的能力。 如果沒有,比如這次臺灣之戰的結果,是鄭成功被揆一擊敗 那么想必過不了多久,在廣州的荷蘭甚至于其他西方各國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就會提出更為過分的要求。 因為他們已經試探出了你能力的底線,自然就要趁機擴大自己的商業利益,比如像葡萄牙過去那樣,租借港口,或者取消關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