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239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故而,想要堵住虜酋北逃,如今能寄以期望的,還是遼東的海軍!” “可盛京怕是沒這么容易拿下吧?海軍畢竟陸上實力有限?!?/br> 王夫之詢問道 這話不假,自從鄭成功從海上奇襲滿清老窩以后,多爾袞好幾次調了兩黃旗部分兵力入遼東,加強盛京防守,海軍實力有限,尤其在陸上,基本就是鐵人軍這一支比較可靠的戰力,只能說和清軍周旋,拿下盛京卻是比較為難。 吳貞毓搖頭解釋道 “非是盛京,而是他處!” 朱由榔來了興致 “哦?何處?” 吳貞毓向天子拱手一禮,而后看向一側端立的內侍,朱由榔了然,吩咐對方取來遼東地圖。 吳貞毓在較為粗略的遼東、北直區劃地圖上,指向一地 “錦州!” 眾臣各有所思 “錦州……” 朱由榔看著這個地名,心中有些怪異。 第71章 策劃 關于錦州的戰略位置關鍵性,其實古人就早有重視 作為連接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的主要交通樞紐,這里早在洪武年間,就備受朝廷重視,成化犁庭后,再次加固擴建,直到萬歷年間,就成為了明朝在關外,維持遼東、遼西前線的重要節點。 如決定了明清雙方攻守易勢的松錦大戰中,松指的是松山,錦指的便是錦州。 故而從天啟、崇禎時期成長的文武大臣們,對這個名字都格外熟悉。 明代的遼東、遼西地區,和后世的遼寧不大相同,和東南地區一樣,后世的許多沿海地區,這時候還在海里呢,沒有被江河沖積出來。 這也使得錦州、寧遠一線,顯得更加狹隘,被擠在北面的松嶺山脈和南面的渤海遼東灣之間。 吳貞毓的意思很簡單,利用鄭成功所部海軍登陸的優勢,直接從遼東灣下手,自錦州南側的葫蘆島地區登陸,從而以跳蛙之勢,拿下錦州,切斷清廷關內外聯系。 但這話一出,卻是有人質疑 “清虜可不是昔日朝廷,遼東以北的科爾沁等蒙古部落也與其聯系緊密,如此看來,想要只憑此斷絕關內外交通,怕是不足?!?/br> 吳貞毓頷首 “現清虜偽后確為科爾沁部出身,但科爾沁諸部并非直接和北京方面交通,中間還隔著一個喀喇沁諸部組成的卓索圖盟?!?/br> “據臣所知,其部和科爾沁諸部落,自崇禎年間,就多有摩擦,蓋因科爾沁為建虜姻親,多有偏顧,喀喇沁雖同為藩屬,但地位卻遠不如之。當年喀喇沁與科爾沁同為朵顏三衛,甚至喀喇沁由于地近京師,地位更顯,兩者或有齟齬?!?/br> “臣以為,或可先行霹靂手段,拿下錦州,而后再以此,誘使喀喇沁諸部表態?!?/br> 王夫之不解 “你怎么能保證喀喇沁一定會倒向我們這邊呢?” 吳貞毓堅定回答道 “蓋因喀喇沁不同于科爾沁,科爾沁靠近遼東,卻遠離北京、薊鎮,故而自然無畏,甚至為了自身利益,選擇堅定站在清虜一邊,以圖其在漠南蒙古的特殊地位,亦可理解?!?/br> “但喀喇沁距離京師和薊鎮多遠?不過百余里耳!從山海關出塞,一日便達,也就是說,無論清虜能不能逃出關外,他們都在來日我王師兵鋒之下!既然如此,現今虜廷形勢風雨飄渺,他們有必要吃力不討好的幫清虜嗎?就算不能讓其反正,中立卻也不難!” 這一番話,有理有據,也能體現出其人在兵部侍郎任上,的確是有些真本事的,不過畢竟是軍國大事,朱由榔不會腦袋一熱的專斷,而是先征詢其他大臣的意見,見眾人均無異議后,又讓隨行的錦衣衛提供關于漠南東道蒙古諸部的情報,與吳貞毓所言對照,確認無誤。 隨后才確定下這一策略,并發函征詢鄭成功意見,看看能否施行,若有困難,再行商議,畢竟前線將領才是最了解情況的人,自己這邊隔著幾千里指手畫腳,那不成微cao大師了?不妥當。 除此之外,明廷需要派出一個使者,前往漠南東道蒙古諸部,游說喀喇沁、土默特等靠近邊塞,地位重要,而和滿清關系又不是太過親密的蒙古部落。 這是一項風險極大的任務,一不小心,說不得便是十死無生,葬身異鄉,且以那些個草原粗漢的作風,想留全尸都有點難度。 而且還必須允文允武,既有游刃有余的手段,還要能不懼威懾。 故而人選很快在軍中文官中選擇,畢竟這些人都往往符合這一條件。 宿遷這邊的文書,走海路遞往遼東前線,鄭成功看了以后,并沒有什么反對意見,此時的遼東戰事也陷入了僵局,雙方勢均力敵,明軍占據了遼東半島西側,遼陽以南的全部城寨地域,而清軍則龜縮盛京,并動員周邊滿洲丁口,和明軍硬耗,兩軍相持不下。 若是能找到一個路子破局,鄭成功也樂見其成,跨海登陸襲擊錦州,之前他和麾下將領也想過,但說擔心的,與之前朱由榔君臣一樣,怕無法取到隔絕關內外的效果,反而讓攻錦州明軍陷入孤立。 不過若是能說服喀喇沁、土默特等部反正或者中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沒想到的是,明廷這邊還在挑選人手之際,遼東方面卻是有人主動請纓。 竟是海軍步師錄事參軍,冒襄 其人上書鄭成功,主動要求愿意出使漠南! 冒襄在南京光復之際聯絡內外,立有功勛,戰后得任海軍典軍主簿,雖然只是七品官,但他所擔任主簿的那個營,正是劉國軒的鐵人營,故而后面自然是青云直上,數年間就升到了四品的錄事參軍。 從渡海遼東以來,海軍已經在這里呆了三年有余,冒襄也得到了充分鍛煉,遼東的人口結構和經濟基礎和江南大不相同,這里人地矛盾很小,基本不存在所謂豪紳問題,但民族問題突出,各東北部落民之間的沖突,漢夷沖突,所以冒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和陳貞慧一起,打理明軍已經占領的地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解放漢裔丁口,懲治建州女真余部,兼并安撫其余部落,恢復生產,以尋求供給后勤,畢竟所有輜重都隔海運過來實在耗費甚重,而朝鮮國小力微。 如此,積累了不少和這些部落首領打交道的經驗后,冒襄作為軍中為數不多的高級文官,獲知消息后,便慷慨請命。 朱由榔聽聞也頗為感動,沒想到人家當年一個風流浪蕩的復社公子哥,經過七八年風吹雨打和鍛煉,亦有幾分漢唐英氣。 乃下詔加授冒襄僉都御史,遷理藩院郎中,命持節,安撫漠南東道蒙古諸部。 與此同時,鄭成功開始抽調艦隊,自從登陸以后,海軍幾個艦隊已經好久沒有大動了。 麾下甘輝、馮信、施瑯三將,均提點所部戰艦軍士,自復州灣揚帆出發,準備自壺蘆島登陸。 壺蘆島(即葫蘆島)往北四十里,便是錦州城。 不過錦州、寧遠地區,在萬歷以后,經過幾十年時間,被營建得密密麻麻,全是烽燧、城寨、堡壘,這區區四十里內,就有杏山堡、松山堡兩座堡壘,好在清軍此時在關外的兵力主要都集中于盛京方向,錦州留守甚少,這些城外堡壘就更少了。 ------------------------------------- 光烈七年五月初,徐州會戰正式落幕 瓦克達率十萬大軍,于徐州城東南的云龍山下,與張名振、張煌言所領七萬光復后軍將士,正面對決。 沒有太多陰謀詭計,雙方自黎明鏖戰至傍晚,黃河之側,血流漂杵,清軍雖眾,卻是士氣低迷,大部分綠營兵卒風聲鶴唳,難堪一用。明軍以緊密步陣相接,又反復以騎兵自兩側蹂躪其步卒,引起其眾大潰,瓦克達雖是猛將,但并沒有獨領大軍的經驗,主動率騎兵,想擊潰明騎,以挽回頹勢,為劉孔昭、阮進、霍湅三部合圍,斬于云龍山南。 清軍全軍崩潰,包括八旗、新軍在內,惶急之中,投河、踩踏而死者無數,染紅河岸,正紅旗自瓦克達以下,統領兩人,參領三人,佐領數十,均無幸免。 戰后統計,明軍斬首達三萬余,俘虜五萬,踐踏,落河而死,及逃竄者無從統計。 光復后軍終于證明了自己,隨后北上徐州,向天子報捷。 李定國倒是也不在乎收復徐州重鎮的功勞是誰的,做武將到了他這個層次,功勞已經不重要了。 只是一意催促各部北進,盡快和榆園軍會師,席卷齊魯。 而同時之間,李過所率的中路軍也已經沖出南陽盆地,兵鋒抵達河南腹地——開封府。 第72章 西路軍 山西布政使司,大同府 短短三年后,曾經響應全晉,引得阿濟格、滿達海領大軍征討的各路義軍將領,又帶著人馬回到了三晉故地。 只不過這一次,他們全都被改編成了大明光復右軍和光復騎軍。 相較于東路、中路那邊的大開大合,轟轟烈烈,西路戰場顯得小家子氣許多。 文安之一人節制兩軍,還要監理川陜,看似勢頭不小,但滿打滿算,兩軍加起來,也就六萬出頭而已,只相當于中路軍的三分之一。 畢竟陜西這時候的經濟條件擺在這里,又距離南方遙遠,養這么多兵已經是文安之從四川轉調,又使盡渾身解數的結果了。 按照參與制定北伐方略的堵胤錫所言 “西北只以嚴守河界,開拓晉西,牽制河南,經略漠南,則功莫大焉” 也就是說,西路軍只要能在嚴守陜西的情況下,能在晉西建立陣地,并且牽制河南方向清軍注意力的同時,安撫漠南西道蒙古,就是大功了。 這話說得不假,朱由榔也頗為贊成,因為和中路、東路出手大方的將帥們不一樣,西路軍實在是太拮據了,能做出眼下這番成績,真的是文安之一力勤勉之故。 可以預見,北伐之后,文安之入朝為相,基本是定局。 …… 正白旗都統,也就是固山額真石廷柱帶著一眾護軍營親騎,自平原之上飛馳而來,卻見遠處戰場已然銷聲匿跡,只剩下三四百具尸體。 石廷柱雖然是漢名,但人家其實是如假包換的滿人,瓜爾佳氏,和鰲拜是遠房親戚。 他勒馬打量著眼前的景象,地上尸體十之六七是清兵打扮,很顯然,有至少三百人的清兵在此遇襲。 自去年秋冬開戰以來,一開始,占據主動的還是清軍。 是的,和其他兩處戰場大不相同,西路這邊,戰端一開,卻是清軍先從河曲地區向明軍發起進攻,甚至在部分戰斗里占據優勢。 不同于東路、中路,西路軍不僅自身實力相當有限,而且敵人也格外強大。 阿濟格是多爾袞的親兄弟,久經戰陣不提,副手滿達海亦是宗室名將,更重要的是,二人所統帥的,乃是滿清八旗中,上三旗實力強勁的正白旗。 這支部隊乃是多爾袞的家底,實力本就不俗,多爾袞攝政之后,出于加強自身威勢的原因,又多有增強,事實上已經不弱于兩黃旗,甚至尤有過之。 加上三鎮新軍,以及若干作為附庸的綠營散勇,兵力比明軍要多出三分之一以上。 故而,在正面交鋒中,兵力不占優勢的明軍未必能討到好處。 唯一比其他兩路,西路軍擁有的優勢,便只有一個——騎兵。 相較于東路、中路,那每個師不到一千騎,零零散散湊起來的騎兵,西路軍背靠草原、河西走廊,在這方面可謂相當闊綽。 僅光復騎軍,就有三師、九營,合計一萬五千騎。 光復右軍雖然只有五個師的編制,而且每個師的員額還比一般步師要少,不足萬人,但其中,馬營員額就占了一千五,還另有總兵親騎二百。 如此算下來,全軍騎兵占比超過了三分之一! 這數據要是放在南邊,實在能饞死人。 除此之外,還有鄂爾多斯諸部的蒙古游騎,必要時刻也可以作為助力,但文安之對此很謹慎,昔日有晚唐回鶻之禍的先例,蒙古又不是西南那些漢化雜糅已久的彝族百姓,還是要謹慎些。